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旭
男子跳馬項目歷來是中國隊的強項,在歷屆奧運會和世錦賽比賽中都取得過優異的成績,[1]如國際體操聯合會以中國運動員命名的“盧裕富”跳和“李小鵬”跳的創新難度動作。但隨著我國運動員的新老交替等原因,近十年中國男子跳馬沒有在國際大賽中獲得獎牌,甚至決賽資格都很少獲得。這就給我們一個“警鐘式”的信息,中國男子跳馬與世界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對47、48、49屆體操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的男子跳馬決賽40位選手的動作類型、動作難度和完成質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解新規則下當前世界男子跳馬運動員的技術動作特征,探索世界男子跳馬的發展趨勢,提出改進我國男子跳馬水平的措施。以期對我國男子跳馬的發展與體操人才的選拔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以47、48、49屆體操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的男子跳馬決賽40位選手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錄像觀察法
通過CCTV5體育頻道轉播,觀看47、48、49屆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的男子跳馬決賽,記錄運動員的動作類型、動作難度(D分)、完成質量(E分)等情況,分析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特征。
1.2.2 文獻資料法
以“男子跳馬”“世錦賽”“全運會”“跳馬發展特征”為主要檢索詞,通過知網、萬方、維普等找到相關文獻30余篇文章。并通過“百度”“谷歌”“新浪”等軟件搜集相關的信息資料和比賽情況。
2.1 動作類型發展特點
根據《2017—2020年國際體操聯合會男子競技體操跳馬評分規則》對動作組別的分類顯示:第Ⅰ組前手翻,第Ⅱ組側手翻(第一騰空轉體90或180類型動作),第Ⅲ組踺子上板,第Ⅳ組踺子上板轉180(第一騰空轉體180類型),第Ⅴ組第一騰空謝爾博類型動作。[2]從表1看出,中外男子跳馬運動員主要集中在第Ⅰ組前手翻,第Ⅱ組側手翻,占到86%,第Ⅲ組踺子上板,第Ⅳ組踺子上板轉180使用較少,中國運動員更是0次使用,更沒有運動員把“李小鵬跳”傳承下來。當前世界優秀跳馬選手選擇前手翻與側手翻類型為主,踺子上板類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男子跳馬選手的力量大,助跑距離遠,上板速度快。(2)踺子上板難度大,不易掌握。運動員在兩次試跳中只需要前手翻和側手翻就可完成難度價值較高的動作。如直體卡楚轉720和前團兩周轉180。尤其是“德拉古萊斯庫跳”——前團兩周轉180已經成為東京奧運周期男子跳馬的主流選擇。但從跳馬評分新規則的制定和跳馬動作結構特征上講,踺子上板的運動員選擇內容更多,發展與創新潛力更大。如2002年世錦賽,中國選手李小鵬創造的“李小鵬”——踺子上板轉180直體前空翻轉體900。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以日本選手“白井健三”命名的踺子上板類最高難度——踺子上板直體前空翻轉體1260,都獲得優異的成績。

表1 3次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動作類型分析統計
如果跳馬從進入第二騰空身體形態上劃分,又可以把跳馬動作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團身或屈體空翻兩周及其轉體(簡稱多周空翻動作),另一種是直體空翻多度轉體(簡稱多度轉體動作)。[3]新規則要求,運動員兩跳的上板類型和第二騰空的動作必須不同。東京奧運周期,男子跳馬呈現出全新面貌,多周空翻轉體動作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而且人才輩出,蓄勢待發。韓國選手金韓秀選擇“前手翻直體空翻轉體900”的動作難度,獲得了一枚銅牌,彌補了2017年韓國金鶴善因傷退賽的遺憾,男子跳馬也成為東京奧運周期韓國體操沖擊獎牌的突破口。蟬聯亞運會冠軍的中國香港選手石偉雄同樣選擇以兩跳D分價值為5.6的難度參與競爭,只是完成分稍差。日本選手安迪選擇“側手翻后團兩周轉360”,D分價值為6.0的難度動作。2019年越南選手的崛起也看到了亞洲選手可以完成多周空翻轉體動作。
