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琳
腦梗死是指腦局部供血障礙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壞死、軟化,從而產生相應腦功能缺損癥狀的綜合征,主要與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等因素存在較大關聯,可導致患者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臨床癥狀,影響患者生命健康,若不及時治療,還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腦水腫、腦疝等并發(fā)癥發(fā)病風險,需引起重視,及時入院接受治療[1,2]。現階段,臨床多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治療患者急性腦梗死狀況,但部分患者接受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治療,整體療效仍不能令臨床滿意[3,4]。對此,本院改進治療方案,以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治療作對比,采用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期間在本院診療的13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35 例;年齡51~73 歲,平均年齡(62.18±4.15)歲。觀察組男28 例,女37 例;年齡50~74 歲,平均年齡(62.35±4.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均確診急性腦梗死,符合診斷標準;接受頭顱CT、核磁共振、磁共振血管成像、計算機成像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且資料完整;伴隨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癥狀;納入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納入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并發(fā)其他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難治性急性腦梗死患者;對本次研究應用藥物過敏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治療,具體如下:藥物為注射用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492),取本品100 U 加入到0.9%的氯化鈉溶液100 ml 中混勻,靜脈滴注治療,于半個小時內滴注完畢,1 次/d,連續(xù)治療10 d。觀察組采用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治療,即給予本組患者對照組相同用法用量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同時給予本組患者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2)靜脈滴注,取本品30 mg 加入到0.9%的氯化鈉溶液100 ml 中混勻,于半個小時內滴注完畢,1 次/d,連續(xù)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包括基本痊愈[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91%~100%]、顯著(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 評分降低46%~90%)、有效(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 評分降低18%~45%))、一般(偏癱、構音障礙、感覺異常、共濟失調、頭痛等臨床癥狀未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 評分降低≤17%),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悸、疲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92%高于對照組的84.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悸、疲倦發(fā)生率分別為3.08%、1.54%、1.54%、4.62%,與對照組的1.54%、3.08%、3.08%、1.54%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急性腦梗死是內科常見急癥之一。近年來,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發(fā)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目前認為,急性腦梗死的原因是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缺氧所導致局部的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患者可有典型的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偏盲表現,需引起重視,給予患者有效的救治工作,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并大幅度改善預后[5]。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上對急性腦梗死重視程度的提升,已經明確能夠導致患者急性腦梗死的病因較多,主要有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腦分水嶺梗死等,最終影響患者腦功能缺損,而引發(fā)急性腦梗死。故此,改善腦循環(huán),防止血栓進展,挽救缺血半暗帶,減少梗死范圍,減少腦水腫,防止并發(fā)癥,是最為有效的途徑[6]。
現階段,臨床多采用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尿激酶是屬于一種酶蛋白藥物,能夠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使血栓內部的纖維蛋白出現裂解的現象,發(fā)揮溶栓作用,而且,提高血管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抑制ADP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急性期給予依達拉奉,能夠對腦梗死局部的血流減少癥狀進行抑制,進一步阻止腦水腫及腦梗死的進展,并緩解偏側肢體癱瘓,言語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相關癥狀,還可以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抑制腦細胞氧化損傷[7,8]。
本研究結果揭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92%高于對照組的84.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單用尿激酶靜脈溶栓療法僅能發(fā)揮溶栓作用,對腦細胞不能發(fā)揮保護作用,阻止腦水腫及腦梗死的進展效果有限,神經功能出現一定的缺損。而急性期聯合給予依達拉奉,不僅能夠發(fā)揮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且依達拉奉是一種自由基清除劑,對腦細胞有保護作用,能夠進一步避免神經損傷,提高治療效果。所以,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9,10]。觀察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悸、疲倦發(fā)生率分別為3.08%、1.54%、1.54%、4.62%,與對照組的1.54%、3.08%、3.08%、1.54%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尿激酶毒性很低,亦無明顯抗原性、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變性,靜脈給予后經肝臟快速清除,血漿半衰期≤20 min。少量藥物經膽汁和尿液排出。所以臨床用藥安全性較高。依達拉奉毒性很低,亦無明顯抗原性、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變性,二者聯用,用藥安全性較高,不會增加不良反應[11,12]。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應用依達拉奉與尿激酶聯用方案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卻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