于華穎 王壯
[摘要]外宣圖書對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具有獨特價值。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以“獨特”“精準”“嚴格”為關鍵詞,結合讀者需求,在選題定位的獨特性和選題全流程精準管理兩大方面著力,為我國外宣圖書“走出去”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外宣圖書;打造精品;選題定位;流程管理
講好中國故事,引導海外受眾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塑造真實、全面、客觀的中國國家形象,是外宣圖書策劃中最重要的選題方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代中國形象應該是“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四個“大國形象”的表述從不同角度高度概括了中國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為外宣圖書策劃出版指明了方向。
以外國人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叫好又叫座”的外宣精品圖書,是外宣圖書選題策劃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走出去”工作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讀者希望更全面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北語社”)策劃出版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該系列圖書從不同主題切入,通過在華外國人的親述,以外國人的視角和他們熟悉的思維表達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展現真實而鮮活的中國,被外國讀者廣泛接受,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本文以該系列圖書為研究對象,從選題定位、選題編創、選題編輯加工、產品裝幀設計等方面探討打造外宣精品圖書的創新思考與實操方案,以期為我國外宣圖書的選題策劃與流程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一、響應國家號召,推出外宣精品:“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的內容與成績
2019年,北語社在中宣部的指導下精心策劃出版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希望通過外國人的視角展現我國70年來的發展變化,展示“大國形象”。該系列圖書包括《在華生活錦囊101》《70年的70個關鍵詞》《70個走進英文的中文詞》和《衣食住行在中國》四冊。其中,《在華生活錦囊101》以提供錦囊妙計的方式,講述了留學生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為所有來華留學工作,以及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讀者提供了實用的來華錦囊。《70年的70個關鍵詞》精選了70個能反映中國發展變化的關鍵詞,邀請到訪過中國的外國人圍繞一個關鍵詞講述自己的經歷或加以評述。《70個走進英文的中文詞》則選取了70個已經進入英文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匯,并配上英文權威釋義、外媒新聞摘錄、相關知識拓展等內容,形式活潑新穎。《衣食住行在中國》則講述了幾十位國際友人眼中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發展變化。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面向外國人廣泛征稿,最終共有近200名在華學習、工作的外國人參與了四本書的撰寫。這四本書雖視角各異,但都以地氣十足的鮮活內容、以小見大的方式,展示了我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做到了讓外國讀者看得懂、愿意看,實現了“潤物細無聲”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目標。
該系列圖書自出版以來,已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2020年北京市提升出版業國際傳播能力獎勵扶持項目,同時獲得第十九屆輸出版優秀圖書稱號、“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優秀案例等多項榮譽。圖書版權已輸出德國、韓國、委內瑞拉等多個國家。該系列圖書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市場反響,成為外宣圖書精品,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二、全程精準策劃,凸顯獨特定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選題從策劃到出版的全流程梳理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圖書的成功,源于北語社對該項目在選題定位上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在項目實施上采取了全流程精準策劃和嚴格管理,其中,“獨特”“精準”“嚴格”是該項目成功的三大關鍵詞。
(一)以獨特的視角對選題進行整體策劃和定位