值得思考的是,踺子上板類發展與創新的潛力挖掘,與多周空翻轉體動作可能是未來男子跳馬發展趨勢。若兩組動作可以相互“遷移和嫁接”,不僅可以繼續提高世界男子跳馬的難度價值,而且會成為世界男子跳馬發展潮流??傊?,無論運動員選擇那種動作組別和難度,只要符合自身的特點,完善技術,發揮特長,都可以取得好成績。
2.2 動作難度發展特點

表2 3次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平均D分價值表
動作難度是跳馬比賽獲勝的物質基礎,沒有一流水平的難度動作,就不可能在同層次上展開較量[4],東京奧運周期跳馬評分規則降低所有跳馬動作難度D分,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德拉古萊斯庫”“盧裕富”的難度價值6.0,東京奧運周期的難度價值降為5.6。新規則要求,在保證男子跳馬技術美觀性和動作藝術性前提下,安全的高規格的熟練地完成動作。
從表3可以看出,三屆世錦賽男子跳馬項目的平均D分無顯著性差異,競爭非常激烈,獲得獎牌的選手差距很小。但從動作難度價值上看,東京奧運周期第一次世錦賽運動員選擇平均D分有所下降,白井健三和金韓秀第二次試跳難度只有5.2難度。這是奧運周期各個國家新老交替、考察新人開始的常規現象。隨著新老交替的完成,2018年世錦賽跳馬動作難度明顯上升為5.6分以上,朝鮮選手李四光以兩個6.0的難度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冠軍。2019年世錦賽前三名就直接獲得奧運會資格的驅動下,所有運動員全部拿出看家本領,俄羅斯更是強勢崛起獲得冠亞軍。在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舉辦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都在繼續從動作難度和競技水平打磨提升整支隊伍。因為從以往奧運會男子跳馬比賽中,平均難度價值6.0分以上才有資格獲得獎牌。此外,東京奧運周期跳馬新規則關于“D分”有新的說明:運動員完成動作的姿勢必須清楚,且沒有錯誤,否則會被直接扣掉難度分值。2017年世錦賽,羅馬尼亞選手德拉古萊斯庫第二次試跳顯示D分難度價值5.8(踺子180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900),結果由于第二騰空轉體不夠,D分難度價值只有5.4,說明D分裁判組對運動員動作姿態表現不清楚予以不承認或者降低難度價值。

表3 3次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平均D分比較
從男子跳馬的歷史視角進行分析,2004—2010年世界男子跳馬決賽資格幾乎完全被歐美選手壟斷,尤其是08年奧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全部是歐美選手。他們不論是完成質量、動作難度都是無可挑剔的。直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韓國選手梁鶴善從7名歐美選手中脫穎而出,以平均D分6.2的最高難度獲得了冠軍。2013年至今,隨著男子跳馬評分規則的兩次修改,以朝鮮選手李四光、日本選手白井健三等為代表的亞洲運動員迅速崛起,更多地出現在世界跳馬決賽中,并成為世界男子跳馬金牌的有力競爭者。白井健三和李四光分別獲得東京奧運周期兩次世錦賽的冠軍,保持著2011—2018年世界男子跳馬冠軍全部來自亞洲選手的記錄。此外,當前男子跳馬最高難度動作由亞洲的三位運動員命名:“梁鶴善”——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1080,“李四光”——側手翻冢原兩周轉體360,“李四光2”——屈體德拉古萊斯庫,“白井健三”——踺子上板直體尤爾琴科轉體1260,D分難度價值均為6.0。而我國體操發展戰略“團體、全能優先,單項突破”的傳統思想耽誤了我國單項跳馬高手的發展。[5]近幾個奧運周期里,亞洲男子跳馬在動作難度和完成質量方面逐漸成熟,尤其是以日本、韓國、朝鮮、中國香港為代表的跳馬技術與選材方法,甚至越南都有值得我國當前認真學習和借鑒。同時要在男子跳馬的動作難度、動作質量和心理建設等方面提升隊伍的能力,敢于“走出去”,主動多學習其他國家的優勢,取長補短,去蕪存菁,才能夠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跳馬運動員。
2.3 動作完成質量發展特點
