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玲,錢風雷,仇凱凱,任莉敏,駱 珺
2018年,國家衛(wèi)健委、中央政法委等十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印發(fā)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預示著我國正式開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搭建[1]。試點工作的四大目標之一是“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室)”。青少年學生處在身心發(fā)展最快速的時期,在學習、人際交往、家庭關系、自我意識發(fā)展中難免遇到挫折[2],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情緒調適能力,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近年來,學生壓力、焦慮、孤獨抑郁、被恐嚇而煩惱、不良家庭關系、性意識扭曲等問題頻頻出現(xiàn),甚至有學生出現(xiàn)自殘、自殺、暴力行為[3],也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而各省市一線運動員大多處在青少年階段,有著學生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和任務。在競技運動中,他們需要承受艱苦的訓練、緊張的比賽、頻繁出現(xiàn)的傷病、隊內人際關系問題以及未來的退役問題[4]。同時,他們也是身心快速發(fā)展中的學生,也會面對學業(yè)壓力、身心發(fā)展的內在矛盾等普通青少年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兩者相互影響,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在2018年11月召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上專家也強調了在關注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中心理素質的同時,需要重視運動員中常會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5]。我們需要科學識別青少年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需要,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服務。
上海市運動隊一線在訓運動員,共調查562位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的在訓運動員,包含13位國際健將級運動員,134位國家運動健將。年齡17.47±4.16歲,涉及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田徑、帆板帆船等27個項目,樣本特征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特征
1.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前人文獻[6]及實際工作發(fā)現(xiàn),圍繞運動員對心理輔導重要性的認識、對心理知識目前的了解程度,在訓練比賽、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心理困擾及應對方式,以及對未來心理輔導內容和輔導方式的期待幾方面,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形成《上海市一線運動員心理服務需求調查表》,共包含14條目,專家評分后的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0.86。使用SPSS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數(shù)為0.71。本問卷具有較好信效度。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22.0,對運動員樣本特征及問卷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對重要性及了解程度使用Likert五點量表計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心理困擾及應對方式、心理輔導的內容及方式的分布進行卡方檢驗。
2.1.1 運動員對心理輔導的態(tài)度及心理知識了解程度
調查運動員對心理輔導的重要性看法,將重要性選項和了解程度選項進行Likert5點計分,5分為非常重要,1分為完全不重要,重要性的平均得分為4.25±0.79,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是3.35±0.89。
2.1.2 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心理困擾及應對方法
在訓練比賽中,運動員遇到的心理困擾主要是擔心失誤47.3%、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46.3%、缺乏比賽信心39.7%、怕比不好教練不滿意37.4%和賽前情緒過度緊張36.8%。
面對這些問題,運動員目前的應對方式主要有找隊友或朋友傾訴(60.2%)、靠興趣愛好娛樂活動來排解(57.3%)、找教練領隊溝通(29.4%)、投入訓練轉移注意力(25.6%)和忍一忍(25.1%)。僅有3.9%的運動員會通過找心理訓練老師學習心理技能來應對這些問題。
2.1.3 運動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困擾及應對方式
在日常學習生活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與人生規(guī)劃(58.9%)、傷病影響職業(yè)發(fā)展(33.5%)、身體疼痛(18.5%)、失眠(17.1%)和情緒控制不佳(16.9%)。
面對以上問題,運動員當前主要使用的方式有靠興趣愛好娛樂活動排解(63.5%)、找朋友傾訴吐槽(60.5%)、忍一忍(25.6%)、投入訓練學習轉移注意(23.5%)和通過書本網絡等尋找解決方法(17.8%)。僅有3.2%的運動員通過尋求心理咨詢來應對心理困擾。
2.1.4 運動員對心理服務內容及方式的需求
運動員對心理輔導的內容主要有提高運動表現(xiàn)的心理技能訓練(59.3%)、興趣愛好培養(yǎng)(46.6%)、人際交往溝通(44.3%)、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44.1%)和壓力應對與情緒處理(43.2%)。
運動員主要希望通過以下方式獲得心理輔導:獲得一對一心理咨詢(46.8%)、參加團隊心理輔導活動(42.0%)和系列心理課程(37.4%)。
將18歲以下的運動員定義為低年齡段(N=318),將18歲及以上運動員定義為高年齡段(N=244),對不同年齡段運動員看待心理輔導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目前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高低年齡段運動員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程度的自評沒有顯著差異(T=0.28,P>0.05)。但高年齡段(4.33分)比低年齡段(4.18分)運動員在心理輔導對個人成長重要性上的打分顯著更高(T=2.18,P=0.03)。
高低年齡段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心理困擾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x2=49.37,P<0.01)。低年齡組存在的心理困擾主要有擔心失誤(54.4%)、賽前情緒過度緊張(43.4%)、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41.8%)等。高年齡組存在的心理困擾主要有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52.0%)、缺乏比賽信心(38.5%)、擔心失誤(38.1%)等。然而,不同年齡段運動員應對訓練比賽中的這些心理困擾的方式沒有顯著差異(x2=10.96,P>0.05)。

圖1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心理困擾分布差異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擾分布存在顯著差異(x2=79.96,P<0.05)。低年齡段運動員存在的主要困擾是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47.5%)、傷病影響職業(yè)發(fā)展而感到困擾(27.4%)、對文化學習沒有興趣(17.6%)等。高年齡段運動員存在的主要困擾是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73.8%)、傷病影響職業(yè)發(fā)展而感到困擾(41.4%)、身體疼痛(23.4%)等。從以上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段運動員日常學習生活中心理困擾的占比、排序差異較大。然而,不同年齡段運動員應對這些日常生活學習心理困擾的方式沒有顯著差異(x2=12.03,P>0.05)。

