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薇
癲癇是一種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反復癇性發作為主要表征,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據相關臨床資料統計[1,2],癲癇發病率僅次于腦卒中,且此病癥的發生多與年齡有關,一般1 歲之內發病率最高,出現癲癇后,患兒會出現口吐白沫、肌肉強直性收縮、意識喪失等臨床表現,對患兒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在癲癇治療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以此來控制病情,但多數抗癲癇藥物具有一定的耐藥性,故尋找合理的藥物治療,已成為臨床治療癲癇的主要方法之一[3]。本次研究對癲癇患兒采用不同抗癲癇藥物的治療效果及對患兒認知功能所產生的影響展開探討,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80 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7~13 歲,平均年齡(10.33±2.64)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9±1.69)年。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13歲,平均年齡(10.51±2.60)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47±1.70)年。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患兒均符合癲癇診斷標準,且癲癇發作次數均>4 次/月,藥物治療及其血藥濃度均處于有效范圍內;家屬已簽署同意書;排除免疫性疾病、腦血管及器質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卡馬西平(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638)治療,初始劑量10~20 mg/(kg·d),每周增加5~10 mg/kg,直到增加到20~30 mg/kg。連續治療6 個月。
1.2.2 實驗組 采用左乙拉西坦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78)治療,初始劑量10~20 mg/(kg·d),每周增加5~10 mg/kg,直至增加至20~40 mg/kg。連續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癲癇發作頻率、認知功能評分、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認知功能采用韋氏智力量表進行評價,即對語言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越好[4]。免疫功能指標包括IgA、IgM、IgG,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并施行10 min 離心(3000 r/min)操作,隨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gA、IgM、IgG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癲癇發作頻率、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實驗組癲癇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語言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癲癇發作頻率、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表1 兩組癲癇發作頻率、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實驗組IgA、IgM、IgG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發生頭暈1 例、嗜睡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對照組發生頭暈2 例、嗜睡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1,P>0.05)。
癲癇多因未知疾病或是己知疾病引發的疾病,且多數患兒腦神經元出現高度的同步化,且臨床以短暫性神經系統功能失常且反復發作為主要表現,故癲癇是一種常見的腦功能性障礙疾病,臨床研究發現,此病癥的發生與患兒體內出現多種耐藥基因蛋白、多種耐藥相關蛋白過度表達有一定的關系[5,6]。故需要臨床通過積極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將藥物從腦細胞內進入到腦細胞外,有效改善腦內的血藥濃度,增加耐藥性,從而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臨床統計,目前在癲癇治療中,約33%的患兒經癲癇藥物治療后會出現用藥不當或是依從性差等情況,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同時,如癲癇發作控制不及時,患兒中樞神經元還會出現功能性紊亂,增加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治療效果與患兒情緒,降低注意力,最終影響患兒的生長與學習。特別是對于6~12 歲的癲癇患兒來講,因身體正處于學習、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此時,如積極給予合理的治療,有效減輕患兒腦損傷,對提高其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7,8]。
目前,癲癇臨床采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但不同藥物所產生的藥物作用不同,且抗癲癇機制不同,且對不同的患兒效果不同。如左乙拉西坦,因其機制不同,故在治療中與傳統藥物作用具有一定的差異,可通過腦內突觸囊泡與蛋白SC2A 結合,從而發揮作用。相關臨床研究[9,10]表明,左乙拉西坦與SC2A 親和力較強,可以抑制癇性放電,從而發揮治療效果;此外,SC2A 還能抑制海馬腦片區內的椎體神經元,從而激活鈣通道,增加中樞抑制作用。卡馬西平于精神性疾病中有普遍應用,其較好的藥物膜穩定性可促使神經細胞膜中鈣與鈉離子通透性有效降低,并使細胞興奮性得以減輕,從而使不應期有所延長;此外,還可對γ-氨基丁酸(GABA)突觸傳遞功能予以有效增進,對突觸部位強直強化作用進行高效抑制,以發揮阻斷病灶異常放電的功效;且還能抑制丘腦前腹核內的電活動。但卡馬西平口服后吸收較為緩慢,生物利用度在58%~86%,蛋白結合較高,在抗癲癇治療中由于自身誘導代謝出現一定的差異,起效時間較長,口服后需要經8~72 h 才能緩解三叉神經痛,且在口服400 mg、4~5 h 后才能達到血藥濃度達峰值,但因患兒個體差異較多,達到穩態的血藥濃度需要40 h,故實現穩態血藥濃度時,因經過較長時間,藥效可能會下降;同時,卡馬西平用藥后會誘發自身代謝,長期服用,自身誘導代謝需要12~17 h,故此藥物在治療上只針對部分類型的癲癇有效。經臨床實踐[11]表明,左乙拉西坦治療效果優于卡馬西平,特別是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認知功能,減少癲癇發作次數。有研究[12]發現,癲癇者因腦功能異常,會導致免疫功能出現紊亂,同時,癲癇的發生也與自身免疫功能異常有關。因此,應用左乙拉西坦治療后,可有效改善患兒免疫功能,控制病情的進展。
綜上所述,癲癇采用左乙拉西坦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卡馬西平,且左乙拉西坦對改善患兒認知功能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