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夢,張 靜,陳 艷,華 琳,王文慧,張利君,沙 莉*
1.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210046;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二醫院)
癌癥現已成為全球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來,癌癥病人知情同意權利呼聲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醫護人員對癌癥告知的觀念也悄然發生變化,從如實告知、認可病人知情權向怎樣告知、如何告知轉換。本研究旨在對南京某三級甲等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癌癥告知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該醫院醫護人員癌癥告知現狀,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影響醫院醫護人員癌癥告知的相關因素,為醫院癌癥告知策略的改進提供依據,使癌癥病情告知更溫情、更人道、更科學、更理性,在“告訴事實”和“避免傷害”的沖突中取得最大的平衡。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法,于2020年8月15日—18日在南京市某三級甲等醫院選取已注冊的腫瘤科醫護人員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對本研究表示支持;②理解調查表問題含義。排除標準:①未取得執業證書的醫護人員;②進修實習人員。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癌癥告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括醫護人員一般情況調查、醫護人員告知態度調查和醫護人員告知行為調查三大板塊內容。題型包含填空題、單擇題和多選題,共44 題,通過三大板塊,從不同方面對醫護人員進行癌癥告知現狀調查。癌癥告知態度問卷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5 個選項。參考相關問卷和李克特量表設計問卷,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831。
1.2.2 問卷發放與回收 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意義,介紹調查內容和填寫要求,征得其知情同意后通過微信端發放在線調查問卷,采用匿名填寫,被調查者填寫完畢后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即可。本次調查共發放190 份問卷,完成率為100%,有效率為100%。
1.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 2007 軟件包對數據進行整理錄入并分析。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調查對象共190 人,其中女164 人,男26 人;醫生46 人,護士144 人,年齡21~59(33.19±7.64)歲;工齡1.5~33.0(10.64±8.29)年。
2.2 醫護人員癌癥告知現狀
2.2.1 癌癥告知態度 調查顯示,134 名(70.53%)醫務人員同意病人本人最有權知曉病情,153 名(80.53%)醫護人員認為病情告知一定要征得家屬同意;在癌癥告知具體做法上,157 名(82.63%)醫護人員同意在向病人告知癌癥病情時應該有家屬等的陪伴,141 名(74.21%)醫護人員同意癌癥告知應按計劃、從輕含蓄告知。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醫護人員癌癥告知態度情況(n=190) 單位:人(%)
2.2.2 癌癥告知行為 家屬在醫護人員癌癥告知行為的選擇上發揮樞紐作用。調查顯示:137 名(72.11%)醫護人員在實際癌癥告知中偏向將告知的決策權讓給家屬,148 名(77.89%)醫護人員表示由于家屬不同意阻礙了他們的告知行為,159 名(83.68%)醫護人員擔心病人得知病情后有負性情緒,136 名(71.58%)的醫護人員表示不知如何安慰病人。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醫護人員癌癥告知行為現狀(n=190)
