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昌 張 群 周吉星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占據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主要從事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應用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師資力量不足,學生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凸顯出來;因此,培養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了學生管理工作重中之重,需要引起學校管理者和學生管理人員的高度關注。
羅崇敏的“三生教育”理論指出,“生存論”是理論的基石[1-2],教育的本質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進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3]。自我教育源于自我認知,自我認知以自我管理為前提。為此,提升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解是:為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提升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進行轉化控制的能力,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由此概念出發,本文所研究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指標體系分為3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及自我管理。自我評估是基礎階段,是對自身整體素質進行客觀分析。自我評估指標下設健康管理能力、專業認知能力、行為管理能力和角色認知能力4個二級指標。自我完善是強化階段,在自我認知基礎上,確定個人素質改善的機會和目標,分階段實施。自我完善指標下設自我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警示能力、自我激勵能力5個二級指標。自我管理是升華階段,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沿著既定的人生目標不斷提升。自我管理指標下設情緒管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生涯規劃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目標管理能力6個二級指標。
依據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理論,應用型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視為大學生自我管理主體、自我管理行為和自我管理環境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這三種決定因素之間存在一種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4]本研究從應用型高校學生自我管理的主體、自我管理主體行為、自我管理環境三方面展開研究。[5]三個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為:
高校學生是理性社會人,學生的信念、意向、自我概念等認知因素往往引導著高校大學生行為。其一,高校大學生的想法決定行為;其二,高校大學生的行為及其結果反過來又影響其想法。應用型高校學生對自我的認知程度直接決定了其自我管理行為方式。
應用型高校學生自我管理環境包括高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家庭環境與大學生性格、意向等主體因素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同時,大學生所處學習環境及公寓環境對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由此看來,大學生自我管理主體與所處環境之間相互影響。
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行為是自我管理主體與高校學生所處環境之間的媒介,是為達到自我管理目的適應環境的手段。因而,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行為既受大學生需求影響,也受所處環境的約束。
1.調查內容
調查山東華宇工學院7個學院大一、大二、大三與大四不同年級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狀況。
2.調查目的
通過了解山東華宇工學院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狀況,利用AHP層次分析法分析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相關指標權重,得出相關指標對能力形成影響程度的高低,為培養提供決策依據。
1.整體情況分析
本次問卷發放面向學校7個學院,有效填寫人數達到12879人。問卷發放面向大一、大二、大三與大四四個年級。按學科大類分布情況為:理科(理學、工學)為8026人;文科(管理類、藝術類、語言類)為4853人。
2.一級指標分析
通過使用層次分析法對調研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自我管理”占比權重最大,其中人際交往能力二級指標是核心能力因素,見表1。

表1 一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
3.二級指標分析
從自我評估二級指標層次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健康管理能力”二級指標權重占比最大,為51.732%,49.74%的大學生非常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其中,每天安排2小時及以上體育鍛煉時間的大學生占比14.36%,每天安排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的大學生占比33.7%。由此,健康管理能力是所有學生非常重視的關鍵個人能力,見表2。

表2 二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
從“自我完善”所含二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自主學習能力”二級指標權重占比最大,為32.069%,42.23%的大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有幫助,見表3。

表3 二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
從自我管理二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際交往能力”二級指標權重占比最高,為29.448%,45.18%的大學生認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有幫助,見表4。

表4 二級指標AHP層次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選取健康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三個二級指標進行重點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核心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健康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是學生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基礎。高校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體系,建立保障機制,搭建培養平臺,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1.建立制度保障機制,為高校學生創造能力提升平臺
學校制定出臺《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施意見》,圍繞大學生養成教育五個方面項目內容,設置22個大學生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制定抓手設計,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列入其中。通過實施第二課堂建設工程,為學生搭建立德修為、專業培養、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文體藝術六個平臺,以養成教育、學科和技能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等項目為重點,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優勢特點,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2.構建組織運行保障機制,促進高校學生基層組織的有效運行
建立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引導與監督機制,構建一支集教師、輔導員、學生等成員的多位一體的自我管理隊伍體系,引導大學生參與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充分發揮校院學生會、班委會、黨團支部的作用,大膽放權于學生干部這一層級,鼓勵學生干部獨立擔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構建考核評估保障機制,激發高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學生自我管理培養考核評估體系,將每名學生納入考核評價“網格”定期記錄、反饋、督察學生個人行為管理。第一,學校科學規劃、統籌推進養成教育工作;各二級學院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本學院養成教育實施計劃并有效落實;各班級組織學生進行好習慣項目認領,督促學生參與養成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第二,制定尺度一致的紀律要求、舍務管理秩序、課堂出勤考核制度,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學生手冊》,組織開展《學生手冊》考試,幫助學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不斷提高個人自我管理能力。
4.構建環境保障機制,營造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良好氛圍
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環境包括顯性環境和校園氛圍。顯性環境是硬件基礎設施條件,高校應重點建設圖書館、考研自習室等,為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基礎設施條件保障。隱形環境是指良好的校風環境。校風作為高校的一種教育環境,對學生產生導向、陶冶、規范等作用與功能,高校要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堅持“學校—學院—學生—家長”四位一體的養成教育模式,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充分發掘家長的教育資源和作用。把校家合作教育共同體作為高校學生工作開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試教育帶來的大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弊端,需要家庭與社會攜手創造條件改變。高校要聯合學生家長共同探討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案。在家庭培養中,家長應該用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從長遠角度考慮,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1.積極打造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奉獻精神
社會實踐是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和政府應該積極配合高校,創造實踐機會,組織大學生深入城市、鄉村、部隊、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科技服務和志愿服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奉獻精神。
2.拓寬媒體宣傳渠道,積極給予相關支持
社會應該加大新聞媒體宣傳力度,拓寬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宣傳渠道,積極關注應用型高校教育現狀,讓社會各方面人士了解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提升方案,加大對相應方面的支持和投資力度,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