北語社為該選題成立了項目組,經過前期調研和討論,項目組為該選題確定了三大核心要素:第一,要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進步與發展;第二,要通過外國人的講述介紹中國;第三,要采用口袋書的形式,輕松易讀,圖文并茂。這三點要素的確定,明確了該選題的主題內容、寫作視角和呈現方式,為整個項目的實施打下了基礎。
(二)以精準的策劃對選題整個流程進行嚴格把控
1.作者選擇
讓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該項目的關鍵前提。北京語言大學是我國國際漢語教學重地,留學生規模龐大,與國內其他國際漢語教學院校聯絡緊密。項目組請在校留學生群體來書寫他們親歷的中國,既解決了作者資源問題,又保證了內容的真實、鮮活。
讓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目的之一是希望外國讀者相信圖書內容。為了進一步增強圖書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本系列四本書均以不同形式呈現了作者的個人信息和簡介。以《在華生活錦囊101》為例,書中來自30個國家的43位作者均為正在中國各個高校就讀的留學生,本書在每篇文章的最后展示了他們的照片和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國籍、就讀學校、來華時間、居住城市)。這不僅是本書真實性的最好證明,而且能使這30個國家的讀者因本國留學生的一篇文章而對圖書產生親近感。同時,展示個人信息也會使留學生作者產生自豪感,有助于他們將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親朋摯友。
2.內容創作
圖書出版屬于媒介產業。中國媒介產業“走出去”需要尊重國際出版規律和傳播規律,以融合中外的共同價值觀、融通中外的人類共同情感、興趣及豐富多樣的媒介形態,提高“走出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該系列外宣選題作為承載“走出去”使命的圖書產品,北語社對其定位是既要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變化,又要充分考慮到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趣味性。因此,該選題內容要充分體現中國在各個領域的進步給民眾的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以《70年的70個關鍵詞》為例,書中將70個關鍵詞分為政治、經濟、民生、科技、文化、環保、體育、傳媒等十大類別,包含了“中國夢”“一帶一路”“反腐”“高鐵”“雜交水稻”“高考”等眾多與我國時代變遷密切相關的熱詞。每個關鍵詞下都有兩三位外國友人講述他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相關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讓外國讀者了解了中國,而且讓中國讀者從外國人的視角去看待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熱詞,這種閱讀體驗十分新鮮。
3.編輯流程控制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中的每本書都需要大規模向外國作者組稿,并要在6個月內出版上市,對編輯來說,無論是溝通協調,還是稿件編加審核,工作量都是巨大的。因此,在選題立項后,項目組立即集合北語社外語部全部編輯力量,將編輯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話題梳理、尋找作者、審校修改等工作。
話題梳理是該選題編輯工作的開場戲。在外宣圖書策劃中,編輯對圖書內容的把控十分重要,其須確保稿件內容達到圖書的策劃目的,能實現外宣功能。在《在華生活錦囊101》等圖書的組稿中,為了通過話題文章,盡可能以小見大地展示我國東方大國形象,同時防止內容重復,提高征稿效率,編輯團隊會先行提出建議話題列表,再讓外國作者從中選擇。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組稿速度,使外國作者對寫作內容和要求更加明確,編輯也可在短時間內把握全書稿件內容,為后期稿件編輯、配圖等工作爭取到更多時間。
尋找作者是該選題能夠得到落實的根本保證。編輯在組稿過程中,了解作者背景和其對華態度是十分重要的。此次尋找留學生作者,項目組主要通過北京語言大學及其他高校對外漢語教師的推薦。這樣做的優勢在于,基于對外漢語教師對留學生寫作能力、配合程度的評估,項目組可以對作者進行初步篩選,有利于保證項目后期溝通和推進的順利進行。最終入選的留學生作者均經過對稿件內容與文字質量、國家地域、來華時長、在華留學城市、是否用英語寫作等諸多因素的考量,綜合選拔而出。一部分以英語為母語且寫作能力較強的留學生,也為后期英文加工潤色,提升語言地道程度貢獻了力量。
審校修改是決定該選題是否能夠成為優秀項目的重頭戲。該系列圖書首版為英文版,雖然多數文章由留學生作者直接用英語寫作,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全稿除“三審三校”,還經過了兩輪英語母語作者的文字加工潤色,以及兩位資深編審對全部內容的審核。以《在華生活錦囊101》為例,在審稿過程中,項目組主要發現以下幾方面共性問題。
一是信息準確度與全面性問題。本書內容注重實用性,要求每篇文章能夠解決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可能會遇到的難題。因此,信息準確度和全面性非常重要,如申請獎學金的網址、外國人考駕照的流程、租房的押金支付方式、購買火車票的網站和流程等,需要編輯在稿件編輯時認真核實。
二是寫作體裁和風格統一問題。本書作為生活指南類圖書,實用易懂是其要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因留學生作者的寫作能力和寫作風格存在差異,本書部分稿件散文氣息過重,或個人經歷敘述過多,實用信息不集中,需要編輯重新對稿件進行修改。
