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銳 彭必友
(西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引領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推動教育理念創新與體系重構。我國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陣地,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如何順利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本科院校必須正視的問題[1]。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分享、知識再利用和知識創新等知識流動過程。將知識管理理念用于指導信息化教學活動,為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師技能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課程考核等多方面助力,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基礎。
運用知識管理理念,創新設計在線開放課程相關微課、教材、教學案例及配套任務等教學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有效對接工作崗位需求,以切實達到提升專業能力的目標。
基于知識管理中的知識流動規律進行教材創新,采用紙質與電子資源相結合,讓學生直觀有效地獲取知識,拓展教學時空的同時提升學習效率,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讓教師有效地掌控知識流動過程。“時時學,時時新”的教學資源,緊跟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以適應行業發展的要求,最終達到讓學生適應行業發展的要求。
以知識管理為理念,在學習方法、職業意識等方面,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及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知識,最終具備新時代要求的知識創新能力。
利用“紅色基地”“災后重建”“希望小學”等具有教育意義的載體,在正確的思想環境與氛圍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意識內化”,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要求。將創新思維、職業道德等思想意識納入考核內容,如要求學生以開放式的思維分析遇到的不同問題并提出應對方案,或站在不同的主體角色角度來分析問題,得出不同的結果,促進職業意識內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知識整合后達到知識的創新。
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實施實行統一化管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2]。創新信息化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突出個性化教學,動態改進以關注學生能力差異需求,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
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遵從知識管理理念,建設線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識獲取渠道;運用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進行教學管理,為學生的知識共享、知識存儲提供了有力保障;個性化的教學任務和開放式的任務評價為知識創新提供了可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時時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和在線課程數據。采用學生互助和課后答疑的方式幫助學習進度相對落后的學生,增加行業拓展內容以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學習和訓練。
通過分析當今高校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各專業工作崗位能力的直接需求,優化源頭知識獲取方式,改編實際項目為遞階式教學案例,建立知識到應用的轉化橋梁。
采用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內化”的思路,將企業調研獲取的典型案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的關系進行改編,再將課程涵蓋的知識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崗位能力需求進行動態匹配,進一步融合課程項目化教學并實施。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階梯式適應,將知識真正“內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達到知識技能學習到應用的高效轉化。案例的配套任務能驅動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獲取、存儲、內化、分享等管理活動,最終提供知識創新的可能,提升就業競爭力。
圖1:課程診改“8字螺旋”
系列課程案例圍繞主線項目開展教學,整體的案例設計為學生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進階的難度和強度設計更加符合本專業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知識管理源頭(知識的獲取)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為學習提供動力。如此方法便成功建立了學生獲取知識到實際應用轉化的橋梁。
運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課前預習微課、課堂測驗、課堂討論、課后測驗、復習微課、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等學習任務,幫助教師實時掌控課前課中課后及期終的學習數據并分析教學效果,形成過程性評價,完成從“重結果”的成果管理向“重過程”的全面管理轉變[2]。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記錄“學習痕跡”,實行積分制課程管理,完善課程考核機制,過程性評價比率大于期末考核比率,提升學生課程全過程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基于課程診改理念,從課程改革目標入手,完善集“課程建設、團隊建設、培養方案建設”于一體的課程改革目標鏈,并針對目標制定相應的工作環節標準。在完成教學設計與課程相關的教學文件準備之后,結合教學任務安排進行團隊協同審核教學授課計劃。在課程教學實施中,運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實時監測學生的考勤、作業和自主學習數據,通過對比分析實際數據與目標數據,發現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高效解問題。同時,在教學平臺設置各指標預警值,與目標數據偏差超過預警值則進行預警,形成“實施檢測+自動預警”雙保險。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保持階段性自診并形成階段性診斷報告,根據平臺形成的報告與教學團隊績效考核掛鉤,激勵教師不斷優化課程改革。通過教學團隊的自我學習,進行知識創新,并進一步完善課程目標鏈,形成知識閉環。根據“8字螺旋”(如圖1所示)流程進行常態糾偏,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真正做到“事前明確目標標準、事中不斷常態糾偏、事后進行階段自診”,推進課程診改常態化,不斷提升課程教學實施成效,進而強化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
通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知識管理,激活教師自身潛能,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促進教師素質提升,以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教師團隊中構建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知識與技能,透過學習獲得、研究創造、交流分享、設計整合、提升更新、發展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不間斷的累積個人與團隊的知識,成為智慧的循環,以適應行業發展。
將知識管理理念融入信息化教學,以項目為載體,通過提高信息化教學廣度和深度、構建科學與綜合的專業知識體系和完善實施保障機制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提升,以更好地實施本科課程建設[3]。
進一步的教學改革方向將著眼實踐教學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新形態、新空間、新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培養兼具理論基礎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