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 媛
【教材內容簡介】
《新算數》(日本東京版)《乘法分配律》一課內容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運算的規則》中的第2課《計算的程序》。本課教材內容主要包含四個環節:1.觀察計算兩種顏色圓片的總個數,紅圓片有11行,藍圓片有4行,每行都是8個;2.用符號表征乘法分配律,并代入具體的數驗證等式成立;3.由乘法分配律類比出除法分配律,并代入具體的數驗證等式成立;4.運用乘法分配律對算式109×5和98×6進行簡便運算。
【全課設計說明】
通過教材研讀與分析,日本東京版《乘法分配律》一課有如下特點:1.以純數學情境引入,列出綜合算式,有利于學生發現規律;2.在規律探索時,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推理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本課教學設計將關注以下兩個方面:1.借助直觀圖形,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并借助符號■、●、▲來表示規律;2.在驗證規律時,除了用具體的數,鼓勵學生運用其他方法,如列舉生活實例或者畫圖來驗證結論成立。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匯報探索發現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成立,進而拓展到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也成立,提高學生猜想、驗證等能力。
2.讓學生經歷規律探索及“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推理的能力和嚴謹思考的習慣,同時積累合情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
3.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發展數感。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也是成立的,并能用具體的數、列舉生活實例或者畫圖進行驗證。
【教學難點】
理解四種分配律的意義,發展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學習單》(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教材譯文片斷如下)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要求學生有幾種方法寫幾種,并思考每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單》第1題)
【設計意圖:通過引入一幅“多個圓形”組成的圖,創設純數學情境,類似點子圖,減少干擾;同時在列式上要求“列一個式子來解答”,即要求列出綜合算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得出用于比較的等式,便于發現規律。】
二、規律探索
1.初步發現規律。(教材譯文片斷如下)

(1)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全班交流,要求講清楚是怎樣想的,算式是什么,感受方法多樣化。
預設1:(11+4)×8=120(個),用紅圓片和藍圓片的總行數乘每行的個數。
預設2:11×8+4×8=120(個),分別計算紅圓片和藍圓片的個數,再相加。
(2)比較兩個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發現:上面兩個式子表示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以用等號連接,進而得出等式:(11+4)×8=11×8+4×8。
預設:這兩個算式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解法,結果都是120,所以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但算式表示的意義不同。
(3)引導學生觀察等式左右兩邊算式的特點,看看有什么發現。
預設1:兩邊算式中都有相同的乘數8,都有乘法和加法兩種運算。
預設2:左邊是合并算,右邊是分開算。
預設3: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將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
【設計意圖: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借助圖形直觀,抽象出兩個算式,引導學生交流兩種不同列式計算的方法,感受等值變形的特點,初步發現規律,同時通過部分學生的語言表述來逐漸認同規律。】
2.猜想和驗證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教材譯文片斷如下)

(1)用符號■、●、▲代表三個數,寫出上面發現的規律。
(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單》第2題)
預設:(■+●)×▲=■×▲+●×▲
(2)進一步追問:如果將式子中的加號都換成減號,還成立嗎?
預設:成立。(■-●)×▲=■×▲-●×▲
(3)這兩個式子是否成立還不知道,現在只是猜想,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4)獨立思考,想辦法驗證上面的等式成立或不成立。學生先獨立計算,再全班匯報,大家共同判斷。
預設:用具體的數,將■=4,●=3,▲=2代入上面的兩個式子計算,看等號兩邊的得數是否相同。(4+3)×2=4×2+3×2,(4-3)×2=4×2-3×2。因此,上面的兩個等式都是成立的。
(5)鼓勵學生再多寫幾組數代入計算,發現等號左右兩邊的計算結果相等。同時鼓勵學生運用其他方法,如列舉生活實例或者畫圖來驗證結論成立。
預設1:列舉生活實例。媽媽在超市買了2千克蘋果和3千克桃子,蘋果和桃子的單價都是9元,計算兩種水果的總價,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2+3)×9=2×9+3×9。
預設2:畫圖。有兩個不同大小的長方形(長3寬4、長7寬4),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和,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3+7)×4=3×4+7×4。
(6)向學生揭示規律并完善板書。
(■+●)×▲=■×▲+●×▲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
(■-●)×▲=■×▲-●×▲乘法對減法的分配律
【設計意圖:至此,完成了用語言到符號表達的過程,揭示出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讓學生體會用符號表示運算規律的簡潔性和優越性。同時讓學生用具體的數、舉生活實例、畫圖等方法驗證猜想,有利于讓學生驗證乘法分配律的正確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嚴密推理的能力。這也為下一步類比推理提出除法分配律的猜想奠定了基礎。】
3.猜想和驗證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也是成立的。(教材譯文片斷如下)

