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林
腦靜脈竇血栓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疾病,以上矢狀竇、乙狀竇、橫竇為主要發(fā)病部位,其次為海綿竇、直竇[1]。腦靜脈竇血栓雖發(fā)病率不高,但致死率極高,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臨床發(fā)現(xiàn),因腦靜脈竇血栓病因多、病因機制復雜,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臨床誤診率高,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影響患者救治效果。因此,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對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價值[2]。以往臨床多采取X 線、CT 等檢查方法,價格低,能被多數(shù)患者接受,雖然可達到診斷目的,但其診斷效果方面欠理想。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升,磁共振憑借無創(chuàng)性、診斷準確率高的特點,在臨床疾病中逐漸推廣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為探究磁共振診斷用于腦靜脈竇血栓中的臨床價值,現(xiàn)以76 例腦靜脈竇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腦靜脈竇血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診斷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 例。對照組:女21 例,男17 例;年齡24~66 歲,平均年齡(36.93±9.69)歲;病程12 h~5 個月,平均病程(2.24±0.92)個月。研究組:女26 例,男12 例;年齡25~69 歲,平均年齡(36.89±10.71)歲;病程10 h~5 個月,平均病程(2.22±0.9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過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特征確診為腦靜脈竇血栓,所有患者表現(xiàn)為程度不一的惡心、嘔吐、視力下降等癥狀,患者可配合研究至完成;排除標準[3]: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CT 檢查。儀器型號:SOMATOM Spirit,廠家:西門子公司。檢測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設置儀器參數(shù)如下:層厚5 mm,層間距5 mm,對患者頭顱進行常規(guī)掃描。
1.2.2 研究組 采用磁共振檢查。儀器型號:SIGNA Pioneer,廠家:美國GE 公司。檢測方法如下: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儀器參數(shù)設置為:矩陣256×256,層厚6.0 mm,層間距0.6 mm,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等多方位掃描檢查,以T2WI、T1WI 序列進行掃描,掃描部位包括顱內全面掃描,病灶處增強掃描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并分析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特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 研究組診斷準確率97.37%高于對照組的78.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n,%)
2.2 兩組影像學特征分析 對照組CT 影像學表現(xiàn)如下:38 例患者中,顯示界限不明顯6 例,靜脈竇部位高密度影(呈片狀)12 例,對于存在出血癥狀患者,CT掃描發(fā)現(xiàn)病灶內有團塊狀、斑片狀,且有11 例患者出現(xiàn)索帶征、12 例患者出現(xiàn)高密度三角征、7 例患者出現(xiàn)孔三角征。研究組磁共振影像學表現(xiàn)如下:38 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狀竇14 例、橫竇10 例、直竇8 例、乙狀竇6 例。影像學顯示靜脈竇內信號不穩(wěn)定,且累及處無流空特征。上矢狀竇血栓患者T1WI 表現(xiàn)為中等略高信號、T2WI 為低信號,橫竇血栓表現(xiàn)為短T1、短T2 改變。上矢狀竇累及橫竇、乙狀竇血栓患者,表現(xiàn)為短T1、長T2 信號。
