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綠萌
摘? 要:為培養面向制造類企業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采用崗課賽證融通對中職公差配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依據數控專業崗位需求、結合1+X系列證書的考核要點和技能大賽考核的技能要點,對本課程進行模塊化重構,以典型零件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課程組織和評價,對相關中職院校課程改革與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崗課賽證;中職;公差配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G659-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1-0-03
數控加工專業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極強的專業。隨著工業的發展,數控加工專業越來越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公差配合課程是中職數控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它不但與數控專業各個課程結合緊密,而且也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的課程。因此,研究如何基于本專業對口就業崗位的需求和數控加工行業的發展特點,結合1+X系列證書和技能大賽考核的技能要點,使用崗課賽證融通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實現中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職學校公差配合教學現狀分析
(一)中職學生學情分析
以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本校)數控專業學生為例進行學情分析:首先,在知識經驗方面,相比普通高中,中職學生入學成績較低,離散度較高,部分學生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學習內容。其次,學習條件方面,學生大部分都擁有手機和電腦,并且由于疫情和學業水平測試的需要,二年級學生對學習通、微信、騰訊會議等手機軟件能夠熟練使用。最后,學習風格方面,中職學生更喜歡新鮮且貼近生活的事物,對理論學習的專注力較低。
(二)傳統公差配合的授課模式分析
雖然隨著信息化的推進,多媒體技術已經非常普及,但是公差配合課堂上仍然存在“滿堂灌”的教學特點,只不過是從“粉筆+黑板”變為“計算機+投影”的教學模式而已[1]。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習難度一刀切,難度層次設置缺失;雖有形成性測試,但缺乏反饋機制和個別化輔導等原因,使得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由于傳統課堂時間的限制,中職學校公差配合的教學中,“重講授,輕實踐”仍十分普遍,學生普遍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較難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只能培養“繪圖工具人”,理論與實際脫軌,不利于日后的實際工作。
二、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改革模式
崗課賽證融通就是數控專業教師在企業實踐及就業崗位調研的基礎上,結合1+X系列證書中機械工程制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點,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和數控技能大賽考核的技能要點,根據人培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本課程進行課程模塊化重構。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中充分關注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安全文明生產等職業素質的形成,并將證書的內容和技能大賽考核的資源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課程資源建設
崗課賽證的公差配合課程資源建設,首先需要體現“真實”,即使用工作過程中的“真實零件”作為檢測對象,運用崗位實際常用的“真實工具”作為檢測用具,選用行業常用測量的“真實標準”作為檢測任務。首先,這就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雙向交流不定期開展教師下企業學習、行業專家到校交流的活動;建設符合工廠實際工作情景的實訓室,將企業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引入平時教學中來;以工廠真實生產的零件為檢測任務的載體,開發符合項目式教學的教材。其次,需要歸納提煉1+X證書的考核要點,同時結合最新的行業動向,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良好學習習慣。再次,線上教師團隊建立課程信息化資源平臺,通過學習通、希沃學習平臺等上傳學習資料,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建立微信、QQ等交流群,引入行業專家和相關專業教師,隨時解答學生的學習疑惑;線下邀請行業專家進課堂,讓學生有機會聆聽專家指導,使其能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和內化,不但學習了行業知識,同時也樹立了職業自信。最后,線上將課程內容結合技能大賽的考核要點,上傳技能大賽的比賽規則、操作視頻、學生經驗分享等到學習平臺上,為學生提供競賽資源;線下邀請有大賽經驗的學生上臺進行經驗分享,展示風采,樹立良好榜樣,賽課結合,激發學生競爭向上的學習心態。
數控專業畢業生所面向的工作崗位需求與課程內容的選取高度相關。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應用專業教學標準》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制造類企業,培養從事數控設備的操作與編程,產品質量的檢驗,數控設備的管理、維護、營銷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公差配合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掌握有關機械測量技術的基礎常識,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掌握長度尺寸檢測、角度檢測、幾何公差檢測、表面粗糙度檢測及螺紋檢測的方法和技能,會分析一般技術的測量誤差,能正確選用與維護常用量具量儀,能根據工程要求勝任一般機械產品的檢測工作[2]。基于以上崗位和教學標準的要求,選擇和數控專業就業崗位相關的零件作為課程任務的載體,同時整合1+X證書的考核要點以及技能大賽的技能考核點,模塊化設計教材內容,提煉出6個模塊,17個具體任務,如圖1所示。
