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瑛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背景下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研究*
唐 瑛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0)
對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進行SWOT分析,針對河西走廊特有的自然資源提出了開發休閑度假型、健身運動型、探險極限型和競賽觀賞型生態體育旅游項目的建議,提出科學地規劃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建立健全生態體育旅游法制法規和加強管理;與旅游聯手,整合旅游資源,強化區域合作;創新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產品開發,加大宣傳促銷;加快加強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專業人才的培養的策略,以加快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
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
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在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西部,行政范圍大致包括甘肅省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和嘉峪關五市,其主體在祁連山以北,騰格里大沙漠以南,東起古浪峽,西至敦煌以西,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通道。河西走廊有高山雪峰、大漠戈壁、沙海綠洲、丹霞地貌、遼闊草原等豐富的自然環境,具有開發生態體育旅游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生態體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離開居住地和工作地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參與各種健身娛樂、體育競技、體育交流等活動的形式進行旅游,旨在保護環境且能實現利益共享的一種與自然和諧、體育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形式[1]。生態文明建設為指針,科學地開發好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全面提升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市場競爭力,對促進河西走廊經濟和體育產業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1.1.1 有豐富的生態自然旅游資源
河西走廊地處“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旅游長廊”,河西走廊的自然旅游資源奇特和豐富,全部富集在城市周圍,有一定的知名度。河西走廊有天祝三峽森林公園、焉支山森林公園、武威哈溪雙龍溝等森林自然資源,有祁連山、石門溝草原等草原自然資源,有武威沙漠公園、敦煌鳴沙山、騰格里沙漠等沙漠自然資源,有祁連山、焉支山、阿爾金山等山脈自然資源,有黑河、石羊河、張掖大湖灣水庫等水利自然資源,有透明夢柯冰川、祁連雪峰等冰川自然資源,有張掖丹霞地貌、布隆吉雅丹地貌等丹霞自然資源,有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自然資源。這些獨特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開發生態體育旅游活動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場所。
1.1.2 有巨大的客源市場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休閑之余選擇外出健身旅游。河西走廊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內外的游客接連不斷地來河西走廊旅游觀光。這些游客除了欣賞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外,更想在旅游時能夠很好地休閑健身,這就成為河西走廊開發生態體育旅游源源不斷的客源。
1.1.3 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河西走廊的基礎交通設施建設快速的發展和逐步的完善,陸上有G30高速公路、312國道線、蘭新鐵路,空中有蘭州中川、金昌、張掖、嘉峪關、敦煌機場,陸空全方位的貫通,各個旅游景區的交通也四通八達,旅游交通布局合理。這就為游客來河西走廊旅游不論是自駕游,還是乘坐飛機、火車和高鐵等都有極為便利交通條件,為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提供了較好的交通保障。
1.2.1 生態體育旅游時間短
河西走廊日光非常充足但又干燥多風沙,夏秋短而冬春漫長寒冷。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夏秋季節旅游景區氣候適宜、風景優美,有很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而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沒有夏秋季節優美的風景,游客很少來旅游。河西走廊的氣候特點,使得進行旅游的大部分黃金時間集中在夏秋季節,冬春季節不易進行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時間比較短,不利于生態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得生態體育旅游開發進行的時間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1.2.2 生態體育旅游開發深度不夠
隨著西北旅游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升溫,河西走廊旅游也逐漸升溫,河西走廊的旅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旅游管理逐步規范,游客比較認可旅游基礎設施。但對于河西走廊開發生態體育旅游而言,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深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河西走廊經濟實力薄弱,生態體育旅游設施建設還不足,體育場館建設也比較滯后,缺少綜合性的文化運動娛樂場所,游客不能夠進行體驗性旅游而參與旅游活動度低,無法與南方發達省份的旅游景區相比。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生態體育市場化程度較低,生態體育旅游項目開發的層次低和規模比較小,沒有真正開發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且適合和滿足各年齡段需求的特色體育旅游項目,游客和企業之間沒有搭建較好的活動平臺,不便于游客生態體育旅游消費,一定程度限制了河西走廊生態體育體的消費人群。
1.2.3 生態體育旅游復合型人才匱乏
旅游業的興衰,關鍵在人才。河西走廊許多從事旅游開發的人員水平層次不齊及服務水平比較低,大部分從事生態體育旅游的人員都來自從事旅游的人員,缺乏從事生態體育旅游的技能和知識,也沒有國內高水平的生態體育旅游從業人員及專家的指導引領,造成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從事生態體育旅游的復合型人才匱乏。
1.2.4 部分游客對生態體育旅游的認知度低
河西走廊經濟發展與國內發達省份相比還比較滯后,開發的生態體育旅游的影響力在國內外也比較小。再加上進行生態體育旅游的游客因受經濟、職業、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限制,對生態體育旅游的認識不夠,參與生態體育旅游積極性低。