首先,通過對跳馬比賽錄像的仔細分析和跳馬新規則的解讀,E組裁判對運動員完成質量評分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1)第一騰空階段,雙手撐馬之前的分腿、屈膝等。(2)撐馬時身體的姿勢。(3)第二騰空階段,包括從推馬至落地,運動員的身體必須有明顯騰空。(4)整個動作技術的流暢完成情況,(5)落地,包括落在規定區域內,轉體動作需落地前完成,空翻類動作(團身或者屈體)在落地時有明顯的展體姿勢。如表4、5所示,三屆世錦賽的平均E分逐年上升,以納格而尼和達拉洛義安兩位選手為例,三年時間進一步完善了動作技術、空中姿勢和落地穩定性,第二騰空姿勢保持的好,落地穩定,完成質量較好,難度空間還有更大的潛力挖掘,將來會是東京奧運會男子跳馬金牌的有力爭奪者。東京奧運周期俄羅斯體操的回暖,主要得益于經費的投入和外教所帶來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男子跳馬的整體實力要好于其他國家。三屆世錦賽獲得前三名的選手平均E分都在9.250左右,白井健三的動作猶如高高躍起的梅花鹿輕輕地落在在草坦上,非常優美和自然。拉蒂維洛夫選擇的“德拉古萊斯特”非常完美的“釘”在了地上。只有2018年世錦賽的冠軍李四光,主要是難度大,落地與空中姿態的情況相比于俄羅斯選手和日本選手還是稍稍遜色。

表4 3次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平均E分價值表
其次,表4所示,東京奧運周期的男子跳馬成績靠后的選手主要是落地時沒有在制定區域內,被扣0.1至0.3分,有1人落地時摔倒,被判動作失敗。日本選手安迪,以最高難度價值分6.0,比冠軍高出0.4分之多,但完成質量較差,E分只有8.550,比冠軍低了接近1分,最終僅獲得了第六名。同樣,洛佩茲與冠軍D分值一樣的情況下,在空中姿勢和落地穩定性方面扣分較多而措施獎牌。還有羅馬尼亞名將德拉古萊斯特在完成以自己命名的技術動作時,由于落地用力過猛后退一大步,完成分只有9.100,最終只獲得了第四名。中國香港選手石偉雄,亞美尼亞選手達維特楊和巴西選手索扎都是在落地時落在了指定區域外,直接被扣0.3。尤其18屆亞運會,接近半數選手都是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包括奧運冠軍李四光,全部在落地穩定性上出現了不同的問題。由表5也可以看出,亞運會與世錦賽存在較明顯差異,亞洲運動員在男子跳馬的競技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新規則下跳馬項目在動作難度和空中姿勢大致相同時,運動員落地的穩定性就可能是獲取獎牌的關鍵。

表5 3次世錦賽、18屆亞運會和13屆全運會男子跳馬決賽平均E分比較
第三,五次跳馬決賽中,中外跳馬運動員在空中的身體姿態還存在著“分腿”“屈膝”“落地前準備不足”等問題。如獲得2017年世錦賽銀牌的拉蒂維洛夫在第二次試跳側手翻后空翻屈體兩周時,“分腿”“屈膝”明顯,E分值只有9.166,最終結果只比冠軍差0.001分。其他選手也存在“轉體不足”“絞腿”等問題,只有白井健三在完成兩次試跳中,雙腿伸直,雖然有“絞腿”的瑕疵,但沒有影響整個動作的完成質量,以平均E分9.500獲得了冠軍。白井健三本可以選擇更高難度的動作試跳,但為了保證高質量完成動作而放棄使用。2018年世錦賽朝鮮選手李四光在兩次試跳的完成都未達到9分,尤其是屈體空翻出現明顯的“分腿”“屈膝”。倘若進入東京奧運會賽場,俄羅斯選手提高至同樣動作難度,日本選手又有主場優勢,那么男子跳馬金牌的歸屬會更加樸樹迷離。由此表明,世界優秀跳馬運動員在難度D分可以完成“6.0+6.0”后,那么會更加追求對完成E分的選擇。當前很多國家的教練和管理團隊都在為運動員嘗試更加復雜的動作而努力,使動作難度加大而動作質量不下降,同時改進空中身體姿勢,提高落地穩定性,這也是新規則下東京奧運周期男子跳馬的發展趨勢。
2017世錦賽獲得3金1銀高居世錦賽首位,男子全能冠亞軍,[6]2018年世錦賽獲得4金1銀,男子團體冠軍,2019年世錦賽0金。仔細分析我們男子體操的隊伍,在個別單項的技術實力與其他國家比較還是有明顯差距。男子全能的自由操、跳馬都是弱項,與世界一流水平都存在差距,尤其是跳馬項目,沒有中國運動員進入決賽。從13屆全運會看出,國家隊主力成員沒有人能掌握兩跳平均D分5.6以上,更缺乏完成高難度6.0+6.0的拔尖型男子跳馬運動員。以前中國隊的傳統是重視團體,依賴天才選手或者領軍人物。而男子跳馬項目的劣勢,完全暴露出了中國男子體操的弊病及問題,抱殘守缺、優秀尖兵缺失,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以及難度分上的差距,再加上新老交替的影響,直接讓中國男子跳馬與世界脫節,被甩了一截。三次世錦賽中國隊獲得7枚金牌,除了男子雙杠優勢明顯以外,其他項目從分差上都在0.1左右,這就如同是在懸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懸崖。也就是說,光靠以前成績不足以支撐中國體操隊是最強大。[7]唯有以踏實為基礎,潛心研究國外優秀運動員的選材和成長規律,增強自身優勢,補全自己弱勢。日本運動員白井健三、朝鮮運動員李四光、韓國運動員梁鶴善能在世界跳馬比賽中強勢崛起獲得冠軍。打破了過去傳統觀念:歐美選手爆發力強、力量大等優勢,就可以獲得冠軍。如今看來中國男子跳馬也需要轉變思路,踏實練好每一個環節,加強身體素質和絕對能力,從動作難度、動作質量和心理建設等各個方面全面提升。充分發揮中國傳統優勢,同時融入國外優秀選手的長處。