三是話題區分度問題。高鐵、地鐵、手機支付等熱點話題是本書特別希望向外國讀者講述的內容,因此也成為留學生作者的寫作熱點。同一熱點話題可以通過不同角度,結合作者個人經歷進行差異化處理。例如,高鐵話題可以寫乘坐高鐵的體驗、高鐵與飛機如何選擇、綠皮火車的乘坐體驗等;地鐵話題可以寫中國地鐵安檢、中外地鐵區別等。
四是英文表述褒貶意義問題。編輯在審稿中須特別注意個別表述的褒貶意義。例如,在“Do Chinese People Drink Cold Water?”(《中國人喝冰水嗎?》)一文中,作者說中國的自來水是“不安全的(unsafe)”。此處“unsafe”一詞容易讓外國讀者誤以為中國的自來水含有很多有害物質,編輯須將其改為建議燒開后飲用,日常洗漱、洗菜等用水是非常安全的表述。
4.裝幀設計把握
封面與版式設計是圖書的外衣,也是影響讀者是否拿起書、翻開書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宣圖書的目標讀者是外國人,因此其外觀設計,包括用紙、開本等要符合外國讀者的審美習慣。非虛構類中國主題圖書應用抽象、簡約的設計融入中國元素,使寫實照片更具美感,能抓住外國讀者眼球。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系列的四本書均采用潘通專色作為底色。設計者通過正方形、圓形、花瓣形、波浪線的多層疊加和漸變色處理,用簡單的線條和圖形設計出了層巒疊嶂、波濤陣陣、祥云繚繞等充滿中國傳統山水意境的簡約而雅致的封面。
四本書的書名設計也獨具一格。設計者將書名中數字的圓形部分變成寫實區域,分別嵌入了餃子、大熊貓、龍紋瓷盤、蘇州園林等中國文化符號具象照片,讓外國讀者一眼就認出這是一本中國主題的圖書。
三、明確受眾定位,潤物細無聲:關于外宣圖書選題的幾點思考
外宣圖書選題屬于“命題式選題”,是肩負國家外宣重任的“走出去”選題。這類選題比一般的外向型選題具有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嚴肅性。但是,外宣圖書的任務在于宣傳,在于廣而告之。因此,這類選題同樣要考慮到產品的受眾特點,要從讀者的角度思考選題定位和呈現形式。北語社“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選題的成功,為我國推出更多外宣圖書精品提供了以下幾點啟發。
一是從選題方向視角看,外宣圖書策劃要與國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比如,這類選題應認真研究四個“大國形象”概念,從不同角度尋找切入點,以合適的圖書內容和圖書形式來展示當代中國的“大國形象”。
二是從選題讀者對象角度看,外宣圖書策劃不應只考慮我要說什么,還要考慮我要說給誰聽,怎樣說對方才愿意聽等問題。在中國出版“走出去”的進程中,出版的文化產品與海外受眾之間并非對立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出版活動中共生的兩個主體[2]。外宣圖書策劃首先應明確讀者群體,并嘗試將讀者對象轉向更廣大的外國普通民眾,通過生活化的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良好的當代中國形象。
三是從作者選取的角度看,外宣圖書的作者也可以是普通人,請生活在中國的普通外國人,用他們的同胞愿意聽、聽得懂的方式,把他們在中國的故事講出來,能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傳播好中國聲音。
四是從外宣圖書策劃方式角度看,外宣圖書同樣需要充分借鑒暢銷書的策劃模式,充分考慮讀者和市場需求,爭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要以國際視角選取內容并采用外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表述方式加以解析和闡釋,把出版物打造成生動精彩、耳熟能詳的故事載體,幫助國外用戶從文化層面理解新時代的中國和中國人。”[3]這樣,外宣圖書才能激發更多外國讀者的閱讀興趣,才能真正實現外宣目的。
四、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外宣圖書在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肩負著“以書為媒”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國家形象的職責和使命,為推動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鑒做出了巨大貢獻。出版外宣圖書也許難度不大,但是推出能夠讓海外目標讀者群所深深喜愛、樂于閱讀的成功的外宣圖書并非易事。我們從成功選題中吸取經驗,不斷探索這類選題的創新思路與成功路徑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壯,王天嬌,劉曉曄.講好中國故事:童媒IP跨文化傳播的文化邏輯與商業邏輯[J].中國編輯,2021(07):69-73.
[2]張巖,張帥.中國出版走出去內容生產個性化創新思維[J].中國出版,2020(02):64-67.
[3]戚德祥.打造融通中外的精品出版物,促進文明交流互鑒[J].科技與出版,2020(05):23-2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共產黨形象全球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AXW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于華穎(1983—),女,山東黃縣人,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外語教育事業部編輯;(通訊作者)王壯(1969—),女,遼寧金縣人,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