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榮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鐘正 河源市源城區二九二學校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用好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促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在這一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使命。特別是在西方范式建構起的“體育武術觀”“競技思想觀”的主導下,體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變得愈發式微,甚至陷入邊緣化境地。因此,從課程思政角度分析,論述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為中國高職院校延續已久的體育課程,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簽之一。相較于傳統西方體育課程而言,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已經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合了佛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比如,“體悟”“仁義之勇”等。基于此,在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需要將現有體育項目承接中國優秀傳統思想,豐富體育課程思政內涵[1]。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化彰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靈魂,其內涵深遠,體現了現代中國社會的美好品格道德規范。在過去幾十年歷史發展過程中,體育課程體系形成了以“自強”“團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為核心的偉大精神。基于此,在課程思政角度下的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發掘體育課程中蘊含、滲透的現代社會美好品德,并將其展現到高職生面前,為高職生傳承社會美好品德提供依據。
高職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其身心全面發展程度關乎工業社會民族發展。而身心全面發展,首在體育,體育具有改變個人的強大力量[2]。通過從課程思政角度開展體育課程,可以同步增強高職生體力和智力,并引導高職生樹立明德勤學、團結奮進、遵紀守律、崇高理想、敢于擔當的理念,督促大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延長鍛煉時間,提升身體素質,避免體育功能失靈對高職生自我未來發展的限制和阻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使命。但長時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并沒有給予體育事業應有的重視,導致體育事業不均衡、不平衡的發展短板較為突出,居民身體素質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3]。而體育思政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體育魂、育體育人的關鍵手段。通過從課程思政角度開展體育課程,可以在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助推體育價值觀的具體化發展,培養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的新時代人才,解決居民身體素質問題。
“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國建設如火如荼,獲得了全國上下的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更是在2019年下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中,體育人才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理想信念正確且堅定的人才,也是自覺弘揚主旋律的人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是培養這一類人才的有效手段,體育強國目標的達成也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1.文獻資料法
登錄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育思政教育”“高職生體育品德”為檢索詞,獲取電子文獻資料。同時利用區域圖書館,對相關紙質文獻進行查閱,初步了解課程思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情況。
2.問卷調查法
以當地高職院校普通高職生體育品德為對象,在借鑒已有文獻和專家意見的前提下,制定了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涵蓋了文明禮貌、團隊合作、項目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勝負觀、遵守規則、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誠實自律等內容。并采取分層抽樣+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80份,有效問卷465份,有效率為96.88%。
3.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問卷中的題目選項進行逐一賦值,分值為1分、2分、3分、4分、5分。將大量數據錄入電腦,運用Excel2020和SPSS23.0對數據進行計算。
體育品德是限制在體育范圍內的品德,本質上為在體育活動、與體育相關的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品質,包括道德、精神、品格三個方面。其中體育道德是處于意識形態層面的行為規范、與關系制約相關的行為準則,包括公平正義、遵守規則、自律自強等道德品質;體育精神特指可體現時代需求的高級產物,也是內在思維意識形態、外在表現的結合體,包括勇敢頑強、超越自我、自信自愛、銳意進取等謹慎;體育品格主要指生命體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與多方互動時體現的正面特征、積極表現,包括團隊協作、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等品格。
通過對高職生體育品格教育、體育精神教育、體育道德教育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知(見表1),在體育品德的三個維度中,體育精神得分較高,體育品格得分較低,其隨著年級的增長,高職生體育品德沒有明顯上升趨勢,甚至出現了下降情況。表明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現狀不佳。

表1 高職生體育品德研究結果(5分制)
體育課程教學組織結構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教師可以從這幾個部分入手,發掘思政教育精華,為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精髓的正確定位提供依據,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精髓定位
