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王 慶,陳世俊
(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海洋浮游生物學”是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海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海洋科學專業的重要學科基礎課。該課程著重講授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內外部形態特征、分類、生態和生理以及海洋浮游生物培養與野外調查的基本方法,并以此來研究各種海洋浮游生物在分類系統中的地位,掌握鑒別方法和步驟,從而探討他們的生物學和經濟意義等[1]。該課程理論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分類鑒定各種海洋浮游生物的能力,使他們了解海洋浮游生物系統演化、生態分布及其經濟意義等,為將來協調海洋水環境與海洋浮游生物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海洋浮游生物資源奠定理論基礎[1]。
海洋中各種浮游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種類鑒定是“海洋浮游生物學”課程的主要講授內容,也是其教學重點,然而由于海洋浮游生物門類繁多、形態結構抽象,導致該課程學習的知識點分散、內容枯燥乏味,較難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與主動性,從而不利于他們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專業能力的提升。BOPPPS教學法起源于加拿大,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起點、以學生的參與式學習為核心、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標[2],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堂教學范式。雨課堂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開發的一款教學互動學習工具[3]。筆者作為“海洋浮游生物學”課程授課的高校教師,嘗試借助“雨課堂+BOPPPS”教學模式對該課程的理論教學進行改革探索,以供一線的“海洋浮游生物學”教師作為教學的參考和依據。
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清華大學、教育部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新型智慧教學工具[3]。其利用Power Point和微信智能地聯接師生的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個環節都融合起來,讓學生開展靈活的課前預習、快捷的隨堂測驗,以創新的師生互動、完善的作業題型、適時的數據反饋,實施高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被高校教師稱贊的一款課堂教學利器。
BOPPPS教學模式起源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具有高實操性的課堂設計模式[2]。它基于建構主義和交際法,依據模塊化教學理念將教學環節分解為以下6個階段:導入(Bridge-in)、學習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在實施教學過程中,BOPPPS模式遵循“教學目標→教學行為→學習活動→教學評估→教學目標”的循環,同時注重教學目的的有效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旨在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課前,任課教師設計課前測試題或問卷,借助雨課堂將“試題”發送至學生手機,讓他們主動預習將要講授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點。基于“試題”結果反饋,了解學生對將要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知曉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點,以便使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更有針對性。
2.2.1 課程導入設計
導入階段的主要作用在于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依據學生在雨課堂上所反饋出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利用視頻資料、案例討論、創設情境、圖片展示等方式設計課程導入內容。例如,通過給學生觀看“藍藻:讓地球大氣層充滿氧氣的大功臣”的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藍藻的形態結構及其產生氧氣時所需的條件,從而引出本次授課的教學內容。
2.2.2 課程學習目標設計
學習目標統率所有學習及其相關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明確性、目的性。任課教師在了解學生特征后,使用雨課堂將“學習目標”發送至學生手機,內容包含講授章節的知識框架、重點難點等,從而使學生對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點有直觀的了解,以便更明確學習目標。比如:硅藻門介紹前,推送“硅藻泥會呼吸的墻”等視頻,讓學生了解硅藻對人類的價值。
2.2.3 課堂參與式學習設計
課堂參與式學習又稱課堂互動,其是“BOPPPS”教學模式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環節;雨課堂則可以給師生提供充分的互動機會。雨課堂授課時,任課教師可通過查閱學生在PPT課件上所標記的“不懂”內容,及時調整授課節奏以匹配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任課教師可開啟彈幕、投稿功能,隨堂推送選擇題、填空題、實例分析等題型進行實時測試,通過隨時獲取答案精確了解學生對所講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形成“教”與“學”的有機融合。此外,任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時表現劃分小組,每組盡量包含上中下游的學生,讓他們根據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小組討論或者展示,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2.2.4 課堂后測
課堂后測能夠真實地反應出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例如,綠藻門講解時,任課教師通過雨課堂現場推送測試題,①綠藻特有的生殖方式是:A營養生殖,B無性生殖,C有性生殖,D接合生殖;②綠藻門中唯一具有鞭毛并能運動的一目是:A絲藻目,B管藻目,C團藻目,D剛毛藻目。通過現場匯總學生每道題的答題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針對學生答題中易出錯的地方,發布課后思考題,進而鞏固課堂中所講解的內容。
2.2.5 課堂總結
課程總結是對本章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及轉化升華?!昂Q蟾∮紊飳W”的學習任務總結為“3座大山”,即形態結構、種類鑒定和生態學意義。每一種海洋浮游生物的學習都是圍繞他們的形態結構、種類鑒定和生態學意義回答研究的3個問題:我是長什么樣(形態結構)?我是誰(種類鑒定)?我有什么用途(生態學意義)?了解“海洋浮游生物學”課程的學習思路。課程總結時,任課教師根據“3座大山”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順口溜等形式歸納回顧課堂的主要內容,幫助他們鞏固加深對課堂知識內容的理解。
課后通過雨課堂發布課后作業,例如:談談自己家鄉水系的微囊藻利用或危害;農業生產中具有固氮作用的藍藻有哪些種類,使學生及時鞏固學習效果,并引導學生知識拓展,確定下節課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
為提高學生對項目的參與度,打破傳統的單一試卷考核方式,注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與過程性考核成績有機結合,進而強化知識的應用,并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雨課堂設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其包括教師評價、小組內互評、組間互評、自評,通過設置比例課程結束后便可統計成績。新總成績的評定方式:總成績=平時成績×20%+過程性考核成績20%+期末成績×60%。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通過使用 “雨課堂+BOPPPS”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師生互動性強、個性化程度高、學生參與廣泛的《海洋浮游生物學》教學體系,以實現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在該課程中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