1.3.1 國內外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良好市場機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生態旅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旅游地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閑暇之余選擇到生態優美的旅游地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出現“全域旅游熱”“全國旅游熱”的旅游熱局面,生態旅游市場需求旺盛,國內外生態旅游業呈現蒸蒸日上的趨勢,生態旅游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并保持快速蓬勃的趨勢,這為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
1.3.2 國家戰略和政府重視、支持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實施和帶動下,河西走廊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而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斷提高。國家在戰略層面平衡祁連山生態保護與河西走廊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國務院、國家旅游局、國家體育總局、甘肅省頒布一系列發展體育產業、健身休閑產業、綠色生態產業以及專門發展體育旅游的政策法規。甘肅省政府高度重視、支持生態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生態體育旅游業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這為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的歷史機遇。
1.3.3 全民健身意識增強和人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國家為了發展全民健身,頒布并全面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在發展全民健身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的資金不斷加大,并不斷加大全民健身事業的宣傳,全民的健康和健身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閑暇之余更多的是選擇走進大自然去鍛煉,強身健體。生態體育旅游既能將人、自然和體育和諧的融合為一體,減小人對自然人文環境的破壞,又符合現代綠色、低碳、健身和健康的全新生活觀念。當下,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生活,大多數人不僅僅只滿足吃好而是越來越注重身心的健康,更想在空余之時去親身體驗具有健身性、觀賞性、休閑性的旅游活動,這就為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的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帶來大的機遇。
1.4.1 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生態保護和開發的矛盾
河西走廊的生態自然資源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造成雪線后退、植被破壞、草場退化而導致綠洲破壞和沙漠化加劇等自然資源破壞的嚴重后果。國家高度重視祁連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一些生態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對脆弱的河西走廊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河西走廊的生態體育旅游開發要適量、適項,在不破壞河西走廊的原有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控制在河西走廊的生態自然資源自身承載力和免疫力的范圍內。這樣,為考慮河西走廊生態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科學發展,有些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項目就受限,要解決好保護和開發客觀的現實矛盾。
1.4.2 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區域內外的激烈競爭
當前,許多國家及國內的地區都把開發生態體育旅游作為拉動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新型產業,各國及國內各個地區都你追我趕快速地發展生態體育旅游,國與國、地區與地區、景點與景點之間生態體育旅游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河西走廊的生態體育旅游與周邊地區的生態體育旅游相似性和替代性較強,這對經濟不發達西部的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和競爭性,競爭非常激烈,就需要克服一切困難去提高在區域內外的競爭力。
要充分利用河西走廊風景獨特優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科學地規劃開發適合河西走廊自然資源特色和游客消費需求特色的生態體育旅游項目。
科學地利用河西走廊內世界名勝景點、國家重點風景點及森林、草原等資源,把生態體育旅游和旅游緊密地結合起來,開發河西走廊得天獨厚和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吸引國內外和區域內的眾多游客前來旅游。
充分的依托天祝藏族、肅南裕固族、阿克塞哈薩克族,開發獨具民族傳統特色的如鍋莊舞、賽馬、套馬、拔腰、拉爬牛、叼羊、姑娘追等的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天祝三峽森林公園、祁連山布爾智原始森林等森林資源,開發定向越野、遠足、徒步走等森林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祁連山、焉支山等山體資源開發登山、攀巖等山體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祁連山、康樂草原等草原資源,開發踏青、郊游、放風箏、排球、足球等草原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武威沙漠公園、敦煌陽關沙漠森林公園等沙漠資源,開發登沙、滑沙、沙灘排球等沙漠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張掖大湖灣水庫、安西雙塔湖等水利自然資源,開發劃船、釣魚、龍舟賽等水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利用張掖濕地公園、黑河濕地公園等公園類資源,開發徒步走、健身跑等公園類健身生態體育旅游項目等等,滿足不同游客的健身喜好。
充分利用河西走廊豐富獨特的森林、山脈、河流湖泊、冰川等自然資源,在周全考慮旅游活動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開發河西走廊特色的如叢林穿越、野外定向、汽車越野賽、攀巖、漂流、滑翔、古路探險等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的生態探險體育項目,吸引喜歡探險的游客游玩。
依托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全民健身豐富的體育場館資源,通過舉辦一系列適合游客的體育精品賽事,一方面吸引國內外不同地域的隊員參賽,另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愛好者前來觀看,如利用高臺大湖灣等開展全國釣魚大賽、龍舟賽;利用武威的天馬湖等開展馬拉松賽,利用武威的騰格里沙漠開展汽車摩托車越野賽,利用嘉峪關滑翔基地開展嘉峪關國際滑翔節等等。
在進行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時,在高度重視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基礎上,在處理好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和生態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前提下,嚴格控制好河西走廊的生態容量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范圍之內,緊密結合國家及甘肅省對河西走廊生態保護的政策和發展目標、規劃,根據河西走廊特有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情況和優勢,以目標市場為導向,有計劃、有目的科學整體規劃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適量適度開發。