如表2所示,在準備部分,集合整隊、師生問好、課程任務發布、見習生安排、熱身活動等模塊均存在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在集合整隊模塊,可以培養高職生紀律觀念、規矩意識,為后續體育課程的有序推進夯實根基;在師生問好模塊,可以促使高職生逐漸形成互敬互愛、尊師重道的精神,無形間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課程任務發布階段,可以培養高職生腳踏實地、奮斗爭先、崇高理想信念和精神;在見習生安排模塊,可以培養高職生誠實守信、遵紀守律的品格;在熱身活動模塊,可以培養高職生大局意識、集體主義精神[4]。
在基本部分,包括技戰術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幾個模塊。前者可以在技術組合、技術、戰術、戰術配合的教學階段,引導高職生同步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和思想政治觀念。比如,在技能講述方面,同步提升高職生精益求精、奮勇拼搏的品德;而在戰術配合方面,則可以有效發展高職生團結同伴、集體意識、友愛品德;后者可以從新授、復習內容延伸到高職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全面灌輸先苦后甜、健康第一、艱苦奮斗的思想。
在結束部分,整隊集合、抽樣檢查、整理放松、小節點評、課后作業布置等若干個模塊均有助于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精髓的正確定位。比如,在臨近體育課尾聲的整隊集合部分,可以培養高職生善始善終、遵守紀律的品德;在抽樣檢查模塊,可以配合優秀學生展示贊揚、差生鼓勵點評等活動,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品德;在整理放松模塊,可以通過放松活動重要價值講述、放松方式豐富等一系列活動,提升高職生健康第一、遵守規則的品德;在小節點評模塊,通過再次贊揚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促使高職生對體育活動項目保持孜孜不倦的熱情,為高職生的體育優良品德發展奠定基礎;在課后作業布置模塊,可以從理論、實踐兩個方面細化高職生自主習練要求,促使高職生在自愿的氛圍中發展超越自我、銳意進取的體育品德[5]。
在體育課程特別是體育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單一思政價值引導方式,而是運用演講式、問題式、辯論式、探討式理念,構建翻轉課堂,促使高職生可以自主參與活動,了解體育技術、競賽發展趨勢,增進對其中蘊含的體育品格、道德的認識[6]。或者通過多媒體影片播放,配合具體案例引導,要求高職生提前準備個性化論據、論點,發散思維,對具體事件進行還原,從而獲得深刻的體驗。在深刻的體驗中提升思想品質、精神情操。比如,播放2019年日本大阪女排世界杯賽中國隊連克強手豪取十一連勝的影像資料,講述女排教練郎平一身傷病仍帶領中國女排豪取11連勝奪冠的事跡,鼓勵高職生自行搜集資料,了解與教練郎平相關的事跡,感悟郎平身上展現的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堅韌不拔、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進而圍繞“女排故事”這一主題,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講展示。在展示完畢后,可以高職生互相評定的方式,選出表現最佳的學生,并對其進行獎勵。一節由高職生主導的排球理論課,可以在吸引高職生駐足參與課程的同時,為高職生展示自我提供充足空間,最終改善高職生精神風貌,提升高職生體育品德。
體育課程從本質上仍然是以技術教學為主的課程,實踐課占據課時的大半“江山”。在改進理論課程教育方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高職生為主體,將施德與施教融合,促使體育思政教育活動可以在更加平等、尊重的氛圍中進行。傳統以糾錯、講解、示范、練習為主的實踐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在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基礎上,對現行體育實踐課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變革。比如,以高職生先嘗試做、其他高職生評價、教師糾正錯誤的形式,激發高職生課前課后自主習練積極性。通過由學生擔任評價者,可以為其提供體驗教師責任、辛勞的途徑,激發學生換位思考,強化學生勇于擔當的意識,促使其真正愛上體育課;或者引入自愿結對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輪換評價特定個人、小組,并由骨干帶頭,互相幫助,互相比拼,促使高職生在合作中提升體育技能,在合作中提升社會交際能力,進而發展樂于助人、團隊協作等體育品德。
豐富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空間元素融入,可以為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體育教育開展奠定基礎[7]。因此,教師應主動走出傳統固化教學方案設計的“舒適區”,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任務、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教學總結等多個方面。同時主動向優勢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師汲取經驗,觸類旁通,給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空間元素創新提供思路[8]。進而以體育課“表格式”教案的方式,從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組織與教法(準備、基本、結束、器材)、思政引導幾個方面,完善教案融入課程思政的構想表,便于直觀掌握每一個模塊的思政育人元素以及對應的組織教學方式。
以《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為例,教學目標為:通過課程學習激發高職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促使八成以上的高職生了解籃球原地交叉步突破的要領;幫助高職生鞏固籃球技術動作,提升運動能力;培養高職生超越自我、奮勇拼搏、勇于擔當、吃苦耐勞以及團結一致的體育品德。在課程準備部分,設置集合整隊、師生問好、內容及目標宣布、見習生安排以及集中注意力練習、動態拉伸等若干項活動,要求高職生跟隨教師統一口令,模仿動作,認真鉆研,相互協助,體會重規矩、敬師長、愛集體、講文明的體育品德;在課程開始階段、結束階段,順序推進活動內容,并設置對應的思政引導元素,促使思政引導元素貫穿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課程始終。特別是在場地器材收放環節,由教師以身作則,帶領高職生進行器材清理,促使高職生將樂于奉獻、無私助人的思政元素融入個人行為中。
綜上所述,當前,對于我國高職院校而言,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本質是在向高職生傳授身體鍛煉技巧、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滲透正確的價值觀,達到寓道于體、寓德于教的目的。因此,針對當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教師應主動將“體悟”“仁義之勇”等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滲透到體育課程中,促使高職生在體育課程中自覺傳承中國社會美好品德,為課程思政的有序推進提供充足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