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廣,李晶晶,嚴國強,廖曉英,蔡曉珊,周 鵬,朱海燕,唐潤東,劉 明
1.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集團),廣東 518133;2.深圳市恒生醫院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以抑郁癥狀和相應軀體癥狀為表現的綜合征,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中醫病名為“郁證”“臟躁”[1],這種抑郁精神狀態會對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及預后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甚至引發再次腦出血或腦梗死。治療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腦卒中后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和回歸社會的能力。由于目前臨床存在認識和處理不足的現狀,使這部分病人的致殘率、病死率、復發率居高不下,造成病情遷延。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療法是將園藝操作與芳香類中草藥相結合從病人心理、身體進行調節的綜合療法[2-7]。本研究為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生活質量及抑郁情緒,運用中草藥園藝療法對其進行干預并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深圳市中醫院(集團)針灸科、深圳市恒生醫院疼痛科的120 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病人通過抽簽方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最終治療組脫落1 例(因病人家庭因素離開深圳故未能完成試驗),剔除1 例(未按照規定方案進行治療);對照組脫落1 例(經勸說無效病人自行退出),最終治療組完成病例58 例,對照組完成病例59 例,共完成病例117 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偏癱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按照1996年《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8],并經過CT 或者MRI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依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9]。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屬輕、中度抑郁[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 項版本評分21~<35 分];②腦卒中后半個月至6 個月;③病人意識清楚,文化程度小學以上,能理解量表內容并配合治療;④年齡18~70 歲;⑤病人近2 周未服用抗抑郁藥者;⑥簽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①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反應性抑郁癥、神經衰弱等能引起本病癥狀的器質疾病和軀體疾病病人;②屬嚴重抑郁者(HAMD 評分≥35分);③腦卒中病程>6 個月;④年齡<18 歲或>70 歲;⑤合并癲癇、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胃腸疾病者;⑥孕婦、哺乳、背部有損傷及感染者;⑦有蛛網膜下隙出血、顱腦外傷等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損害;⑧嚴重失語、交流困難或有嚴重認知障礙病人;⑨不配合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康復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用藥及康復護理治療,即在予常規控制血壓、血糖,營養腦神經、調脂降脂等用藥治療及護理的同時結合進行康復訓練,每個療程4 周,每日1 次,共12 周。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薄荷、安息香、蘇合香和石菖蒲等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療法干預,在病人康復治療之前進行,每周2次,每次30 min,每4 周一個循環,共12 周。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康復治療活動安排詳見表2。

表2 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康復治療活動安排表
1.6 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1 d、干預4 周后及干預12周后對病人臨床療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情緒狀態進行評價。
1.6.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hinese Stroke Scale,CSS) 從意識、水平凝視、面癱情況、言語、上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多方面進行評價,將病人分為輕、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最高分45 分,最低0 分。輕度0~15 分,中度16~30 分,重度31~45 分。治療前后各測1 次。
1.6.2 日常生活活功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采用ADL 對病人日常活動能力進行評價,內容包括生活自理、大小便、飲食以及穿著等,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病人康復效果越好。獨立:96~100 分;部分依賴:50~95 分;完全依賴:<50 分。
1.6.3 HAMD 評分 總分<8 分為正常,8~20 分為可能有抑郁癥,21~35 分為肯定有抑郁癥,>35 分為嚴重抑郁癥。
1.6.4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 總分正常上限值為40 分,標準分等于總分乘以1.25 后的整數部分,分值越小越好。標準分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
1.6.5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 總分正常上限值為41 分,標準分等于總分乘以1.25 后的整數部分,分值越小越好。標準分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CSS 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與干預4周時相比,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8 59干預前14.23±2.36 14.63±2.55-0.880 0.381干預4 周13.22±1.59①13.43±1.47①-0.742 0.420干預12 周10.06±2.17①②12.13±2.25①②-5.064<0.05
