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幼兒教師還要重視肢體語言的運用,幼兒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容。
關鍵詞:幼兒園;語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幼兒在思維和能力等方面發展都還不夠完善,但是為了能夠促進幼兒更好地學習知識和與人交往,教師就要注重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來說,除了父母之外,教師就是最能夠對他們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對幼兒的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在開展學前教育活動時,充分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能力,培養和提升其語言能力。
一、講述性教學語言運用方式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大部分知識需要教師開展講述教學,為使講述的知識內容可以更好地被幼兒掌握,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語言加以完善,根據幼兒的認知程度以及興趣愛好,使用幼兒感興趣的語言,激發幼兒對教師教授內容的學習興趣。
幼兒主要通過直觀的方式了解外界事物,對抽象類語言無法理解與明確,理解能力不完善。因此,教師在知識講述過程中應將一些抽象化、難以理解的語言合理轉為形象化、具體化的內容,促使幼兒可以直觀了解到講述的知識內容。
二、評價類語言運用方式
在幼兒園中,由于幼兒存在差異,教師需要對不同幼兒的活動與行為做出評價。不過幼兒處于認知有限的階段,教師應在幼兒認知基礎上做出最佳評價,充分發揮出評價類語言的效用。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幼兒的心理狀態,盡量減少批評類語言的應用,避免打擊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否則會導致幼兒與教師出現隔閡。
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認知有限,會出現爭搶、打鬧、注意力轉移等情況。教師可以運用幼兒認知程度中較為重要的物品作為獎勵,如班級內唯一的球、獎章或物品等,教師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如一天中,哪個小朋友沒有出現打鬧、爭搶等不文明行為,并且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掌握最好,便將唯一的獎章或物品在第二天交給這個小朋友保管、玩耍,進而在唯一獎品與合理的評價語言推動下,不斷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三、給幼兒創建一個適合他們學習語言的環境
由于剛剛接受學前教育的幼兒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發展都不夠完善,缺乏自律能力,因此教師一般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都會設計更多的室內活動,那么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進行語言思維的學習,教師就需要將教室打造成一個充滿趣味,且能夠激發幼兒語言思維學習興趣的空間。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室中的某一空閑區域設置成“秘密空間”,以此來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尤其是針對一些性格比較內斂,平時不太愿意和別人交流的幼兒,就可以通過這個“秘密空間”給幼兒提供一個適合的交流機會,讓他們能夠在這個環境中敞開心扉,與同學更好地交流。在這個空間中,幼兒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積極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與同學分享。教師通過創造這些語言學習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四、采用游戲教學的形式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雖然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對剛剛步入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來說,其實很多時候他們都很想主動去和同學交流,但是很難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幼兒產生一定的交流恐懼,對自己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幼兒就會越來越封閉自己,不愿意和同學以及教師接觸和交流,甚至在回到家以后也不愿意和父母進行交流。即使幼兒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了自己很難解決的問題,或者很好奇的事情,他們也不會主動提出來,去尋求其他同學或者教師的幫:助。針對幼兒語言思維教育中出現的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時,可以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及學習能力,設計一些趣味十足的小游戲,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交流中來。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你畫我猜”的小游戲,教師向學生敘述完游戲要求以后,就可以讓兩個幼兒結成一組,讓其中一個幼兒通過語言對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內容進行描述,同組的另一個幼兒要根據同伴的語言描述進行猜測,最終說出正確答案,游戲結束。這樣互動式的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習的氛圍更加輕松,同時也能給幼兒提供更多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此外,幼兒通過參與游戲,就會逐漸克服自身對交流的恐懼感,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交際和表達。
五、通過指導看書和聽故事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很多幼兒對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并且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也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要給幼兒挑選一些語言精練、篇幅短小的童話故事,方便幼兒更快地理解。傾聽也是幼兒積累語言素材和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部分,因此聽故事也是幼兒語言教學中的重點。例如,教師可以以“去年的樹”為語言活動的主題,在幼兒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幼兒模仿其中的對話。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不僅為后續表演故事奠定基礎,也積累了較多的有用詞匯。
六、疑問式教學語言運用方式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處于事物認知、思維發育的重要階段,為了使幼兒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教師應加大疑問式語言運用程度,促使幼兒對教師的語言問題進行思考,并作出相應回答,這種教學語言在整個幼兒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相關調查,可以明確,幼兒園教師在與幼兒交流過程中,有70%以上的時間使用疑問式語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不過在疑問式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趣味性與幼兒的認知程度,避免超出幼兒的認知,降低傳授效果。
例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如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各種材質與形狀的水瓶,并在課上詢問幼兒準備的物品是什么,不斷加深幼兒對水瓶的認知程度。接下來,教師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水瓶種類,并帶回自己的位置,教師在分發完水瓶后,可以根據水瓶的不同特征,對幼兒進行詢問,如花紋、形狀、大小、顏色等,讓幼兒不斷展開思考。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以及學習需求,設計一些符合該年齡段的教學活動,給幼兒創建一個適合學習語言的環境,有效提升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熱情,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焦露青.談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發展幼兒語言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17:29.
[2]石敏.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提升幼兒語言能力[A].: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