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
腦室腫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類型,但是種類卻比較復雜,這種腫瘤源自于腦室,多數或者全部病灶均處于腦室內,其主要包括起源于腦室的腫瘤與起源于腦室周邊結構后突入腦室內部的腫瘤2 個類型,以前者居多,后者則在臨床中非常的罕見。腦室腫瘤的影像學表現比較多樣化,而且大多數情況并無典型特征,所以臨床診斷與鑒別難度比較大[1,2]。相關研究指出[3,4],腦室腫瘤的特異性表現非常缺乏,特別發病早期極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病情發展,會引發顱內壓急劇升高、呼吸驟停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因此,早診斷、早治療是阻止該病惡化,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腦室腫瘤采用磁共振診斷的臨床價值,并將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期間本院接收的25 例腦室腫瘤患者,其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齡26~69 歲,平均年齡(41.38±9.21)歲;病程2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56±0.48)年;顱內壓增高15 例,神經系統癥狀者10 例。本次研究經由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字知曉。納入標準:所有入選者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確診為腦室腫瘤患者;患者依從性良好,可以正常配合完成磁共振檢查;均無釓噴酸葡胺過敏史或者是禁忌證。排除標準:患有顱內占位性病變者;存在腦室腫瘤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開展磁共振診斷,儀器設備采用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生產的MAGNETOM VERIO 1.5T 核磁共振成像儀,由醫務人員幫助患者以仰臥體位躺于掃描床上,以聽眶線為掃描的基線,開展冠狀位、矢狀位以及軸位的全方位掃查,層厚設置為5 mm,層間距設置為1 mm,間隔時間設置為1 s;待常規的掃描完成之后,于患者的肘部靜脈取0.2 ml/kg的釓噴酸葡胺(廣州康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31)注射,特殊情況可在0.5 h 內于同一位置重復進行給藥,開展增強掃描時,磁共振的各項參數作如下設置:T1WI 的重復時間設置為2000 ms,回波時間設置為12 ms,矩陣設置為288×203;T2WI 的重復時間設置為3000 ms,回波時間設置為80 ms,矩陣設置為384×246,兩者的層厚度均設置為5 mm,層間距均設置為1 mm。
1.3 觀察指標 檢查完成后,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明確腦室腫瘤類型檢出率與腦室腫瘤病灶部位檢出率。腫瘤類型主要包括室管膜瘤、腦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膠質瘤、室管膜下瘤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瘤;病灶部位主要包括側腦室、四腦室以及三腦室。
2.1 磁共振診斷不同類型腦室腫瘤的結果分析 手術病理結果顯示,室管膜瘤8 例、脈絡叢乳頭狀瘤6 例、腦膜瘤5 例、室管膜下瘤3 例、膠質瘤2 例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瘤1 例;磁共振診斷結果顯示,室管膜瘤7 例(87.5%)、脈絡叢乳頭狀瘤6 例(100.0%)、腦膜瘤5 例(100.0%)、室管膜下瘤3 例(100.0%)、膠質瘤2 例(100.0%)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瘤1 例(100.0%)。見表1。

表1 磁共振診斷不同類型腦室腫瘤的結果(n)
2.2 磁共振診斷不同腦室腫瘤病灶部位的結果分析25 例患者中,除1 例未能經磁共振檢查明確病灶部位之外,其余24 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被檢出。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側腦室病灶13 例、四腦室病灶10 例、三腦室病灶2 例;磁共振檢出側腦室病灶12 例、四腦室病灶10 例、三腦室病灶2 例,檢出率分別為92.31%(12/13)、100.00%(10/10)及100.00%(2/2)。
腦室腫瘤雖說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一種疾病類型,但受到多類因素的影響,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正處于逐年上升的趨勢,并成為醫學界與臨床高度關注的一種疾病類型。腦室腫瘤在發病早期沒有典型的特異性臨床癥狀與表現,只有在腫瘤病灶對患者的腦室與周圍組織結構形成持續性壓迫之后,才會引發頭暈、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多種臨床癥狀,而到了疾病晚期甚至會引發顱內壓急劇增高與突然呼吸停止等嚴重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5,6]。當前,臨床上診斷腦室腫瘤主要是以影像學手段為主,特別是隨著影像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磁共振逐步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得到推廣,成為腦室腫瘤早期疾病診斷的一種重要方式。
經本次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腦室腫瘤其影像學表現也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如下。①室管膜瘤:該類型是以腦室內或者是腦室作為中心的一種占位性病變,T1WI 呈現為略低信號,T2WI 則呈現為高信號,病變的邊緣較為光滑,無水腫癥狀或呈現輕度水腫,常見大片樣囊變或者鈣化情形,且強化明顯。②脈絡叢乳頭狀瘤。該類型在腦室腫瘤比較少見,腫瘤生長得極為緩慢,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表現,以中老年人高發,T1WI主要呈現為等、低信號,內部微囊狀會呈現低信號區;T2WI 多呈現為均勻性高信號,經增強掃描,無強化征象[7,8]。③腦膜瘤:這種類型在顱內腦膜瘤中占到了2%,以成年女性多發,磁共振的下邊緣輪廓顯示清楚,T1WI 呈現為低信號,增強后更為清晰,T2WI 呈現為稍高信號,經動態性增強掃描后表現為均質強化,若受到血管密度、鈣化灶以及囊樣病變影響,回聲則呈現為不均勻狀。④室管膜下瘤:這種類型的腫瘤生長得比較緩慢,而且是一種非侵襲性的良性腫瘤,不易對患者周圍腦實質造成侵犯,極少見到腦水腫或者鈣化現象,經增強掃描之后,不會呈現強化或是僅出現輕微的強化。⑤膠質瘤:這種類型以成人為疾病高發群體,病灶多處于側腦室,其主要的臨床特征表現為鈣化,主要呈現為低信號[9,10]。⑥中樞神經細胞瘤:這種類型的腫瘤主要處于側腦室內位置,邊界輪廓顯示比較清晰,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分于預后較為良好的良性腫瘤,于磁共振之下可見到明顯的鈣化病灶與囊性病變,由于血管流空所以可以見到大小不均的低信號區,這一信號也是該腫瘤類型鑒別診斷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故磁共振檢查在腦室腫瘤疾病鑒別診斷中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1,12]。
本次研究顯示,手術病理結果顯示,室管膜瘤8 例、脈絡叢乳頭狀瘤6 例、腦膜瘤5 例、室管膜下瘤3 例、膠質瘤2 例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瘤1 例;磁共振診斷結果顯示,室管膜瘤7 例(87.5%)、脈絡叢乳頭狀瘤6 例(100.0%)、腦膜瘤5 例(100.0%)、室管膜下瘤3 例(100.0%)、膠質瘤2 例(100.0%)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瘤1 例(100.0%)。且25 例患者中除1 例未能經磁共振檢查明確病灶部位之外,其余24 例患者的病理部位均被檢出,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側腦室病灶13 例、四腦室病灶10 例、三腦室病灶2 例;磁共振檢出側腦室病灶12 例、四腦室病灶10 例、三腦室病灶2 例,檢出率分別 為92.31%(12/13)、100.00%(10/10) 及100.00%(2/2)。由這一研究結果可以證實磁共振診斷是腦室腫瘤診斷與鑒別的一種有效影像學檢查手段,疾病診斷檢出率較高,并且可以對患者的具體病灶部位進行明確。
綜上所述,磁共振檢查應用于腦室腫瘤鑒別診斷中檢出率與準確率均較高,可以為患者的后期疾病治療提供可靠、科學的臨床依據,值得在臨床積極、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