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力
(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追求與消費欲望也在不斷攀升,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占有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目標。文獻指出,中國社會物質主義傾向顯著,對于物質財產的熱衷程度高于其他國家[1]252;人們對物質成功的欲望不斷膨脹,以擁有財物來衡量個人成功,把個人幸福與物質財富直接掛鉤;表現出對奢侈品的狂熱追逐,炫耀性消費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消費現象,以致消費異化[2]31-32。
物質主義(materialism)是人們價值或目標系統的一個基本方面,其核心是追求物質財富。物質主義者以物質財富獲取為生活的中心目標、執著于追求金錢和物質財產,以物質財富來獲取較好的社會形象和地位。[3]489多數研究以Richins和Dawson的理論為基礎,Richins和Dawson提出了構成物質主義的三個要素,即以獲取財物為生活中心,以財物定義成功及以獲取財物作為幸福追求。[4]303
物質主義首先表現在以獲取財物作為生活中心。物質主義者把獲取和擁有物質財富作為生活的中心目標及生活的意義所在,并因此努力奮斗,追求高物質消費的生活方式。
其次,物質主義表現在以財物定義成功。物質主義者以財物擁有的數量和質量判斷自己和他人成功與否及成功的程度。在物質主義者看來,物質富有才是成功的標志,物質財富才能帶來滿意感。擁有的價值不僅在于能帶來社會地位而且還能建樹和保護自我形象,使自己生活在美好生活之中。他們自認為是成功人士,因為擁有其保持良好心態、社會形象及地位的財物,可以用消費生活方式來衡量人成功與否。
最后,物質主義表現在以獲取財物作為幸福追求。物質主義者把獲取和擁有財物放在中心地位,認為這才是生活滿意和幸福感的本質所在。在極端的物質主義者看來,擁有財物是生活的中心、即生活滿意與否的最大來源;擁有財物和金錢決定個人快樂和社會進步;高消費才會帶來愉悅和自我滿足。人們都有追求快樂的傾向,但物質主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通過獲取財物、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如人際關系、個人體驗或其他成就)追求快樂。
國內大學生受物質主義的影響,多數研究認為負面影響較多。[1]253物質主義影響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表現為強迫性、炫耀性等消費行為。[2]33物質主義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生活滿意度、幸福感水平降低。把物質財富作為成功的標準,標準越高,生活滿意度就越低、挫折感越強,因為在他們看來在校學習不是獲得物質財富的眼見橋梁而易形成功利主義的學習觀。[5]
物質主義只是人們價值或目標系統的一個基本方面。大學生如果把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作為核心價值觀,把物質財富目標看得比其他生活目標更重要,就會體驗到較低的生活幸福感,對于心理健康是有害的,而且不利于其他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及人生追求。
關于影響大學生物質主義的因素,先前研究探討了性別、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對于大學生物質主義的影響,而研究結果卻不一致。本文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檢驗性別、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家庭居住地、學業成就、專業及年級等因素的影響,考察大學生物質主義的差異,為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提供依據。
四川省兩所大學本科大學生共767名,其中男318名,女449名。
1.自編人口統計問卷
問卷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所在院系、年級、家庭所在地、獎學金及助學金獲得與否等條目。
2.物質主義測驗
采用Richins和Dawson的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Material Values Scale,MVS)測驗物質主義。[4]308-310該量表是物質主義研究中廣泛使用的量表。[3]491量表測驗前述物質主義的三個要素,即以獲取財物為生活中心、以財物定義成功及以獲取財物作為幸福追求。量表信度高,測驗可靠。量表總分的內在一致性系數α為0.80,重測α為0.87。
按家庭所在地把測驗對象分為城市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以家庭所在地為影響因素,對測驗對象的物質主義做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表1),家庭所在地對物質主義的影響非常顯著,主效應為P<0.01,城市家庭大學生的物質主義(M=53.31)非常顯著地高于農村家庭大學生(M=50.98)。

表1 家庭所在地對物質主義的影響
國家規定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的大學生才能享受助學金,高校對助學金有專門審批規定。因此本文把助學金獲得者視為家庭經濟較差的大學生,非獲得者視為家庭經濟較好的大學生。根據助學金獲得與否把測驗對象分為助學金大學生和非助學金大學生,以助學金有無作為影響因素,對測驗對象的物質主義做了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家庭經濟狀況對物質主義的影響。結果顯示(表2),家庭經濟狀況對物質主義的影響不顯著,主效應為P>0.05。

