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我國政府推行社區養老模式,作為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它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建立起的一個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危機、醫療、康復等相關服務。然而,社區養老模式雖然兼具家庭養老的環境優勢和機構養老的專業優勢,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服務內容單一、專業化程度不夠、科技水平低、養老需求和供應出現了供需矛盾問題。蘇州作為人口大市,GDP在全國排名前十名,流動人口居多,老齡化日趨凸顯,養老需求已經向多需求化、多元化轉變。本研究以體育促進健康理論基礎,構建創新型社區體育健康養老服務,從促進老年人健康的角度,以社區養老服務為核心,結合體育的健康功能屬性,運用科學的體育健康與保健手段,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合理的體育健康服務,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養老。
本文以蘇州市區范圍內多個重點社區10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通過上述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現狀以及開展體育養老的基礎進行調研,了解蘇州現存養老服務的問題,重點研究新型社區體育健康養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蘇州市區范圍內多個社區10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展開調研,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老年人自己的基本經濟等相關信息及對體育健康養老服務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1.調研對象信息情況分析
在本次調研的中,有效樣本926份,遍布蘇州市多個發展成熟的社區。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情況,主要從年齡和文化程度兩個主要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從表1中可以看到,受訪對象80歲以上老人有98人,占有效樣本的10.58%。70~79歲有302人,占有效樣本的32.61。60~69歲的老人有526人,占有效樣本的56.80%。受訪的老人中小學及以下學歷的有216人,占有效樣本的23.32%。初中及中專學歷的有300人,占有效樣本的32.39%,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分別占比28.61%和15.65%。60歲以上老人睡眠質量一般,大于等于6小時的占比26.34%。每天能睡4~6小時的占比46.43%,仍有27.23%的老年人睡眠時間小于4小時。根據專家分析,老年人睡眠差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生理疾病困擾,二是精神心理因素,三是生活習慣因素,比如白天缺乏鍛煉,經常打瞌睡或者睡得多。據調查顯示,有12.09%老年人心情經常低落有孤獨感,22.67%的老年人偶爾會出現低落情緒,這也說明失常的心理狀態對老人的睡眠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表1 調研對象信息情況(n=926)
由表2 可以看出,在926份有效樣本中,男性患有慢性疾病的有305人,女性患有慢性疾病的有275人,男性略高于女性,總患病比例高達62.63%。這與國家衛生健康委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有一種以上疾病的比例高達75%。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7歲,帶病生存、患病時間早、患病比例高等問題凸顯。這也是導致我國老年人健康指數和生命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衛健委提出制定持續提高基層慢性病綜合管理效果,開展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評估和綜合服務點。
表2 調查對象不同性別患病情況的交叉分析(n=926)
2.老年人體育參與情況分析
圖1顯示,被調研的老年人選擇的健身內容主要有團體操舞17.12%、打拳舞劍10.9%、健身走55.51%、球類8.3%、游泳5.17%等。
圖1 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項目
老年人選擇鍛煉的場地主要是小區健身區域38.9%,社區文體中心20.8%,附近公園26.5%,健身館10.6%,部分活動受限制的老年群體選擇居家鍛煉%。在實際了解中,老年人大部分更多愿意去免費的公共場所鍛煉,但是實地調研發現,許多社區體育設備老舊、失修,政府投入的成本不足,適合老年人室內健身場所不足。還有少部分愿意去健身收費的體育館,因為那里的健身服務更專業,鍛煉的設備及環境更加的優越。
從圖2可以看出,社區指導員會給老年人進行偶爾指導39.60%,能經常性指導占比20.2%。31.60%從來沒有收到指導,8.6%根本不知道社區指導員會指導他們健身服務。根據實際調研,很多社區都有配套的體育健身器材,卻沒有人指導老年人正確的使用方法,有些器材不適合老年人使用,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分辨。有的社區健身器材已經損壞,沒有及時更換,一些社區的工作人員兼職健身指導員,指導能力有限,因此,社會指導員在社區的影響力還有待擴大,應該服務于更多的社區老年人指導鍛煉。
圖2 接受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情況
3.老年人對于體育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內容分析
老年人在體育健康養老需求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個人身體情況,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區域特點在一定都會有影響。根據本次調研結果顯示(見圖3),在老年人期望得到的體育相關服務方面,提供體育場地設施服務占比48.8%,老年健身指導服務85.1%,老年慢性病體育保健與康復服務60.2%,老年體質健康測試與評估服務58.3%,運動處方服務59.8%,選擇老年體育信息化服務的占比49.2%。
圖3 老年人對于體育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內容
1.生理學價值分析
