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璐 商梓敬
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天津 300462
1.1.1 信息化技術目前在我國發展的情況。21世紀我國進入了信息化新時代,如今信息化技術在我國發展得如火如荼,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從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到2018年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再次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全面吹響了教育信息化的號角[1]。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才能給全民提供開放、靈活、繼續、終身的學習場所,實現“人人、處處、時時”可學的教育新形態,因此,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進行信息化教學的變革勢在必行。
1.1.2 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把辦好繼續教育與提高國民素質聯系在一起,這為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2]。
1.2.1 理論意義。通過中國知網和國內較為知名文獻收錄網的查詢,信息化教學與學科相結合的文獻,主要研究對象集中于高中生和大學生,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少之又少,因此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信息化應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2.2 實踐意義。改善信息化教學的環境。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大多數隸屬本科院校或高職院校,只是院校中的一個部門,繼續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學設備比較簡單、落后,甚至就是一個擺設;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的授課教師以老教師居多,老教師對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重視程度不夠,并且自身的信息化素質也有待提高,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有部分學生只想要一個文憑,而對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的效果根本不感興趣[3]。因此,改善信息化教學環境要從加強院校領導的重視程度開始,重視繼續教育,提高信息化教育理念,完善繼續教育教學中的信息化教學設備;提升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授課教師的信息化科學素養,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學習管理,讓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學生充分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結合繼續教育的特點,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學習真正碎片化。由于繼續教育中大多數學生都是邊工作邊學習,還有學生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時到課堂進行學習和考試,工學矛盾是繼續教育的主要問題。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互聯網+手機,嘗試云時代的微課堂與微學習,由碎片化地點和碎片化時間組成碎片化學習,讓課堂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做到以學為中心,“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2.1.1 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指在信息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得教學內容數字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的中心詞是教學,信息化是教學的定語,是指利用信息化技術更好地輔助完成教學任務。
2.1.2 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利用語言、肢體、黑板、粉筆等進行推理、演算和講解。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與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教學方式。
2.1.3 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是指高校實施的本科繼續教育中的學歷教育和專科繼續教育中的學歷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學考試、函授教學、網絡學習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是繼續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
2.2.1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2.2.2 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
2.2.3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2.2.4 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更高層次上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等重要任務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2.5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
2.2.6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國家把繼續教育的發展與提高國民素質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從而提升與拓展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近10年來我國出臺的教育信息化與繼續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文件,始終圍繞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這一重要方針政策。在政策支持下,在信息化先進科技手段幫助下,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必將逐步走向線上化、終身化。
2.3.1 學者馬婧撰寫《淺談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函數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文獻調查,學者馬婧在《淺談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函數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表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學內容的形象化,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圖形轉化為簡單易懂的三維效果圖,讓學生在多媒體上進行更加直觀地觀察與學習。
2.3.2 學者彭瑞撰寫《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的整合》。
通過文獻調查,學者彭瑞在《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的整合》一文中表明,信息化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整合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中的演示工具、信息技術作為教師輔導學生的輔導工具、信息技術作為教與學的合作與交流工具、信息技術作為獲取學習資源的網絡工具等,該研究詳細地總結了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2.4.3 學者葛方琳撰寫《信息化在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文獻調查,學者葛方琳在《信息化在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表明,在高職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將抽象、繁雜的數學知識以更加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增強了數學教學的直觀性;融入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更好地強化學生對數形結合這個數學思想的認識,從而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融入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有助于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進行改革,避免灌輸式或講授式給學生帶來的學習枯燥感,從而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由性與有效性。
本研究主要運用實驗探究法和問卷調查法兩種方法,首先采用實驗探究法,通過比較考試成績,從而驗證信息化教學對學習成績的有效作用;隨后采用問卷調查法,對信息化教學滿意度展開調查研究,從而驗證信息化教學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有效作用。
