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彭君強 劉春宏
燒傷是由熱力、化學物質、電流等引起組織損傷,具有較高致殘率與致死率,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影響[1]。針對燒傷創面較為理想的藥物需具備減少滲出、保護創面、便于引流、加快肉芽組織生長以及抗菌等效果,加上人們對于美的追求逐漸深入,已不能滿足僅治愈創面,對于創面治療瘢痕大小以及顏色等要求逐漸升高,因此為臨床用藥選擇提出新難題[2,3]。磺胺嘧啶銀乳膏屬于臨床常見藥物,可起到加快創面愈合以及抑菌效果,但單一應用無法滿足臨床需求[4],因此需尋找更為安全有效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本院100 例重度燒傷患者,旨在評價外敷納米銀敷料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重度燒傷患者100 例,參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 例。研究組男23 例,女27 例;年齡35~49 歲,平均年齡(42.25±3.23)歲;就診時間2~8 h,平均就診時間(5.34±1.27)h。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34~52 歲,平均年齡(43.15±4.40)歲;就診時間2~10 h,平均就診時間(5.68±1.84)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達到重度燒傷標準者,即燒傷面積31%~50%或者Ⅲ度燒傷面積10%~20%,或燒傷表面<31%但伴有全身狀況嚴重或休克、復合傷、中重度吸入性損傷中任意1 項;臨床資料完整者;生命體征平穩者;知情、簽署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伴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選用藥物過敏者;伴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伴有免疫系統異常者;惡性腫瘤者;伴有嚴重認知障礙或者精神障礙而無法配合者;無法準確描述主訴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取10%碘伏溶液對創面進行清潔;引流水皰,應用1∶2000 洗必泰溶液反復沖洗創面,并予以抗破傷風、抗休克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
1.3.1 對照組 接受磺胺嘧啶銀乳膏(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614)治療,取適量乳膏均勻涂抹在患處,厚度約為2 mm,1 次/d,下次換藥前需將上次藥物刮除,結合創面深度、部位予以暴露或半暴露包扎。持續治療1 個月。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外敷納米銀敷料(深圳市愛杰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640190)治療,經多層無菌紗布予以包扎治療,換藥1 次/d。持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創面完全愈合為治愈;創面愈合面積>1/3 為有效;創面無變化或者創面愈合面積≤1/3 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毒副作用發生率,包括CEA 異常、AFP 異常、腎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③預后指標,包括創面愈合時間、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④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即IL-1β、TNF-α,取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1β、TNF-α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預后指標對比 研究組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指標對比[n(%),]

表2 兩組預后指標對比[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對比 治療前,兩組IL-1β、TNF-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對比(,pg/ml)

表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對比(,pg/m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毒副作用發生率對比 兩組CEA、AFP、腎功能、肝功能異常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毒副作用發生率對比[n(%)]
燒傷屬于臨床一類常見外傷性疾病,針對重癥燒傷患者若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可引起多個臟器功能衰竭、休克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據悉,創面感染是引起燒傷患者病死主要原因之一,故燒傷患者治療應以抗感染和加快創面愈合等方面入手[6]。磺胺嘧啶銀乳膏為治療燒傷的常見藥物,其由銀離子和磺胺嘧啶構成,其中銀離子可破壞細菌DNA,而磺胺嘧啶有抗菌作用,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研究顯示[7],其會加深創面,引起出血和疼痛等不良反應,在臨床中具一定局限性。
銀離子產品具有悠久抗菌、殺菌史,而納米級銀離子在臨床中也有十幾年應用史,但其屬于重金屬,存在金屬毒性,而目前納米銀離子在臨床中安全性鮮有報道[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納米銀敷料是將納米銀附在醫用脫脂紗布,接觸傷口后可持續釋放納米銀離子,滅亡侵入細菌,控制真菌、其他病原體,降低感染幾率,充分發揮止痛、消炎效果,進而加快傷口愈合,且治療期間納米銀敷料經棉纖維上種植25 nm銀顆粒,等銀離子釋放后能結合帶負電菌體蛋白,使其變性沉淀,與此同時還結合酶硫基產生穩定硫酸鹽,阻滯硫基酶活性,加強殺菌、抑菌功能,還能減少重金屬的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達到提高臨床療效同時保障安全性目的[9]。由此可知,外敷納米銀敷料輔助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創面愈合,并減少毒副作用,保障安全性。此外,由于外敷納米銀敷料中富含銀離子,其屬于重金屬,與人體接觸可毒副作用。鑒于此,本研究統計毒副作用,結果顯示,研究組CEA 異常率、AFP 異常率、腎功能異常率、肝功能異常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外敷納米銀敷料輔助治療未產生明顯毒副作用,安全性有保障。
燒傷屬于嚴重創傷,可引起嚴重應激反應與全身炎性反應,若不及時控制炎性因子高表達狀態,可進一步加劇炎性反應度,加重機體組織與器官損傷度,從而影響康復進程,而IL-1β、TNF-α 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炎性因子指標,其水平變化與創面愈合具有緊密聯系,是評估組織愈合與預后客觀性指標[10-12]。基于此,本研究對血清炎性因子予以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IL-1β、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外敷納米銀敷料輔助治療可抑制炎性因子,促進病情轉歸。其原因為銀離子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可殺死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和敷料載體相結合后貼敷在創面之后可持續性釋放銀離子,起抗菌效果[8],從而達到抑制炎性反應目的。
綜上所述,重度燒傷患者采用外敷納米銀敷料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創面愈合,無顯著毒副作用發生,安全性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