圖2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心理困擾分布差異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需要的心理輔導內容存在顯著差異(x2=22.68,P<0.01)。低年齡段運動員主要需要提高運動表現(xiàn)的心理技能訓練(60.7%)、興趣愛好培養(yǎng)(47.2%)和人際交往溝通(40.6%)。高年齡段運動員主要需要提高運動表現(xiàn)的心理技能訓練(57.4%)、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56.6%)和壓力應對與情緒處理(49.6%)。

圖3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對心理輔導內容的需求差異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對心理輔導開展方式也有顯著不同的期待(x2=32.45,P<0.01)。低年齡段運動員更偏向參加團體心理輔導(46.9%)、系列心理課程(35.8%)和獲得一對一心理咨詢(34.6%)。高年齡段運動員更偏向獲得一對一心理輔導(62.7%)、系列心理課程(39.3%)和參加團體心理輔導(35.7%)。

圖4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對心理輔導方式需求差異
將本次調研中的27個項目,分為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個人項目共412人,集體項目150人。對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看待心理輔導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T=1.36,P>0.05)、目前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得分(T=1.27,P>0.21)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均沒有顯著差異。
對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心理困擾分布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存在顯著差異(x2=54.84,P<0.01)。個人項目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困擾主要是擔心失誤(47.3%)、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46.1%)、缺乏比賽信心(42.5%)等。集體項目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困擾主要是擔心失誤(47.3%)、怕比不好教練不滿意(47.3%)、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46.7%)等。但應對這些心理困擾的方式上,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x2=5.59,P>0.05)。
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在日常學習中面對的心理困擾也存在顯著差異(x2=40.53,P<0.01)。個人項目運動員的主要心理困擾是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55.6%)、傷病影響職業(yè)發(fā)展而感到困擾(30.3%)、情緒控制不佳(17.5%)等。集體項目運動員主要的心理困擾是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68.0%)、傷病影響職業(yè)發(fā)展而感到困擾(42.0%)、身體疼痛(28.0%)等。但在應對方式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x2=6.51,P>0.05)。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對心理輔導的內容(x2=12.85,P>0.05)和方式(x2=3.98,P>0.05)的期待上也沒有顯著差異。

圖5 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心理困擾的分布差異

圖6 個人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心理困擾的分布差異
上海市一線運動員多為青少年群體,能認識到心理輔導的重要性,但對心理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夠,以往工作中可能忽視了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知識的培養(yǎng)。與預想一樣,青少年運動員既存在于運動表現(xiàn)有關的心理困擾(擔心失誤、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等),也存在一般青少年群體具有的心理健康困擾(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與人生規(guī)劃等)。面對這些問題部分運動員有嘗試通過找隊友朋友傾訴、通過興趣愛好排解等良性方式解決,另一部分運動員暫時沒有合理的方式應對這些問題,鮮有運動員會通過心理老師來進行心理技能學習或咨詢。這與卜丹冉等人[7]對中國精英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和求助行為研究一致,運動員會避免或推遲求助行為。 不同年齡段運動員的心理困擾及需求不同,且高年齡段運動員更能意識到心理輔導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李箕君等人[8]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的運動員在心理求助的內容、信任度、隱私保護上差異較大,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在訓練比賽中高年齡段運動員主要有運動成績長期沒有進步、缺乏比賽信心等困擾,低年齡段運動員主要有擔心失誤、賽前情緒過度緊張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高年齡段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最為關注,低年齡段運動員也存在文化學習相關困擾。因此,不同年齡段運動員都期待獲得提高運動表現(xiàn)的心理技能訓練、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低年齡段運動員也希望獲得興趣愛好培養(yǎng)、人際交往溝通的指導。在心理輔導方式上,高年齡段運動員似乎更注重個性化、個人隱私保護,偏重一對一心理輔導;低年齡段運動員更偏向團體心理輔導和系列心理課程。
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困擾分布不同。在訓練比賽中存在的問題類似,但集體項目運動員更多地存在“怕比不好教練不滿意”的問題,個人項目運動員更多地存在“缺乏比賽信心”的問題。于少勇等人[9-10]曾對球類集體項目教練員領導行為與團隊信任進行研究,在集體項目教練員對運動員的出場、排布有決定權,教練員個人的執(zhí)教風格影響隊員的信任度,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集體項目運動員更看重教練的態(tài)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困擾類似,但集體項目運動員更多擔憂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發(fā)展,這可能與國內不同運動項目市場發(fā)展、群眾參與程度有關。
運動員對心理基礎知識的了解有待提升;運動員的心理服務需求不僅包括運動表現(xiàn),還包含一般性心理健康問題;運動員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共性,如對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擔心運動表現(xiàn)失誤等,但不同年齡段、不同項目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困擾及期待的服務方式存在差異。
這提示我們在運動員心理服務中,一要加強對運動員心理知識的科普教育;二要在關注運動員競賽心理訓練的同時,加強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的關注;三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對大多數(shù)人存在的心理困擾進行系列專題教育,同時分年齡段、分項群進行心理服務,并針對有需要的運動員提供一對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