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循環系統的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積極的身體活動對增強老人的肌肉力量增加有氧耐力水平,減少骨折風險的價值已被研究證實。進行適當的抗阻訓練,能夠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肌肉體積,防止肌肉萎縮。進行拉伸等柔韌鍛煉,發展肩部、腿部、臀部、腳等關節的韌性和靈活性,促進老年人日常活動自如,預防跌倒的可能性。運動還能存進神經系統的穩定劑恢復。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部”,運動能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和抑制過程。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均衡性和靈活性,體育健康+養老的融合,能夠從生理學機能方面,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2.心理學價值分析
老年人都是大部分因退出工作崗位,交際圈變小,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理疾病加重生理疾病的惡化。通過體育融入養老服務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釋放不良的心理情緒,增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消除憂郁孤獨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體育健康融入養老服務是一種可行及必要的創新養老嘗試。
3.社會學價值分析
隨著“80后”獨生子女一代的成長,養老壓力空前的增大。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老人已經進入老年期,他們將會面對2個勞動力贍養4個老人的局面,趕上了人口的迅速老齡化,社保養老基金的短缺,加上平均人口壽命的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能力明顯弱化,這些都將增加家庭及社會養老的壓力。體育健康養老服務在改善和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同時,可以緩解社會養老和醫療等方面的壓力,進而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1.提供體育場地設施服務
政府加強區域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增加健身公園、健身步道等適宜老年運動的場所建設。對現有公園、綠地進行改造,配套建設運動場地和設施;對新建公園植入體育元素,配建體育設施;利用河畔、田園、山林和郊野因地制宜建設健身步道等健身設施。小區周邊的大學內部的體育場所提供時間段給周邊的老年人免費活動。新建立的社區活動中心保證一定的體育活動場所,場地適合老年人及半失能老年人的健身與康復需求。為健康養老提供多種形式的場地設施服務。
2.健身指導服務
體育健康養老服務必須充分挖掘老年人體育運動的特點,開發設計適合老年群體的體育活動,推動老年人運動項目建設。從運動的性能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健身操舞類,包括多種風格廣場舞、交誼舞、各種輕器械舞蹈(扇子舞、手絹舞、花球操、綢帶操)等。第二類傳統養生類運動。包括太極拳、傳統導引術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現代導引養生功,練功十八法、舒心平血功、木蘭拳。第三類 球類運動。球類運動主要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氣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門球、太極柔力球等。對患有疾病的老年人不建議參與。適當可以選擇運動強度小的氣排球、門球和柔力球進行鍛煉。太極柔力球運動強度較低,無對抗,可控制性高,安全性好,是老年人球類運動的首先方式。第四類休閑體育運動。包括健身走(跑)、毽子、風箏、空竹、棋牌、登山、游泳、釣魚等。開展的形式不拘一格,強調娛樂休閑,運動樂趣,放松身心。
3.慢性病康復保健服務
研究顯示,使用運動處方指導慢性疾病老年人進行康復鍛煉會比不活動更容易獲得效果。比如偏癱,對于偏癱患者的體育鍛煉,在具體實施時應該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采用不同的運動方式,還有的老年人患有退行性骨關節病、帕金森、骨折和骨質疏松等,這些病嚴重影響老年人運動功能。針對老年人生理疾病特點采取專門的評定、診斷和康復治療措施,提供專業的康復運動處方服務并由康體專業人員親身指導的服務。向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非醫療手段進行慢性病的干預和改善,將社區預防和保健的“靶點”向前推進,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
4.體質監測及評估服務
科學的體質監測及評估服務可以讓鍛煉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服務:做好社區老年人體質 健康測試工作。做到定期舉行。在有條件的社區專門成立健康中心,為老年定期進行體質測試與評估,除了常規項目身高、體重、肺活量,增加多種單項運動能力測試設備,可以幫助老年人測試有氧運動能力、肌肉力量、柔韌度、平衡性及反應能力,以及人體組成分析、肌肉脂肪分析、體型分析、營養評估、肥胖評估、水腫分析、基礎代謝量、調節目標等內容。
5.體育信息服務
開展健康與健身講座,通過學習,讓老年人了解和掌握醫學知識,科學健身知識和健康飲食,并逐漸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了解正確的鍛煉方案,鼓勵他們參加不同形式的健身活動。通過開展講座,直觀宣傳“治慢病、治未病”的觀念,引導老年人從被動健康轉為主動健康。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重視體育運動的多元價值為主題,變革體育指導模式,構筑體育主體意識,實現對老齡化社會的體育價值轉變。當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時代,體育產業與養老產業的不斷融合發展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生理與心理上的保障,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可以幫助市場經濟的創新發展。建立健全的“體養”模式將滿足我國老年人乃至中老年人的需要,也將為我國體育文化產業貢獻一份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