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伸 伍旭輝 肖杰正 肖炯哲 陳良龍
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多發病與常見病,多在全身負重的大關節上發病,而膝關節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易形成膝關節炎[1]。存在于骨膜與骨髓中的間充質干細胞在一定刺激因子的誘導下,可分化為肌肉、軟骨骨、肌腱等,有利于改善膝關節功能,但單純治療療效尚不理想。有臨床資料表明,將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于早期膝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收效較滿意,其有利于改善機體膝關節炎性癥狀,減輕疼痛感,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2]。在本次實驗中,選取86 例早期膝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對早期膝關節炎患者疼痛及膝關節液炎癥癥因子的改善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早期膝關節炎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參照隨機抽樣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觀察組中女17 例,男26 例;年齡39~63 歲,平均年齡(52.49±5.24)歲。對照組女16 例,男27 例;年齡40~64 歲,平均年齡(52.57±5.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項目均在倫理委員會監督下進行,所有患者了解治療方案后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經X 線片診斷提示存在膝關節退行性變[3];②原發性膝關節炎患者;③Kellgren-Lawrence 分級1~3 級;④年齡3~65 歲。排除標準:①中途自行退出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③精神能力、理解能力障礙患者;④骨質疏松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單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于髂后上棘骨穿后取60 ml 骨髓血,將其保存于含有肝素抗凝劑的玻璃瓶中,過濾后使用血細胞分離器進行離心處理,棄去有核紅細胞、多核細胞和上清液,獲得約5ml 濃縮的間充質干細胞。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將膝蓋彎曲至合適位置,使膝關節充分暴露。使用注射器吸出關節腔內積液,注射5 ml 濃縮間充質干細胞,細胞數量為5×106個細胞,間隔2 周注射1 次,共注射2 次。觀察組實施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間充質干細胞提取方式與對照組保持一致;另取肘靜脈血50 ml,加5 ml 枸橡酸鈉抗凝處理,經2 次離心后得到富血小板血漿,加入0.2 ml 氯化鈣制成注射液。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將膝蓋彎曲至合適位置,使膝關節充分暴露。使用注射器吸出關節腔內積液,注射5 ml 富血小板血漿注射液,注射完畢后用敷料包扎傷口,屈伸膝關節,使注射液均勻分布于關節面。每周注射1 次,連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Lequesne 評分,治療前及治療1、3 個月采用Lequesne 評分評定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及疼痛等癥狀、體征,總分32 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障礙越嚴重。②VAS 評分,使用VAS 評估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3 個月的疼痛情況,總分10 分,其中無痛0 分,輕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7 分,重度疼痛8~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膝關節液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驗IL-1β、MMP13 和TNF-α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Lequesne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Lequesne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 個月,觀察組Lequesne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equesne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Lequesne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 個月,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膝關節液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TNF-α、IL-1β 與MMP-13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1β 與MMP-13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液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液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g/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膝關節炎作為近年來較為高發的關節軟骨疾病,該疾病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滑膜關節及關節周圍骨質增生,膝關節炎的病因主要包括遺傳、下肢力線的改變、肥胖、膝關節手術、膝關節外傷、重體力勞動、超負荷運動或極限運動、肌力減弱造成磨損加劇等[4]。患病早期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酸脹與活動受限等[5]。
隨著近年來生物治療方式在膝關節炎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局部注射間充質干細胞應用最為廣泛[6,7]。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與自我更新的潛能。進入膝關節腔局部后,在一定的刺激因子的誘導下可分化為肌肉、軟骨骨、肌腱等,并通過成骨細胞的生物活性促進骨形成,有利于改善膝關節功能,但單純治療療效尚不理想[8,9]。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0],富血小板血漿是指從全血中分離制備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液,其含有大量的生長因子,如腫瘤轉化因子B、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在軟骨修復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促進關節軟骨中氨基葡萄糖與Ⅱ型膠原生成,改善關節軟骨退變。同時還能夠誘導充質干細胞向軟骨細胞轉化,促進軟骨細胞的增生、粘附與分化,有利于膝骨關節內環境的恢復、穩定與重建[11-13]。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3 個月,觀察組Lequesne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 個月,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1β 與MMP-13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機體膝關節炎性癥狀,減輕疼痛感,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
綜上所述,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早期膝關節炎,對于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等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