2.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與干預4周時相比,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8 59干預前65.35±10.38 62.63±15.55 1.111>0.05干預4 周71.12±5.13①72.43±4.25①-1.505>0.05干預12 周78.06±5.17①②72.13±6.25①②5.587<0.05
2.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HAMD 評分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5 兩組干預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與干預4周時相比,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8 59干預前27.52±2.06 27.84±2.55-0.746>0.05干預4 周20.52±2.59①20.63±3.17①-0.205>0.05干預12 周11.06±3.37①②14.13±3.15①②-5.092<0.05
2.4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DS 評分比較 兩組病人干預前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后,治療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干預前后SD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6 兩組干預前后SD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與干預4周時相比,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8 59干預前63.60±6.06 58.93±7.51 3.698<0.001干預4 周53.03±5.25①55.43±8.97①-1.762>0.05干預12 周47.30±4.56①②53.13±5.96①-5.935<0.05
2.5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 評分比較 兩組病人干預前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后,治療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兩組干預前后S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7 兩組干預前后S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與干預4周時相比,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8 59干預前51.90±5.88 50.41±5.63 1.400>0.05干預4 周43.23±5.75①46.01±5.46①-2.682<0.05干預12 周36.97±4.67①②44.03±5.53①-7.455<0.05
腦卒中后抑郁主要表現在情感、行為和自主神經方面的改變,輕者表現為淡漠、易激惹、懷疑和否定、意志力減退、注意力分散、悲觀、睡眠障礙等;重者與內源性抑郁癥相似,常表現為焦慮、絕望感,甚至導致認知損害以及精神行為異常,部分病人出現厭世和自殺等行為,嚴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腦卒中后抑郁在腦卒中后5年內的綜合發生率為31%[10]。在腦卒中后急性期(<1 個月)、中期(1~6 個月)和恢復期(>6 個月)均可發病,發生率分別為33%、33% 和34%[11]。中醫學將腦卒中后抑郁歸于“中風”“郁證”范疇。“憂愁者,氣閉塞而不通”。基本病因為情志內傷,病理為氣機郁滯。其病位在肝,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多與心、脾、腎相關。腦卒中后抑郁病人屬于精神情志致病,病人肝氣不舒、氣機不暢、肝郁化火、煉液成痰;氣阻血瘀,脈絡枯竭,易傷心神。故疏肝調神為治療此類疾病的根本法則。腦卒中后抑郁常規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作業治療、沙盤療法和活動分析法等[12]。園藝療法的文化認同感來源于中醫藥理論,《醫碥》云,“百病皆生于郁。而木郁是五郁之首,氣郁乃六郁之始,肝郁為諸如郁之主”。《靈樞·邪客》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園藝療法利用植物栽培及園藝操作作為抒發情緒的通道,使病人獲得積極正向的愉悅情緒,在改善負性情感困擾及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積極正向的作用[13-16]。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療法包括向研究對象講解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治療所包含的內容及益處,操作課程主要有室內嗅聞、戶外中草藥栽種及欣賞植物等。課程中,研究員鼓勵被試者親自動手、積極與他人互助和分享。中醫學認為“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脈”“心竅通則神明有主,神志清醒”。人體對園藝操作做出應激性反應,從而調節人體情緒、心理狀態以及轉移注意力[17-18]。《本草經疏》中記載:“薄荷,辛多于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菖蒲入肝,肝藏血……辛溫為陽,陽主開發,故開心竅”。安息香有祛痰、醒腦提神功效。《本草易讀》中記載蘇合香“達諸竅,通神明。除鬼惡、蠱蟲,一切邪寐”。薄荷、石菖蒲、安息香、蘇合香為臨床中常用的芳香開竅中藥[19-21],常用于治療昏迷病人,該類藥具有“芳香之性走竄”之特性,共奏醒神開竅、活血化瘀之功效,對腦卒中后受損的大腦具有保護及修復作用。芳香開竅類中草藥園藝療法強調綜合運用植物及自然環境因素,多途徑促進疾病康復,以期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負性情感,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干預4 周,治療組CSS、HAMD、SDS、SAS 評分降低,ADL 評分升高;干預12周后,配合園藝治療的病人臨床癥狀、ADL 以及HAMD、SDS、SAS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中草藥園藝療法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臨床癥狀以及抑郁情緒。本課題為腦卒中后抑郁的輔助療法提供客觀的臨床依據,為將來的臨床診療提供療效更優的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