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爭
摘要:十八大精神著重分析了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的利弊得失,其結果顯明,中學音樂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輔助學科。學習音樂能夠減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十八大精神;中學音樂教育;成果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發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不僅恢復高考制度,還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讓更多的中國人擺脫“文盲”的標識。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社會進步的保障。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的逐步深入,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提倡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建設性人才,教育一馬當先,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趨向科學,規范。音樂也被提上了教育日程,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不再僅僅是一種娛樂工具,更是一種教育工具。自古以來,不同類型的音樂能夠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激昂的音樂可以振奮人心、催人上進;輕柔的音樂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使人更具理智。十八大明確提出了音樂作為教育的重要戰略部署,必須貫徹落實。隨著新課改的出現,教育漸趨靈活,不再拘泥于古板老套的教學方案,能夠適時而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年齡尚小的他們面對一些生活壓力有時力不從心,音樂可以使他們的沉悶心情得到短暫的釋放。音樂普遍受到中學生的追捧,不僅因為求同和存異心理的作用,更是因為他們希望從音樂中尋找心靈的慰藉,情感上的共鳴。我認為對于當代中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一、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一哲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實踐證明,中學音樂教育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是人才培養、教育進步的一道良方。音樂教學體現了教育的深化,是黨和國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書育人,培養個人基本生存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更是為了社會建設、國家進步培養建設性的高素質人才。教育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教育富則國家強。中學音樂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專業性人才,還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以育人為核心
無論何時,育人都是教育的核心,音樂教學理應以這一要求為前提。目前,我國仍是一種應試教育,所學知識最后都不過是為了交上一張滿意的答卷。在這種形勢下,往往忽視了學生精神需求,音樂教學也沒有得到相對應的重視。大部分學校將音樂課程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補充品,經常被一些文化課占用。更有一些學校不畏懼教育部的權威,直接不開設這門課程,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也不愿意花重金請專業的音樂老師來教學。這些行為皆是不理智不合理的,忽視音樂教學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學的管理者應該革新自己的觀念,不要再被傳統思想束縛,要勇于嘗試。教育要想真正實現“育人”這一目的,不僅要重視地位日趨重要的體育教學的發展,還應看到音樂對中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中學音樂課程不應該是一件擺設品,反而,不僅應該得到學校領導老師的重視還應該采取措施完善,包括開設實質性課程、完善教學設備以及聘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三、改革體制,推動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十八大著重提出創新對于經濟政治發展、教育進步的重要作用,我國要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教育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當前教學體制依然存在諸多弊端,改革是發展的前提,創新是保障。中學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包括了人才培育方案創新、課堂模式創新、人才考核創新以及教育理念創新,其目的在于培養祖國永葆生機與活力的高素質人才。音樂教育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課外活動和娛樂方式,而應該走進課堂。所以,全國各地各校應該全面普及音樂教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迫切愿望。一些家庭不滿足于現有的九年義務教育,不愿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有能力讓孩子報名更多的培訓班。面對這樣的壓力和升學壓力,學生疲憊不堪,有苦難言。長期以往,極易對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而音樂在此時能夠恰到好處,是幫助學生心理或生理疾病復健的一處良方。音樂不僅有利于中學生發泄郁悶的情緒、使焦慮能夠得到短暫的釋放。還能給他們營造一種思維空間,給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整理情緒,找回理智。
四、健全音樂教育體制,完善配套設施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一系列的輔助設施,都必須建立一些相對應的教學體制。健全音樂教育體制不僅體現在學校對音樂教學的要求和程序上,還體現在音樂老師教學方案上。音樂也提倡可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涉及不同樂種,不同風格,讓學生對音樂的內涵、音樂的種類、音樂世界的多彩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為了保證這些體制能夠得到貫徹落實,學校的基礎設施一定要健全。一個教學場地是必要的,必要的經費可以求助于政府及其各界提倡教育優先發展的成功人士,或者鼓勵各地人們捐款。相應的樂器一定要配套全面,光傳授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練是在做無用功。同時,授學老師一定要是專業人才,不能以次充好。總所周知,什么樣的老師交出什么樣的學生,選擇老師的問題上一定要慎重。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中學音樂教學是個人發展、學校發展、以及教育進步的重要步驟。為了真正實現“育人”的目的,為了教育真正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當代文明相協調,為了培養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細節。中學音樂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我們應該摒棄傳統不重音樂教育的偏見,更新觀念,釋放音樂的美。偉大的黨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門應該完善相對應的教學體制和機制,明確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并且監督各個學校貫徹落實,不走形式主義。
參考文獻
[1] 王海濤.從中學音樂教學大綱的七次修訂透析新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D].山東大學,2008.
[2] 張智涵.密山市農村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3] 安秀芬.新課標下禹城市中學音樂課外活動調研與研究———兼論城鎮中學音樂課外活動框架的建立.山東師范大學,2013.
[4] 陳飛.論網絡音樂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價值[J].教學研究,2014(01):30-31.
[5]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黨的十八大報告,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