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池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消化系統病癥,導致患者發病的因素眾多,患者的發病主要表現為存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癥反應或者萎縮性病變。發病之后存在胃隱痛、上腹部不適、食欲減退和反酸等多種不良癥狀,患者會存在飽脹感和噯氣[1]。中醫將這種病癥歸結在“胃痞”、“胃痛”等范疇之內,可根據患者的各個癥狀表現進行辨證的施治。中醫認為如果這種病癥沒有得到及時可靠的治療,就會使其發展成為胃癌,進而會威脅到患者的整體生命安全。臨床研究表明[2,3],中藥半夏瀉心湯可以實現對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項癥狀,促進病情的康復。為進一步證實該藥物對慢性胃炎的治療作用,本文特進行此次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7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6 例)與觀察組(41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6~65 歲,平均年齡(42.82±13.0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2.38±1.03)d。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8~68 歲,平均年齡(43.12±12.6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2.61±1.0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資料均滿足《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患者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診斷均被確診為慢性胃炎,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治療蜱螨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②具有胃鏡診斷依據;③存在胃脘疼痛、上腹飽脹感、納差等表現;④不具備明顯的發病誘因;⑤存在慢性胃炎并反復發作;⑥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具有較高的配合度和依從性。
1.2.2 排除標準 ①嚴重的胃癌患者、其他嚴重的消化系統病癥;②其他系統嚴重病變;③心臟、肝臟、腎臟等多器官器質性病變;④精神類病癥,溝通與交流障礙者;⑤孕期、哺乳期的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西醫治療,為患者用藥法莫替丁[安斯泰來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3631]+奧美拉唑(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30093)+阿莫西林[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964]。法莫替丁0.3 g/次,1 次/d;阿莫西林0.5 g/次,3 次/d;奧美拉唑20 mg/次,2 次/d,均口服用藥。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予以中藥半夏瀉心湯治療,該藥主要方劑為:半夏15 g,蒲公英18 g,大青葉32 g,妊娠10 g,三七9 g,炙甘草6 g,黃芩12 g,干姜3 片(約9 g),大棗4 枚(約12 g),黃連3 g。若合并脾虛者,去甘草,加黃芪5 g;胃陰虛者,加山藥12 g;氣滯者,加柴胡8 g,木香5 g。藥物中加入1500 ml 水,文火煎2~3 min,轉武火煎45 min,取汁200~3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溫服。
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2 周為1 個療程,療程后依據恢復狀況決定是否進行下個療程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 個等級,①痊愈:療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炎癥全部消失;②顯效:療程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炎癥病變范圍縮小>70%;③有效:療程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經胃鏡檢查顯示炎癥范圍縮小50%~70%;④無效:療程后,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胃鏡檢查顯示炎癥范圍縮小<50%,甚至有擴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消化系統病癥,慢性胃炎在表現上主要分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兩個種類[4-6]。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發病主要病機是:“氣機失調、脾胃失和、痞塞不同”[7-9]。西醫認為導致患者出現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酸分泌過多,所以在治療中西醫堅持以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抑制胃酸為主要治療手段[10]。但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時間較長,所以很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
本文主要研究半夏瀉心湯治對慢性胃炎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半夏瀉心湯這種藥物最早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中記載該藥物主要應用在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上腹飽脹、腸鳴、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的患者群體中。中藥湯劑方中主要包括:半夏、蒲公英、三七、黃芩、黃連、炙甘草、大棗、干姜和人參等相關的藥材。方中半夏可以有效的消痞散結、燥濕化痰;蒲公英能夠利尿利膽,止瀉;大青葉可以消腫止痛、宣肺祛痰;人參在方中可以對機體進行調和;三七主要消腫止痛、止血散瘀;炙甘草可有效的益氣補血,還能調理陰陽;黃芩在方中可以解毒止血,并發揮清熱燥火之作用;干姜溫和散寒;黃連能夠燥熱清濕,有效的發揮溫脾養胃之功效,也可以在用藥中進行,消腫止痛,祛痰散寒[12]。諸藥合劑,可綜合性的促進人體內陰陽的調和,消除體內存在的邪毒之氣,促進機體的內氣平穩,發揮和胃之功效。而從現代藥理學角度而言,方中的黃連、黃芩等藥物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在用藥過程中可有效清除人體的幽門螺桿菌,對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顯著性促進胃黏膜的修復。
綜上所述,通過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可提升臨床治療的整體療效,且不會產生嚴重的用藥副反應,用藥價值性和安全性較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