腦靜脈竇血栓作為特殊的腦血管疾病之一,發(fā)病率低、病死率高,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備受醫(yī)學界關注與重視。腦靜脈竇血栓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多因腦靜脈系統(tǒng)狹窄或者出現(xiàn)閉塞,致使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導致[4]。因腦靜脈竇血栓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且病因復雜,且目前對于該疾病的流行病學資料相對少,給臨床診斷造成巨大困難,增加了臨床誤診率。若患者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有效治療,一旦形成,則會阻塞靜脈系統(tǒng),患者表現(xiàn)為惡心、頭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意識障礙,增加了患者死亡風險。此外,對于不同部位的血栓,其導致的腦血流動力學改變也不同,例如,對于上矢狀竇靜脈血栓、橫竇靜脈血栓患者,以惡心、劇烈疼痛為主,部分患者出現(xiàn)顱內壓升高;對于海綿竇血栓患者,則以眼部癥狀為主,如眼球運動異常、眼瞼下垂等[5,6]。基于此,選取科學、高效的診斷方法,可以盡早發(fā)現(xiàn),防止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數(shù)字減影腦血管造影術是臨床腦靜脈竇血栓診斷的“金標準”,該診斷方法可以掌握患者血管擴張情況,能清晰顯示累及病灶,且顯影時間長,診斷準確率高,但該診斷方法對患者耐受性要求極高,且診斷中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存在創(chuàng)傷性,患者接受度差。因此,需要尋找更合理的診斷方法,以提高腦靜脈竇血栓診斷準確率,降低該疾病引起的死亡率。
CT、磁共振診斷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CT 診斷的優(yōu)勢在于[7]:①分辨率高,可以清晰顯示細微的病變,可以減少因組織重疊的容積效應;②可以連續(xù)掃描若干層,能進行冠狀面、矢狀面重建;③無創(chuàng)傷性,且操作便捷,患者接受度高;④掃描速度快、掃描范圍大。對腦靜脈竇血栓患者應用CT 診斷,雖然可以清晰的觀察患者的病變情況,但是存在顱骨偽影,影響圖像質量,且不能準確判斷靜脈竇、淺靜脈的病變情況,影響臨床診斷結果。近幾年,人們對磁共振技術研究越來越完善,且其相關設備在不斷更新,磁共振診斷因無創(chuàng)傷性、操作安全、快捷,在臨床多種疾病診斷中逐漸推廣應用。磁共振診斷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8]:①磁共振對人體無電離輻射損傷,安全性高;②可以多序列成像,為病變性質的確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便于準確診斷;③磁共振不需要重建即可獲得多方位圖像。對腦靜脈竇血栓患者實施磁共振檢查,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成像,且分辨率高,能提高診斷效果;④血栓信號變化對其影響小,可以清晰的顯示血管閉塞、竇腔粗細等征象。相關研究指出,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不同時期,其磁共振診斷影像學特點也不同,血栓可以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1 周、1~2 周、>2 周)3 個時期,當血栓處于急性期時,磁共振影像學表現(xiàn)為T1WI 等信號、T2WI 低信號;當血栓處于慢性期時,磁共振影像學表現(xiàn)為T1WI、T2WI 均為混雜信號;當血栓處于亞急性期,磁共振影像學表現(xiàn)為T1WI、T2WI 均為高信號,因此,應用磁共振診斷,可以通過T1WI、T2WI 影像學表現(xiàn)的區(qū)別,對疾病的時期予以有效判斷[9]。劉廣生等[10]對82 例腦靜脈竇血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應用CT 診斷的陽性率為64.63%,應用磁共振診斷的陽性率為96.34%,應用磁共振診斷效果優(yōu)于CT 診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CT 掃描方便簡單,多用于急性腦靜脈竇患者診斷,磁共振可以更清晰顯示患者特征,多用于慢性、亞急性患者診斷,建議在實際診斷中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組診斷準確率97.3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相比CT 診斷,在腦靜脈竇血栓診斷中,應用磁共振診斷的準確性更高,與上述報道結果具有相近性。作者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正常靜脈竇流動相關增強高信號時,也容易被誤認為是腦靜脈竇血栓,基于此問題,在應用磁共振診斷時,可以借助以下方面進行區(qū)分:①延長重復時間(TR),觀察靜脈竇內高信號情況,若仍存在,則判斷為腦靜脈竇血栓;②T2WI 靜脈竇為低信號、靜脈竇壁顯示為高信號,則可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③多次進行多方位(矢狀面、冠狀面等)掃描顯示正常靜脈竇血液無流空信號,存在短T1 信號。根據(jù)上述信號情況,可以有效對正常靜脈竇、腦靜脈竇血栓進行區(qū)別,從而降低誤診率。本次研究受到研究時間影響,選取樣本有限,未對不同分期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深入探討,旨在為臨床提供更多的參考與借鑒。此外,作者認為,磁共振診斷雖然準確性高,但價格昂貴,對于家庭經濟困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掃描速度快、應用范圍廣泛,且價格低廉,在實際臨床中可以結合患者病情、家庭情況等,選擇最佳的診斷方法。
綜上所述,磁共振診斷用于腦靜脈竇血栓診斷中,準確率高,應用價值大,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