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寫進了黨章,并深刻闡釋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十九大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也在教育大會上指明: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
時代使體育工作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如何領會和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目標和指示精神,必須通過對近十年來的方針政策的梳理與分析,并結合目前我省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現有狀況進行了解與研究,通過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出符合時代精神,更加科學合理的框架體系,推動學校體育教學深化與改革,培養出具有跨時代能力的國家棟梁。
近十年來,有關體育和體育教育的政策和文件比以往幾十年來的都多,目的性和指導性也很明確。作為國家優秀人才培育基地的高校,責無旁貸地應將這些目標的達成落實在自身的發展中,明晰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新使命、新責任(見表1),為體育課程改革指明方向。
表1 相關體育教學政策梳理
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示內容,大學體育的課程是以身體鍛煉為手段,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目的的公共必修課。同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把思想品德、生活、體育技能與身體活動、文化與科學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
大學體育課程體系是通過各種因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并在一定理念的指引下來實施統一目標的系統。其內容一般包含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類型、課程結構、課程學時、課程內容、課程考核等內容。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是建立在普通高校大學體育課程體系之上的,具備所有的性質和內容,并在職業性和靈活性上有了更多的機動,但在政策、資源配備和愿景上有所不足。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淮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17所江蘇省高職院校。
2.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為17所省內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課程目標、課程類型、課程結構、課程模式、課程學時、課程內容、課程考核等內容。
3.研究方法
運用調查問卷、專家訪談、邏輯比較法,數據分析法對17所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開設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4.調查結果
(1)課程設置與學時:90%的高職院校,開設4個學期的體育課程,課程學時達到或超過108學時;其中一所高職院校開設了5個學期的體育課程;一所學校開設了3個學期的體育課程,教學時數基本達到108學時。
(2)課程類型:均為必修課。
(3)課程模式:均為第一學期統一課程內容,2~4學期為專項選修課程,或第五學期為體測課,這種半開放式課程模式。
(4)課程類型:均包含了基礎體能鍛煉課程、康復保健課程、運動選項課程、專項理論課程。其中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體育特色高職院校開設了特色課程。
(5)課程結構:
第一學期:體測;一般身體素質訓練和廣播操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的相結合。
第二學期:專項身體素質與體育專項選修課相結合。
第三(四)學期:專項課程提高班,或是以職業為特點的選項班。
(6)課程內容:根據課程類型和課程結構的要求,每個學校都有細化和特有的任務安排。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第一學期開設太極拳、身體素質訓練、理論知識的教學;第二學期開設籃球、足球、排球在內的15個專項的選項課程;第三、四學期開設專項提高班并與職業相聯系。第二、三、四學期開設韻律操、搏擊操、普拉提、輪滑、定向越野、舞蹈鑒賞等選修課程。對于體弱、病、殘及部分身體異常的特殊學生開設保健課,課程內容為:太極拳、康復保健性的內容。
(7)課程考核:根據課程內容,課程考核均涉及到理論、廣播操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績、身體素質、專項成績、出勤與課堂表現,個別學校把體測也納入考核項目,把課外體育鍛煉、俱樂部成績也計入最終考核。
(8)教學目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準發布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各高職院校都把課程目標定位為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包含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5個領域。
5.研究分析
各高職院校都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系下,以“立德樹人”為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貫徹和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及《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指示內容,進行體育課程設計與改革。結合校情、學情等實際情況,大多開展了四個學期的體育教學活動,教學時數基本滿足,有力地保障了教學內容的完整,促進了單元課程中核心技術的掌握和技術動作的遷移,為掌握體育技能、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提供了支持。課程結構比較合理,部分學校還開設了特色課程的教學。從教學內容上看,傳統體育課程,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激發了愛國情懷,這也是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一種表現。有35%的院校開設了20個以上專業選項課程,涵蓋體育舞蹈、舞龍舞獅、龍舟、定向越野、輪滑等特色項目。所有學校都將體質測試作為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強調并提出要求。課程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看重學生平時表現與學習進步,有的增加課外鍛煉的加分項目,實現了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在職業體能上做出了引導和要求,并逐步加深和細化職業體能干涉與轉化,做好職業院校體育課程的職業教育特色。
結合時代特征,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即培養學生技能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品德與情感三個維度,包括運動技能、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體育情感六個層面的內容。這也是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推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有利抓手和落腳點。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理念的確立,通過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體現在每項專項技能的知識概論,競賽賞析、運動損傷與防護等。過程與方法目標,即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獲得的過程,以及探究知識的方法和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即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尤其是奉獻精神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其中,正確的三觀樹立,這一點我認為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和“2+1”模式的實施,師資力量、場館設施,建議開設3個學期的體育課程。第一學期為自然班的基礎教學,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開設選項課程,重點解決核心技術的鞏固與提高,職業體能課程的選擇。課程內容上建議以職業體能框架表為基礎(見表2),滿足職業專項的課程內容。同時建議重視集體項目課程開設,增強團隊意識、奉獻意識和責任擔當。
表2 職業體能選修對照表
評價方面,堅持并落實過程性評價,多樣性評價,細化評價內容。如發展性評價:學生自己與自己比較,進步了,那就加分或獎勵;沒進步或退步了,那就想出補救措施,積極改進。案例1:羽毛球正手高遠球,采取問題為導向的任務驅動法。從來回次數,高遠效果來作為評價標準。案例2: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從動作的改進到命中率的提高,再到比賽中的運用。如開放性評價: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品行上,精神面貌、訓練態度、助人為樂、樂于奉獻等方面都是課程評價的因素。
(1)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以信息化教學作為手段,可以滿足專業知識內容的全面性,學生指導的可持續性,課后評價的連續性。
(2)精講與精煉。課堂上只對核心技術的重難點介紹,把時間留給課堂練習。
(3)創景與設疑。組織各種形式和內容的刺激要素,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對未知問題的探求欲望和戰勝眼前困難的熱情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善于解決問題的習慣養成。
(4)分層與分步教學。對基礎性差異、操作性差異、動力性差異等學生合理分配成小的單元或團隊,設置不同的教學達成目標,因人而異進行教學。
(5)實現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把課外鍛煉,第二課堂,群體競賽活動中的成果展示作為課內評價的一部分,以展促教,以展促練。
在課程體系構建當中,我們需要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嚴格按照《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指導內容去執行。但各高校存在的情況不同,領導重視程度、師資力量配備以及場館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存在影響的因素。在課程體系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的方法與手段、信息化能力水平等也參差不齊,都有待提高。在新時代體育教學體系構建中,創新思路和模式較少。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努力。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創新提供有利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為我院體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