(二)教學組織實施與評價的改革
為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技能習得心理,本課程以任務驅動法和混合式教學法相結合展開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知識傳授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學習時間和內容可以靈活選擇;而在寶貴的課堂中,時間被主要用于協作學習、成果匯報以及評價總結,通過針對性教學,進一步將知識內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勤于反思的學習習慣。任務驅動法的使用,要求教師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提煉出每次課的任務清單,根據人培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出教學目標,再根據培養目標和學情分析提出每次課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貼近企業的具體職業情境中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并樹立職業自信。結合崗位及考證技能要點,教師組織小組PK、專家進課堂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多維評價,多渠道獲得教學反饋,改進教學策略[3]。
以項目一中任務二用千分尺測量臺階軸這個課為例,在教學策略上,教師以任務驅動法的基本要素作為教學環節,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采用,帶來教學評價的直觀化、科學化,教師根據所獲得的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課前任務。在學情分析中可以知道,學生的成績離散率很高,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技術支持下,課前根據自己的節奏可反復學習傳統課堂中的知識。而知識的內化和拓展則在課堂中進行,實現預習時間“最大化”和課堂時間“高效化”。一是引導學生設計質檢部門安全規程:引導學生通過連線專家和網上查找資料,自主設計質檢部門安全規程,間接培養了學生的安全意識,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將勞動教育踐行于教學活動中。二是微課預習:通過合理設計教學視頻的視覺效果、互動性、時間長度,使得學生積極參與視頻學習。三是問卷調查:在學習平臺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統計數據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組織學生課前討論。通過數據分析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的疑難之處,課前討論有助于學生進行協作探究。四是設計任務書:根據學生問卷調查與線上討論的焦點,分析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疑問點,崗課結合選取適合的數控專業相關零件作為課程任務。設計小組任務書(附圖紙、測量項目和評價表),并上傳學習平臺,供學生隨時查看學習。通過微信群的互動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最大化利用課前預習時間,為課堂任務的順利進行打下知識和情感基礎。
第二,課中。本課采用任務驅動法,包括情境創設、任務分析、獨立探索、合作探究、評價總結等,同時貫穿以課程思政元素,帶領學生從理論的入門引導到技能的融會貫通,思想提升,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具體的教學環節和設計意圖如表1所示。
第三,課后。學生借助教學平臺、班級群、希沃回看等平臺和渠道對教學過程進行回看、總結,并將心得、疑惑展開多方交流。通過拓展性作業“制作千分尺的使用說明書”,有針對性地復習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千分尺的測量要點”,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內化;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過在線請教行業專家,將知識和崗位進一步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自信和愛崗敬業精神,將技能“無感”順利轉為“有感”,激發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班級群分享作業的完成情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力爭上游的精神。
三、結語
在實踐過程中,崗課賽證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接下來,我們首先要推進教材改革,開發更具實踐性的活頁式教材,優化教材內容,解決傳統教材與模塊化教學法適配度不高的問題,整合教材,融合課證崗賽內涵,課崗完美對接;其次要完善校企雙向交流機制,擴大具備理實一體化素養的教師隊伍,改善實質雙師型與證書雙師型之間的矛盾;再次要全方位落實思政育人,教師要以時政引導、工作口號、現實案例等形式將思政融入課堂,潤物無聲地踐行三全育人,激發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程、崗位、證書、技能大賽的完美對接,樹立學生的職業自信,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宋新.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合課程改革——《機械制圖與零件測繪》課程改革[J].職業,2010(3):59-6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加工制造類051400-數控技術應用[EB/OL].[2017-08-26].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zjxbz/zzjxbz_jgzz/.
[3]楊浩軍.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教學改革[J].物流科技,2021,44(11):183-185.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