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王 聰,楊智博,陳玉珍,雷常彬,蔣 艷
1.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 循證護理中心,四川 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LABSI)指在病人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期間或拔除導管48 h 內發生,且與其他部位感染無關的原發性血流感染[1]。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研究調查顯示,美國每年約發生20 萬例CLABSI,平均感染率為5.5 例/千導管日,平均增加額外住院費用20 647 美元[2];我國CLABSI 的發生率為4.9%,感染密度為4 例/千導管日,平均額外增加24 359.4 元住院費用[3]。全球醫療或護理組織制定了一系列CLABSI 防控指南[4],但隨著診斷標準化及技術普及化,全球CLABSI 識別率或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5]。因此,為了更加全面了解CLABSI 的現狀、發展及演變規律,本研究從發文時間、數量、作者、共引及被引期刊、機構及國家、研究內容、研究熱點及前沿等角度對現有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為CLABSI 領域臨床醫護人員及科研工作者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檢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并勾選SCI-expanded 擴展。檢索時限為2000年1月—2020年12月31日。檢索策略為:“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AND“central venous catheter*”。經EndNote 剔除重復文獻,通過雙人獨立閱讀題目和摘要排除不符合標準的文獻,有爭議者通過討論決定納入或排除。納入標準:以CLABS 為主題展開的研究。排除標準:研究類型為摘要類、短評類、征文、新聞報道等類型的文章。
1.2 方法 發文量和時間采用文獻計量學進行分析,國家與機構、期刊共被引、作者、研究熱點等采用CiteSpace 5.7.R2 可視化分析軟件[6-7]進行統計與分析。設置時間范圍為2000年—2020年,切片設置為1年,分析結點類型為“keyword”“author”“institution”“country”“cited journal”,數據抽取對象設置為10,選擇關鍵路徑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2.1 發文量和時間分析 本研究經去重并剔除無關
文獻,獲得以CLABS 為主題的文獻共2 177 篇,2000年—2020年,全球CLABSI 相關的文獻量隨著年份的推移呈整體增加趨勢,但增長相對緩慢。2000年發文量為58 篇,2020年增長為142 篇,2007年、2012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見圖1。
圖1 發文量及年份分布
2.2 國家與機構合作網絡 CLABS 為主題的文獻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及機構,發文量排在前5 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602 篇,27.7%)、西班牙(172 篇,7.9%)、意大利(155 篇,7.1%)、法國(141 篇,6.5%)、英國(138 篇,6.3%)。中國發文量為72 篇(3.3%),發文量排在前5 位的機構分別是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美 國,117 篇)、Ut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美國,91 篇)、Assistance Publique Hopitaux Paris Aphp(法國,69 篇)、Universite De Paris(法國,49 篇)、Harvard University (美國,45 篇)。各個國家及機構之間分布較分散,合作尚少。見圖2。
圖2 參與研究的國家及機構網絡圖譜
2.3 作者共引分析 文獻共被引次數頻次前10 位作者依次是:Mermel LA(584 次)、Maki DG(526 次)、Ogrady NP(526 次)、Raad I(360 次)、Raad II(247 次)、Safdar N(172 次)、Pittet D(156 次)、Pronovost P(144次)、Timsit JF(109 次)、Darouiche RO(105 次)。見圖3。
圖3 發文作者共引圖譜
2.4 期刊雙圖疊加 期刊雙圖疊加(橢圓縱軸表示論文量,橫軸表示作者數量)可以獲得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矩陣,使用CiteSpace 軟件的Z scores 功能。結果顯示了2000年—2020年發表文獻的期刊與被引期刊之間的雙層圖譜。CLABSI 發表的期刊主要集中在藥學、醫學和臨床醫學、分子學、生物學和免疫學,物理學、材料學和化學。文獻引用主要來源于醫學、護理學和藥學、分子學、生物學和基因學領域的期刊。