(1)除法對加減法是不是也有分配律?如果有,請你寫一寫除法對加減法分配律的符號表達式,同時想辦法驗證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
(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單》第3題)
預設1:學生會把乘法分配律中的乘號換成除號,形成除法分配律的猜想。
預設2:學生會用剛才學過的三種方法來驗證除法分配律成立。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
①交流前,先獨立思考,保證在交流時有話可說。
②交流時,大膽表達個人見解,認真傾聽組內同學的想法。
③交流后,每個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
(3)組織小組匯報,教師注意啟發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補充和追問。匯報時,要求學生說清楚結論和理由。
預設1:用具體的數。將■=9,●=6,▲=3分別代入上面的兩個式子進行計算,看等號兩邊的得數是否相同。(9+6)÷3=9÷3+6÷3,(9-6)÷3=9÷3-6÷3。因此,上面的兩個等式都是成立的。
預設2:列舉生活實例。小紅有20顆糖,小華有30顆糖,把兩人的糖平均分給10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幾顆糖?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20+30)÷10=20÷10+30÷10。
預設3:畫圖。求大長方形的長,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20+30)÷5=20÷5+30÷5。

(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并揭示規律。
(■+●)÷▲=■÷▲+●÷▲除法對加法的分配律
(■-●)÷▲=■÷▲-●÷▲除法對減法的分配律
【設計意圖:首先,運用已有的乘法對加減法分配律的知識,以及乘法與除法的關系,類比提出除法對加減法分配律的猜想,有利于培養學生類比推理的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的閉環,幫助學生感受知識的連貫性,加深對分配律的理解。其次,讓學生經歷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和嚴謹思考的習慣,同時積累合情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想法,只要表達清楚,說出依據,都應該鼓勵,讓學生在說理過程中再次體會和理解發現的規律。】
三、鞏固應用(教材譯文片斷如下)

1.先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特點,想一想,可不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再讓學生思考簡便運算的思路,在《學習單》上嘗試寫出過程。
預設:可以將109和98都拆成兩個數的和,再運用乘法分配律分別進行計算。
2.完成后,引導學生充分交流算法,鼓勵學生說清楚簡便運算的想法與過程,教師追問:哪里可以看出能進行簡便運算?算完后,可以再一起用原來的運算順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發現。
預設1:109×5=(100+9)×5=100×5+9×5=500+45=545。
預設2:98×6=(100-2)×6=100×6-2×6=600-12=588。
預設3: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比用豎式計算更簡便,更省時。
【設計意圖:這兩道練習題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正向運用,需要先對109和98進行拆分,變成(100+9)和(100-2),再分別運用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進行計算。側重讓學生經歷分析算式特點、主動運用規律靈活計算的過程,加深對乘法分配律價值的感受,逐步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提升學生簡便運算的能力。】
四、回顧總結
1.過程回顧。
解決問題得出等式——猜想和驗證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成立——猜想和驗證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成立——應用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2.結果回顧。
(1)乘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成立。
(2)除法對加減法的分配律成立。
3.你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所學知識結果的回顧,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和總結梳理、反思修正的習慣,加深學生對四種分配律的整體印象,從而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知識的系統性,使得新知識具有更大的遷移價值,為后繼學習和運用它們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