本研究方法是擬選取兩個實驗班,要求兩個實驗班是平行的兩個教學班級,即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一致,有50人參與學習,兩個班級學生的入學成績、學歷、性別、年齡等情況基本一致,教學內容采用高等數學中具有代表性的章節導數與微分。實施路徑是兩個班級同時進行12課時的導數與微分的教學過程,實驗一班,12課時授課全部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實驗二班,作為對比班級,12課時授課采取常規教學模式,然后對兩個班級進行相同內容的教學驗收。分析兩個班級的測驗成績,從而驗證:“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信息化應用的有效作用”,結果見表1。
表1 兩個班級的成績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平均分和最高分都高于對比班的平均分和最高分,說明實驗班和對比班在成績上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差距。由于p值為0.000(<0.05),所以實驗班和對比班在成績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實驗班的成績顯著高于對比班。
為了考查信息化教學方式是否使教學效果更好,讓學生更加滿意,本研究采用兩次問卷調查。問卷一調研“信息化教學滿意度”,針對兩個實驗班,共發出100份問卷,回收1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問卷二調研“信息化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只針對實驗一班,共發出50份問卷,回收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0份。分析兩套問卷結果,從而驗證“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信息化應用的有效作用”。
3.2.1 對比班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問卷一采用了李克特(LIKERT)計分法,得出總量表與分量表的得分。
從表2可以看出,對比班的學生在各維度和總體上,均值M都是在1~2分之間,為進一步確定對比班學生對教學滿意度處于什么樣的水平,筆者進行了單樣本t檢驗,計算結果顯示各維度對應的p值均為0.000(<0.05),說明統計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2 對比班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3.2.2 實驗班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學生在各維度和總體上,均值M都是在3-4分之間,為進一步確定實驗班學生對教學滿意度處于什么樣的水平,筆者進行了單樣本t檢驗,計算結果顯示各維度對應的p值均小于0.05,說明統計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實驗班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3.2.3 兩個班學生對“教學滿意度”的比較。從表2和表3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實驗班的“教學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對比班的“教學滿意度”處于較低水平。為了探究實驗班和對比班在“教學滿意度”上的差異,筆者對“教學滿意度”中的各維度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見表4。
表4 實驗班、對比班在教學滿意度上的差異
從表4可以看出,實驗班均值在各維度和總體上均高于對比班,通過進一步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對應的p值均為0.000(<0.05),統計結果表明“教學滿意度”在各維度和總體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班的“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對比班。
3.2.4 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分析。問卷二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系數法對信息化教學滿意度及每個影響因素是否有相關關系進行檢驗,見表5。
表5 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學習態度、教學方式、數學學習難度、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教學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7,說明各維度之間相關性較強,并且對應的p值均為0.000<0.05,因此說明各維度之間兩兩顯著正相關。
3.2.5 教學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將問卷二中4個維度“學習態度”、“教學方式”、“數學學習難度”、“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作為自變量,以“教學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表7、表8、表 9。
表6 學習態度對教學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表7 教學方式對教學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表8 數學學習難度對教學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表9 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對教學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當教學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自變量為學習態度時,最終回歸方程為:教學滿意度=0.758×學習態度。
從表7可以看出,當教學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自變量為教學方式時,最終回歸方程為:教學滿意度=0.930×教學方式。
從表8可以看出,當教學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自變量為數學學習難度時,最終回歸方程為:教學滿意度=0.889×數學學習難度。
從表9可以看出,當教學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自變量為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時,最終回歸方程為:教學滿意度=0.947×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
因此學習態度、教學方式、學習難度、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對“教學滿意度”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影響力度從大到小依次是: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教學方式、數學學習難度、學習態度。
通過使用SPSS23.0軟件對實驗探究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結果:表1—表9。這9張表說明了:第一,實驗班的“測驗成績”顯著高于對比班;第二,實驗班的“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對比班;第三、維度“信息化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對“教學滿意度”顯著正向影響的力度最大。因此,信息化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4.2.1 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信息化教學模式,由于其試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與游戲的相似性,故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研討知識的學習者,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4.2.2 信息化教學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的教與學的狀態。信息化教學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教與學的組織者[5]。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和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傳統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
4.2.3 信息化教學有效地降低了學習難度。正確恰當地使用信息化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對優化教學起著顯著性的作用。
4.2.4 信息化教學在繼續教育中的優勢。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是工學矛盾,而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有效地解決工學矛盾,借助信息化技術,利用互聯網+手機,嘗試云時代的微課堂與微學習,能夠有效地化解工學矛盾,使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伸,使接受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學生能夠做到碎片化學習。因此,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采用信息化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利用信息化技術,才能真正做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