表2 家庭經濟狀況對物質主義的影響
獎學金是對大學生學業成績的肯定和獎勵,有大學校長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等,旨在獎勵大學生勤學上進、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可以用獎學金評價大學生的勤學和學業成績。根據獎學金獲得與否,把測驗對象分為獎學金大學生和非獎學金大學生,以獎學金為影響因素對物質主義做了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學業成績對物質主義的影響。結果顯示(表3),學業成績對物質主義的影響不顯著,主效應為P>0.05。

表3 學業成績對物質主義的影響
本文以性別和年級作為影響因素,對物質主義做了性別與年級的雙因素方差分析,以探討性別和年級對大學生物質主義的影響,以及性別和年級交互作用。結果顯示(表4),性別對物質主義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主效應為P<0.01,女生的物質主義(M=52.6)非常顯著地高于男生(M=50.1)。年級對物質主義有顯著影響,主效應為P<0.05。一至三年級之間的多重比較顯示,年級對物質主義的影響表現在一年級與二年級之間(M1-M2=-2.8),二年級的物質主義非常顯著地高于一年級(P<0.01),以及一年級與三年級之間(M1-M3=-3.1),三年級的物質主義非常顯著地高于一年級(P<0.01)。二年級與三年級之間,物質主義的差異不顯著。概而言之,高年級大學生的物質主義高于低年級,物質主義隨年級遞增而增強;而到了高年級,物質主義卻沒有明顯變化。性別與年級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略。

表4 性別和年級對物質主義的影響:性別(2)×年級(3)
關于家庭所在地對物質主義的影響,先前研究的結果相當不一致。有的研究認為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比來自中小城市、城鎮的大學生更加看重金錢。[6]與之相反,有的研究卻認為農村戶籍的成人比城市戶籍的成人炫耀性消費動機水平更高。[7]而有的研究則認為城鎮和農村大學生的物質主義沒有顯著差異。[8]237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家庭大學生的物質主義非常顯著地高于農村家庭的大學生,支持家庭所在地對物質主義的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城市生活的物質主義氛圍和風潮更加盛行,城市家庭的大學生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受到更多、更直接的國內外物質主義影響,因而物質主義得以助長。
文獻指出,家庭經濟狀況對于青少年的物質主義有明顯影響,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有較高的物質主義水平。[9]但這些研究的對象是青少年,就國內大學生而言,家庭經濟狀況對物質主義有無明顯影響,先前研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本文以助學金獲得與否來區分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是一個操作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新方法,參照高校評選助學金的結果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家庭經濟狀況。從本文的結果來看,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物質主義影響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大學生進入青年時代、步入大學之后,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發生了變化。
關于學業成績對物質主義的影響,未見先前研究報告。本文首次發現學業成績對物質主義的影響不顯著,獎學金獲得者與非獲得者的物質主義沒有差異,學業成績高低對物質主義沒有影響。這說明高低學業成績大學生的物質主義傾向相同。
關于性別對物質主義的影響,先前研究的結果相當不一致。有些研究認為成人男性的物質主義高于女性,有些研究卻認為成人女性高于男性,而有些研究則認為沒有性別差異。[2]35就大學生而言,本文支持先前研究的結果,即女生的物質主義高于男生。[8]237本文推測,女生較強物質主義追求的原因既可能是希望在經濟、社會地位上尋求獨立,又可能是不僅要在飲食和娛樂等方面消費,而且要在衣著、化妝品等方面與同性攀比,需要較多的物質資源。
關于年級對物質主義的影響,先前研究認為:二年級大學生的物質主義高于其他年級,一年級與三年級之間的物質主義沒有差異。[8]237本文的研究結果則認為: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物質主義均高于一年級,二年級與三年級之間物質主義沒有差異,物質主義隨年級遞增而增強,到了高年級卻沒有明顯變化。根據本文的結果可以認為,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前期,由于受到中學階段的學習志向和學業成績的價值觀慣性作用、其物質主義仍處于原有水平。在入學后期、一年級至二年級間,隨著升學壓力的釋放、自主時間的增加和自由空間的擴大,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發展了物質主義。到了二年級,隨著社會化的進程而形成了較之一年級更高水平的物質主義。在二年級與三年級期間,物質主義則沒有變化。因此,二年級是大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物質主義的關鍵年級。
大學生如果把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作為核心價值觀、把物質財富目標看得比其他生活目標更重要,不利于心理健康,不利于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人生追求。本文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和學業成績對于大學生的物質主義沒有影響;家庭所在地、性別及年級是大學生物質主義的影響因素,城市家庭的大學生、高年級的大學生及女生的物質主義分別高于農村家庭、低年級大學生及男生的物質主義。大學時代是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這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