2.5 關鍵詞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通過對詞頻出現排名前30%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得到的詞頻約占總數的75%,顯示該領域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少數關鍵詞上。關鍵詞共現見圖4。CLABS 領域的最基本術語:central venous catheter(中心靜脈導管,660 次)、blood stream infection(血流感 染,432 次)、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329 次)。其他關鍵詞依據詞頻及反映的內容進行歸類總結,大致可以分為4 個方面:研究對象、研究場所、研究領域和研究類型。見表1。
圖4 關鍵詞共現分析
2.5.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CLABS 的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形成有意義的4 個聚類,分別是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監測、防控和洗必泰(氯己定)。聚類標簽及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
2.5.3 關鍵詞突變分析 CLABS 研究前沿隨著時間變化處于動態發展中。對前30 位高強度突現關鍵詞統計分析發現,所有主題均活躍至現在,說明CLABS仍是前沿研究主題。見圖5。
圖5 前30 位高頻關鍵詞突現信息分析圖
3.1 研究領域及趨勢 從發文時間與發文量來看,CLABSI 相關的文獻數量隨著年份的推移呈整體增長趨勢,說明全球CLABSI 研究仍處于發展階段;在2007年、2012年分別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可能與國家政府層面給予高度關注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指南有關[8-11];但總體增長相對緩慢,這說明CLABSI 研究盡管衛生行政部門給予關注,但并未得到臨床研究者的真正重視,與推進管路護理和病人安全的總體目標并不一致[12]。
從發文國家、機構與作者方面看,發達國家在CLABSI 研究方面具有更深入的研究,這些國家所在的機構及相應作者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與主要研究貢獻者。而我國僅占總發文量的3.3%,考慮與我國CLABSI 研究起步晚有關[13]。另外,各國、各機構、各作者之間分布較分散,說明他們之間合作較少,可能與每個國家對于CLABSI 診斷、監測不統一有關[14]。隨著診斷標準的逐漸統一,建議未來開展跨國家、跨機構、跨區域合作,促進全球CLABSI 研究領域的飛速發展。
期刊雙圖疊加表示從引文期刊所在領域到被引文期刊所在領域之間的聯系[15]。本研究結果顯示,CLABSI 被引頻次較高的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藥學、醫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的期刊,文獻引用主要來源于醫學、護理學和藥學、分子學、生物學和基因學領域的期刊,表明這一領域為多學科交叉范疇,得到了臨床醫學、護理學以及基礎醫學領域專家的重視,CLABSI 并不只是院感部門的職責,未來需注重跨學科合作[16-17]。
3.2 研究基礎、熱點及前沿分析 關鍵詞詞頻分布可反映研究主題的研究基礎和現狀[18]。從關鍵詞詞頻來看,全球近20年CLABSI 領域主要以兒童、腫瘤病人、需要腸外營養的病人、血液透析病人、重癥病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研究方法開展的針對CLABSI的防控、風險、診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內容。這與報告的我國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高頻關鍵詞“中心靜脈置管”“ICU”“醫院感染”“集束化干預”“護理”“目標性監測”和“危險因素”等結果[19]基本一致。
關鍵詞聚類分析可反映研究主題現有的知識結構[20]。聚類分析中Q 值為0~1,Q 值越大代表劃分出的集群結構越顯著;S 值越接近1,表示聚類同質性越好[21]。本研究結果Q 為0.837,S 為0.926,說明本研究劃分的集群結構顯著,而且同質性好。可見,CLABSI的監測和防控是既往研究的重點,尤其是洗必泰與其他消毒劑的對比研究[22-23]已經越來越多,未來可將其結果匯總轉化應用于臨床研究。
關鍵詞突變分析可反映某一領域階段性研究熱點[21]。本研究結果顯示,從2000年以來,CLABSI 研究一直是研究熱點,近幾年的關鍵詞突變主要體現在研究人群方面,這說明CLABSI 研究正處于科學學科發展四階段理論[24]中的擴散階段,“guideline”詞在2013年突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另外,應關注“診斷”和“死亡率”兩個詞的突現,這說明目前關于CLABSI 的診斷標準以及其預后是該研究的熱點,標準化、統一、權威的監測/診斷標準是防控研究的基石[25],提示未來研究不僅將感染率作為結局指標,應更關注感染后導致的預后問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軟件探討全球CLABSI 的研究基礎、發展脈絡,揭示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軌跡及熱點趨勢。未來可標準化診斷,加強跨國家、跨區域、跨機構、跨學科之間的合作,通過監測和防控,共同致力于降低CLABSI 發生率,改善病人預后。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1982年提出CLABSI 這一概念,本研究納入文獻從2000年開始,可能存在相關研究基礎遺漏問題;其次,納入的文獻基本為英文文獻,以中文發表的國內相關研究數據缺失,導致結論分析可能不全面。未來可補充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