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舉辦,世界男子跳馬人才輩出、競爭激烈,從三次世錦賽中可以看出各國運動員已經很好地適應了跳馬評分新規則,雖然在上板類型的創新和改變上不多,但在動作完成質量方面做得比較到位。本次奧運周期跳馬比賽,日本有兩名運動員參加比賽,一位獲得了冠軍,韓國兩名運動員參賽,一位獲得了第三名,朝鮮一名運動員獲得了冠軍,越南一名運動員參賽,中國香港隊一名運動員。說明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朝鮮在男子跳馬項目已經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韓國梁鶴善與朝鮮李四光分別是2012年與2016年奧運會男子跳馬冠軍,日本白井健三和俄羅斯達拉洛義安、納格而尼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跳馬冠軍最有利的爭奪者。中國隊男子體操隊在東京奧運周期內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仔細分析我們的男子隊伍,沒有中國運動員進入跳馬決賽,跳馬技術實力與其他國家比較還是有明顯差距,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更是任重道遠,尤其是東京奧運會新版的體操修訂規則中,跳馬這種非器械項目打分被提高,而恰巧跳馬是中國男子的弱項,情況堪憂。我國男子跳馬項目長達十幾年的“頑疾”若得不到解決,肯定會影響男子團體的整體實力。總之,是否能夠改變我國體操“團體、全能優先,單項突破”的發展戰略,解決以前的弊病及問題,選拔優秀尖兵人才,值得思考。
東京奧運會“4+2”的規則,滿額參賽就團體4人和單項2人,現行的東京奧運會體操項目資格體系較為復雜,其中在單項個人名額里,一個要通過多哈、巴庫、墨爾本和特布斯站的個人單項世界杯系列賽的排名獲得,[8]每支隊伍只有一個名額,另一個名額是要通過全能世界杯等途徑獲得,中國隊還會面臨著更多挑戰。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戰略目標和創新改變,很有可能直接讓中國男子跳馬與世界脫節,完全失去競爭優勢。亞洲鄰國日本、韓國與朝鮮在男子跳馬項目的強勢崛起,使得中國隊必須鼓勵越來越多的體操單項高手專注于某一單項,同
時加強全能選手的自身潛力開發。從體操選手的選材厚度和成長規律來講,中國體操必須脫去以往過分依賴領軍人物和天才運動員的窘境,訓練要更加務實,不能再一味想著發展高難度動作,結果有些動作勉強完成,到比賽場上反而用不到位,完成分偏低。從體操規則來講,東京奧運會將實行“4+2”的規則(團體4人,采用預賽443,決賽433賽制,單項兩人,成績不計入團體得分)的報名新變化正式啟用,國外運動員整體實力和競爭激烈程度也將進一步提升。同時國際體操比賽越來越強調動作難度和完成標準度,中國隊還會面臨著更多挑戰。奧運會體操比賽現場,國際體操聯合會將和日本公司合作,用激光測量動作的標準度,這相當于在體操比賽中引進了“鷹眼”,極大地消除了人眼觀察測量形成的誤差。同時也給中國體操提出了新課題:今后的訓練比賽中,需要對動作完成的質量精雕細琢,兩年后的東京奧運會才能征服“激光”裁判,實現中國體操的復興,書寫中國體操的輝煌。
4.1 當今世界男子跳馬選手上板多采用前手翻和側手翻類型,踺子上板和踺子上板轉體180使用低,謝爾博類型動作沒有使用;未來踺子上板的發展與創新潛力大,若能與多周空翻轉體相互“遷移與嫁接”,將會成為世界男子跳馬的發展潮流。
4.2 新規則下,3屆體操世錦賽男子跳馬平均D分接近5.6,高于亞運會、全運會選手0.2分。各國運動員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動作難度上還有一定發展空間。
4.3 3屆體操世錦賽優秀跳馬運動員進一步完善了動作技術、空中姿勢和落地穩定性,平均E分逐年提高,平均分接近9.0分,符合奧運周期規律,與亞運會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
4.4 當前國內跳馬選手面臨的挑戰是缺少完成高難度6.0+6.0的拔尖型男子跳馬運動員,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因此,需加強訓練與科技攻關,調整選材方法,用新發展理念審視跳馬項目,取長補短,去蕪存菁,助推中國男子跳馬實現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