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全 徐明華 楊 洪 胡九義 王新萍 袁 正 鄭飛梅
為加快職業教育改革完善職業教育體系,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在實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在職業教育改革中將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相結合,探索新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評價模式,即1+X證書制度。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即《試點方案》),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正式實施。
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為高素質強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結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保障。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效融合,實施“課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將會有效推進“1+X”證書制度的實施。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速度不斷加快,必將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變革。我國當前正處于制造業變革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等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但是,現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技能水平與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產業吻合度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瞻性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1+X證書制度實施可以有效彌補這個差距。“1+X”證書制度中,“1”是學歷證書,其反映的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X”為和專業相關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對“1”的補充強化。等級證書的開發更注重科技發展新趨勢、行業企業發展新變化和就業市場新需求,將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等融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關注的是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更加有利于高素質強技能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性、產業吻合度和具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瞻性。
高職院校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人才培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要深刻領會“職教20條”精神,適應新技術的需求,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加快“三教”改革步伐,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能就是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區域行業企業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水平。但是高職院校目前會計的課程體系還是重理論輕實踐,雖然也存在有關的實訓課程,但是實訓多是校內課程實踐或者是仿真模擬操作,這種實踐操作會與企業實際崗位技能要求存在差異、與產業需求不一致,從而導致畢業生的職業能力相對比較薄弱。
隨著“1+X”證書制度的實施,各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過程也增加了“X”的相關內容的教學、培訓,但是這種教學和培訓多數都是應試化的填鴨式的,還是沿襲以前的應試考試上課模式:老師在講臺演示具體操作流程,學生在實訓室機械式的按照老師的示范進行操作。對于這樣操作的原理、業務之間的邏輯關系、會計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涉及到哪些知識點以及知識點和實際業務如何關聯學生不知所以。這種教學模式無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崗位勝任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也違背了“1+X”證書制度實施的初衷。
高職會計專業要求老師具備比較強的實戰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院校很多老師特別是一些剛畢業的年輕老師恰恰缺乏實踐的歷練。他們的理論水平也許可以勝任會計基礎課和甚至核心課的教學,但是由于缺乏企業的工作經歷,導致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操作脫節,對實踐課的教學也只能基于自己對理論的理解。而“1+X”職業技能證書反映的是典型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強化對完成典型工作任務能力的考核,體現的是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而這些恰恰是很多高職院校的年輕會計老師所缺乏的。
隨著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職院校也在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尋求與企業的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力求解決人才的培養能夠跟得上產業發展對新技能的要求。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也僅僅是停留在開展工學交替、校企雙師帶徒、訂單式培養、產業專班等等產業工人的培養的初級層面,在專業群的建設、專業的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三教”改革等方面校企之間還未形成深度的融合。
“1+X”證書制度下課證融通人才的培養,需要重新構建全新有效的課程體系。按照“1+X”證書的要求進行會計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提升相關課堂教學課程與“1+X”證書要求的內容之間銜接性,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本文以會計專業財務共享服務“1+X”證書為例,采用DACUM方法進行課程體系的分析構建。DACUM方法是一種直接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對崗位技能要求進行職業分析,根據行業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的分析和確定某種職業所需能力的方法。財務共享服務“1+X”證書是DDZB教育集團基于對信息時代新型崗位與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進行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并設置學習情境而開發的高職會計專業X證書。財務共享服務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等級。每個等級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其所要求的崗位素質和專業知識均有所差異。如圖(1)所示:

圖(1)1+X證書財務共享服務不同等級與對應的技能、素質、專業要求對照表
根據圖(1)可以看到,財務共享服務初級主要是會計的基礎工作,主要涉及《會計基礎》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內容;財務共享服務中級是進行會計業務流程和資金薪酬的核算,主要涉及《財務會計》的課程內容;財務共享服務高級階段主要是進行財務數據的分析和報表的管理,主要涉及《財務分析》、《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知識。因此在課程體系重構過程中,可以將相應等級證書的等級標準、考核要求、培訓內容、培訓過程等作為一項重要知識點甚至作為一門課程嵌入到對應學歷教育的教學和實訓當中;如果“1”中已有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與“X”要求有差異,“X”證書要求較高或者側重點更加符合職業特性時,需要對“1”對應的知識點和技能進行強化;如果“1”中的課程難以覆蓋“X”證書標準部分要求,則需要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完善。如圖(2)所示:

圖(2)財務共享服務技能等級證書與專業課程對照表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生為本,課堂的主人是學生,積極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與課堂教學質量的改善。在“1+X”證書制度下,加強校企尤其是與職業技能評價組織的合作,共建共享共用教學資源。根據技術革命、產業升級的需要,開發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相適應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混合教學,根據工作過程設計教學情境、教學任務及考核標準。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將有助于“1+X”證書制度的高效推進。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增加雙師數量完善雙師結構。首先有計劃的進行教師企業掛職,依托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共育雙師人才,鼓勵老師根據本校實際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活動,參與相關培訓活動考取會計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同時高職院校要合理制定相關政策,提高老師掛職學習的積極性,并將相關掛職學習情況在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從而提升學校師資水平與1+X證書實施的能力匹配度。其次,通過團隊引進、個別轉崗等方式積極引進企業富有經驗的高層次高技能會計人才、領軍人才進入學校,并加強與院校其他老師之間的互助學習,共同提升實踐操作能力與教學能力,打造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在1+X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校企更要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化產教融合,讓企業更深入的參與到院校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中。學校老師和企業老師共同對本區域內經濟產業進行調研,充分掌握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各自目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以及會計人才未來知識遷移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標準、設置課程體系、開發實用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同時與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共同開發“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企業不同崗位對相應等級會計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融合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使會計專業的設置和人才的培養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的需要。同時院校引進企業既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又能勝任教學工作的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擔任本學科的兼職教師和企業導師,校企共建結構化師資團隊,共建、共享、共用實訓基地,協同進行人才的培養。
1+X證書制度是我國推出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創新,有助于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職院校要在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落實1+X證書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加強校企合作,做好會計專業的課證融通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