健全的生態體育旅游法制體系是保障生態體育旅游高效、有序開發的前提。在進行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時,在借鑒有關國家旅游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有關法制的基礎上,聘請有關法律、生態保護治理等方面的專家,科學系統地論證,建立健全符合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法制法規,如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法規、基礎設施建設的法治法規、游客安全的法治法規等等,使得河西走廊的生態體育旅游開發有法可依和有法可治,規范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生態體育旅游開發涉及的部門和內容是多方面的,政府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建立由政府牽頭和有關部門組成的生態體育旅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生態體育旅游的協調管理和規范管理工作,加強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管理,使游客的旅游主張、行為意圖、環保態度等符合生態體育旅游管理規范,引導生態體育旅游健康高效發展。
河西走廊的生態體育與旅游聯手,兩者的管理部門和企業之間團結協作和共同配合。生態體育借旅游之力,充分利用好游客、自然旅游資源等資源,開發生態體育旅游,旅游充分利于生態體育的健身性去實現游客在體育活動中實現旅游過程的健身需求,從而加快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河西走廊域內旅游資源具有分布廣、類型多等鮮明特色,并且有一部分旅游資源在國內有一定的獨特優勢,但河西走廊旅游資源的分布呈現點多線長而分散的特征和重復開發旅游的現象。因此,要采取科學的措施整合河西走廊的旅游資源,要以點為發展基礎和線為發展軸,以優勢旅游資源開發為先導,突出重點和板塊整合,以點連接形成精品旅游線路,依據互補的原則,將河西走廊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及豐富多樣的生態體育旅游等各類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充分整合,形成“點—軸—圈”的旅游帶優良空間結構,很好的實現互補聯動和優勢互補,有效地克服單個區域單打獨斗的局面,實現協作共贏與利益分享,提升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整體質量。
應在充分考慮生態體育旅游者的情緒和情感性,立足河西走廊生態保護平衡和協調開發規模的前提下,結合河西走廊旅游資源的特性,充分發揮河西走廊地域優勢,搭好“旅游車”“文化車”和“民族特色車”,因地制宜地深度創新開發以游客為主導的體驗式的小眾高端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產品,并不斷推出生態體育旅游者喜愛的產品,提升其在國內外生態體育旅游中的競爭力,提高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增加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客源,拓展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市場。目前,人們對參與生態體育旅游的健身健康需求非常高,但對生態體育旅游的認知度較低。針對生態體育旅游的參與者和生態體育旅游市場對產品品牌、服務的反饋信息,結合新手段和新趨勢科學地策劃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產品宣傳策略,既要反映河西走廊的自然特色,又要符合生態體育旅游時尚,既要符合市場需求又要易于傳播,既要突出主題又要多面立體,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等多種信息手段和方式,加大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品牌的營銷宣傳,提高人們對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認知度、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拓展國內外及區域內外的客源市場。
生態體育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方式,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需要專業性強、素質高的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生態體育旅游最終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當前,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專業人才匱乏,需要創新生態體育旅游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加強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為此,一要通過派出學習、教育培訓、自學及專家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現有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二要采用獎勵、激勵等機制,積極引進國內外生態體育旅游的人才來河西走廊工作。三要與大中專院校聯手協商,開設生態體育旅游相關的專業,加快培養生態體育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逐步滿足河西走廊生態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
[1]廉玲,易芳.生態體育旅游概念綜述[J].體育科技,2018,39(3):111.
[2]許傳寶.生態體育:綠色奧運的核心理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5):26-28.
[3]劉鳳云,董家魁.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24(2):25-27.
[4]劉鳳云.生態體育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1):17-19.
[5]劉少英.西部體育旅游產業開發的生態戰略選擇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6):3-5.
[6]鄭曉祥.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2):43-46.
[7]張潔.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0(1):16-17.
[8]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5-25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in Hexi Corridor under the Backgrou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ANG Ying
(Wuwei Occupational College, Wuwei 733000, Gansu, China)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2021年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2021B-530)。
唐瑛(1982—),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