3.1 醫院醫護人員癌癥告知現狀 醫護人員在癌癥告知的態度和行為存在很大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70.52%的醫護人員同意應如實告知病人和家屬病情,但在告知行為上,39.47%的醫護人員認為對病人家屬進行癌癥告知更合適,72.11%的醫護人員在真實的臨床情景中將告知的決策權讓給家屬,與家屬共商告知策略,這與雷蕾等[1]的調查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有3 方面:一是為避免醫療糾紛。83.16%的醫護人員認為如果癌癥病情告知不當,容易引起醫療糾紛,李春華等[2-3]的研究也表明,醫護人員應對癌癥病人病情告知態度謹慎,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適當采取保護性醫療模式。醫務人員工作后言行變得更加謹慎,目前醫患之間不信任感較強,緊張、缺乏信任的醫患關系,迫使醫生采取防御性醫療,以便在醫療訴訟中處于有利地位[4]。臨床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越來越如履薄冰,始終持謹防醫療糾紛的態度[5]。二是病人家屬的認知和態度阻礙醫護人員癌癥診斷告知行為[6],本調查結果顯示77.89%的醫護人員認為是家屬不同意阻礙他們的告知行為,與孫雯雯等[7]研究結果相似。我國家庭傳統觀念較重,人們行為保守,家庭中個人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多由家庭成員集體商議決定,在面對家庭成員罹患癌癥的事實面前,病人家屬往往低估病人對疾病的承受能力[8],不忍心將實情告知病人,實行所謂“善意的謊言”。三是醫護人員癌癥告知技巧欠缺。調查結果表明71.58%的醫護人員在告知病人病情前后的心理壓力是不知如何安慰病人,54.74%的醫護人員認為是應對病人情緒反應的技巧欠缺阻礙了他們的告知行為,42.63%的醫護人員在告知病人病情時沒有使用過相關告知技巧,這可能和醫護人員未接受過相關培訓、缺乏癌癥告知技巧相關,臨床應多加強相關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病情告知的知識和技能,探索科學有效的告知模型。
3.2 醫院醫護人員癌癥告知相關因素分析 孟玲等[9]的研究顯示,患病經歷是影響醫護人員進行癌癥病情告知及選擇告知策略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本研究中,有2.63%的醫護人員有自身患癌經歷,有30.53%的醫護人員有家人患癌經歷,醫護人員患病經歷會影響其對告知方式、時機和內容的選擇,可能由于醫護人員自己做過病人,所以能夠感同身受,明確知道當自己作為病人時,最需要什么時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從醫護人員那里獲得什么樣的消息;66.84%的醫護人員也表明如果是自己的家人查出癌癥,自己作為家屬時,他們會選擇告知病情,但隱瞞其嚴重性,即選擇部分告知模式,將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權和保護性醫療措施相結合,既尊重了病人的權益又降低了對病人心理上的傷害,讓病人放松警惕,積極配合治療。Cazzaniga 等[10-12]經研究也發現,告知病人診斷結果并未導致病人焦慮和抑郁增加,其生存質量水平也未下降[13],病人知情后,最大的改善就是不確定性下降,因此,告訴病人病情診斷更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醫護人員的年齡、工齡、性格、職業和有無癌癥告知培訓經歷等也是影響告知方式和告知內容選擇的重要相關因素[14],醫護人員的年齡越大,工齡越長,工作的閱歷和經驗就會越豐富,對病人的需要和家屬的要求就會越了解,且性格內向的醫護人員在進行癌癥告知方式選擇的時候會比較含蓄,外向性格的醫護人員告知方式就會比較活潑。此外,職業和有無癌癥告知培訓經歷對醫護人員進行癌癥告知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醫生雖然了解病人的病情,但其對比護士來說,接觸病人的時間較短,并不能明確了解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動態,因此,在調查中,有一部分醫護人員會贊同組成醫護合作小組來進行癌癥告知,醫護雙方進行優勢互補,共商告知策略,為病人提供更人道、更合適的個性化告知方式,這與李秀華等[15]的觀點一致;經過癌癥告知培訓的醫護人員在進行癌癥病情告知時,可能由于擁有了很好的應對技巧和溝通技巧,其在面對病人和家屬時,心理壓力會小很多,告知的效率也會比未進過培訓的醫護人員高很多,能夠很好地應對病人的負性情緒。
本研究通過自制癌癥告知問卷調查顯示,南京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參加調研的醫護人員中,絕大多數支持將病情診斷告訴病人,認為病人有權知曉自己的病情,但病人家屬是癌癥告知的關鍵樞紐,因此,在癌癥告知前應先征求家屬意見,必須事先了解病人自身及家屬意愿并結合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家庭和教育背景、患病經歷等現實情況,與家屬共同商討告知方案,選擇最合適的告知人員、環境、方式等,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最大程度上降低病人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和病人生活質量。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對技巧欠缺,醫院應加強相關技能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和溝通應對技巧,進一步探索科學、實效的癌癥告知模型,將認可癌癥病人的知情權真正付諸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