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琰
目前,急救中心的常見急癥為創傷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其屬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短時間內機體因大量失血導致急性循環功能發生障礙,是早期嚴重創傷患者造成死亡的重要誘因,分析致病因素復雜,可能與車禍、爆炸傷害及高空墜落等誘因有關,患病后呈面色蒼白、頭暈及血壓下降等癥狀表現,具致命性強、病死率高等特點,若未及時救治則危及生命,故需及時止血、積極補充血容量[1,2]。給予HTS 患者液體復蘇是救治疾病的關鍵,促進機體循環血容量盡早恢復、改善組織器官血流灌注,但積極液體復蘇易誘導機體發生組織水腫、對細胞代謝及免疫功能帶來不利影響,救治效果欠佳、臨床應用受限,為此,國內諸多醫療機構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3-5]。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本中心救治的66 例HTS 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限制性液體復蘇在HTS 救治中的臨床效果?,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期間本中心救治的66 例HTS 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33 例。B 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7∶16;年齡20~84 歲,平均年齡(51.23±10.98)歲;受傷至搶救時間41~82 min,平均受傷至搶救時間(62.41±17.85)min。A 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8∶15;年齡21~85 歲,平均年齡(51.39±11.22)歲;受傷至搶救時間42~84 min,平均受傷至搶救時間(62.59±17.94)min。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覍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與“創傷失血性休克診治中國急診專家共識”相符;②搶救后生存時間>1 d;③既往失血性休克的出血史;④呈意識異常、昏迷等臨床表現;⑤年齡20~85 歲;⑥收縮壓<80 mm Hg(1 mm Hg=0.133 kPa);⑦有完整資料。
1.2.2 排除標準 ①伴高血壓等基礎疾病;②既往心臟病史、重大手術史;③損傷嚴重度評分(ISS)<16 分;④正處懷孕或哺乳期;⑤嚴重顱腦外傷;⑥難逆轉休克癥狀;⑦伴重要臟器病癥;⑧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1.3.1 A 組 采用積極液體復蘇:入院后快速評估患者病情、搭建靜脈通道,以“快速、足量及早期補液”為原則快速提供液體復蘇,根據失血量2 倍控制補液量,保證收縮壓維持于>90 mm Hg,開展救治<1 h內根據收縮壓調整補液量,若患者收縮壓<90 mm Hg,則控制補液量500 ml;若收縮壓<80 mm Hg,則控制補液量1000 ml;若收縮壓<60 mm Hg,則控制補液量1500 ml,救治疾病期間,注意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心率、脈搏及呼吸頻率等,結合實際提供吸氧、氣管插管,積極配合急救措施,如胸腔壁式引流、心肺復蘇及包扎止血等。
1.3.2 B 組 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若患者收縮壓>70 mm Hg,減緩輸液速度、確保血壓逐漸恢復正常,結合實際,給予單次、快速靜脈輸入7.5%高滲氯化鈉100 ml,<15 min 內可重復輸注,但需控制總輸液量<400 ml,完成后給予輸入血漿,期間若患者收縮壓為70 mm Hg,減慢輸注速度,控制收縮壓為70~80 mm Hg較合理,保證尿量>30 ml/h。
1.4 觀察指標
1.4.1 凝血功能 采集兩組患者的血液標本,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PT、APTT、TT,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操作。
1.4.2 并發癥 記錄兩組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復蘇前,兩組患者的PT、APTT、T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復蘇后,兩組患者的PT、APTT、TT 均長于本組復蘇前,但B 組患者的PT、APTT、TT 均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復蘇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復蘇前比較,aP<0.05;與A 組復蘇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B 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HTS 屬于臨床較常見的危急重癥,既往研究表明,給予HTS 患者液體復蘇治療可提高救治效果,快速恢復機體間質、細胞與血液內液體容積,有效改善組織及器官毛細血管灌注,維持機體正常氧運輸能力,預防激活炎性介質,因此臨床救治此病時需快速提供大量液體,將血壓維持穩定、有效控制病情[6,7]。
部分學者[8-10]認為,目前臨床大部分HTS 群體屬于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完成液體輸注的同時并未對機體出血情況進行有效控制,若未有效控制出血前早期提供充足補液、快速補液等治療措施,未能提高臨床治愈率,還可能加重病情,使機體出血量增加、相應的病死率也增加。分析原因發現:給予患者積極液體復蘇時極易對血液過度稀釋,減退機體凝血功能、減弱血管收縮,機體發生血栓脫落情況、增加出血量,且快速輸入大量液體于機體內易增加肺水腫發生風險、阻礙形成氧彌散,導致患者呈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且向機體內大量輸入液體易對血液過度稀釋,使得血色素下降、阻礙氧運送及攜帶,也影響組織與器官的血供,對機體內環境穩定狀態造成直接破壞,影響救治效果,因此切實提供對癥液體復蘇很重要。
相關臨床醫學文獻[11-13]報道,限制性液體復蘇用于HTS 救治中具有可行性,分析發現,其能有效彌補傳統積極液體復蘇的不足,屬新型的復蘇模式,是指有效控制出血前向機體內僅輸入適量液體,充分利用小容積液體維持血壓水平,該復蘇方式可將微循環灌注、有效循環灌注適當恢復,適當滿足相關組織器官供氧所需,避免直接影響機體內環境,且限制性液體復蘇可在單位時間內逐漸恢復流入組織器官的血液量,確保機體呈壓力較小的環境,促進患者身體逐漸恢復。
本研究顯示:①復蘇后,兩組患者的PT、APTT、TT 均長于本組復蘇前,但B 組患者的PT(10.48±1.48)s、APTT(32.73±2.45)s、TT(13.92±1.54)s 均短于A 組的(11.76±1.53)、(36.59±2.58)、(16.28±1.75)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PT 對機體外源性凝血系統可直觀反映,APTT 對機體內源性凝血系統可直觀反映,判定休克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時通過凝血功能可直觀反映,因此限制性液體復蘇可減輕對凝血因子的影響,穩定病情,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②B 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6%低于A 組的24.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ARDS、DIC、MODS 均屬此病患者較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誘因,積極液體復蘇方式易過度稀釋血液,使機體凝血功能、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引起組織器官缺氧缺血,增加并發癥風險,切實提供限制性液體復蘇利于彌補上述不足,減少并發癥、保證恢復進展順利,可達到預期救治效果,具有實踐價值[14,15]。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體復蘇用于救治HTS 患者可穩定病情、促進凝血功能恢復,對減少并發癥有積極作用,效果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