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知法”“懂法”“依法維權”為核心內容的法治思維作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無論是對大學生個人的發展,還是對大學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都至關重要。文章以新時代法治思想為根本,立足于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時代課題,分析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的重、難、急,探討新時代“法治思想”的價值內涵,指出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路徑:基于公平、正義的法治素養培育,基于中國特色的法治素養培育,基于“生活教育”的法治素養培育。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素養;法治思想;法治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1;G6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6-0028-04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開啟了中國法治的新時代。以“知法”“懂法”“依法維權”為核心內容的法治思維作為大學生必備基本素養,無論是對于大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是對大學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都至關重要。本文主要以新時代法治思想為根本,立足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時代課題,對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路徑進行探討。
一、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的重、難、急
1.法治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所謂法治素養培育的重要性,指的是法治素養培育的分量之重,其重要性可以從時代發展、個人發展和教育的性質三個方面加以佐證。
(1)時代的發展。社會治理視域下的新時代法治思想,在為我國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更為廣闊空間的同時,也會進一步規范公民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法治行為,并由此引發對“知法、懂法、守法”這一公民法治素養培育的廣泛關注。隨著法治在公共領域作用發揮重要性的不斷彰顯,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本國法治體系的構建,同時對法治教育的關注度也逐步提高。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積極推動法治建設的同時,始終將與法律內容相關的普法教育納入其中并共同推進。十八大以后,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步伐的逐步加快,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非常重視,從“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一新時代法治教育總方針中不難看出,法治教育基礎性地位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彰顯,在不同層次的教育領域開展法治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教育課題之一。
(2)大學生個人發展的角度。從培育的角度來看,“德才兼備”是社會對人才需求內在聯系的兩個基點。我國科研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催生大學生知識技能培育的機遇。沒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大學生培養的根本價值就無從談起。同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法治社會,也需要有一大批理想信念堅定、專業技能出色、行為嚴以律己的合格人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法治情操的培育猶如兩翼——專業技能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以培育大學生的專業技能;法治素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總體思路而進行的法治思維培育,最終目標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專業技能為支撐、以遵紀守法為約束的價值體系。如果說豐富的專業技能是人才飛翔的基礎,那么嚴謹的法治素養則是助推從高校走出來的大學生飛得更高、行得更遠的根本所在。
(3)法治教育是教育的職責所在。在法治時代,隨著法律維護社會穩定、規范個人行為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培育有效約束個人行為而達到與社會生活相協調的法治素養也就顯得愈加迫切。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作為包含教導和學習因素在內的有教有學的行為或活動,其所具有的引導性價值,要求它必須運用有效手段培育受教主體——學生群體與法治社會相協調的法治素養。這種培育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不僅在于引導他們知曉法律條款是如何規定的,更在于培養他們遵守法律的自律性。只有當教育將法治演化的內在機制解讀透徹、理解詳盡,并用以指導大學生的具體實踐時,才能因此而獲得一種價值導向和定位,一種方向把持與指引。這就如登山,因所獲得的高遠視界而一覽眾山小;亦如觀海,因所獲得的邈遠境界,視野無極限。
2.法治素養培育之難
法治素養培育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日常性的困難,另一個是時代的挑戰。
(1)日常性困難。所謂日常性困難指的是就目前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法治教育而言,法治素養的培育存在著過于制度上的抽象化、具體過程中的實然化,而忽略了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需要達到的日常性、常態化的高度。從具體的實施效果來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作為高校履行“立德樹人”教育使命而積極推進的教育目標,在日?;顒又惺且砸庀?、心態、喜好、習慣等為主要形式而表現出來的,因而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教師能夠掌握的只是學生個體對具體法律條款的認知,但這種認知卻未必能內化成為學生內在的法律操守,并且有些表現出來的法律行為也未必就是學生法律動機的客觀呈現。因此,教師將專業技能培育上的直接、強化式的教育模式運用于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時,會因為教育模式的單一而收效甚微。
(2)時代的挑戰。對當代大學生群體而言,這個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法治社會構建逐步走向成熟的時代,也是個人的法治素養與時代相適應的時代。但是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方面,教師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仍然困難重重。這樣一來,“言說的困難”使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表現在研究課題上,往往局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僵化;而針對具體問題而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也往往容易過于實然、一味具然而在“就事論事”中失去方向感,因導向定位過低,糾結于實際操作的具體層面,失去對法理應然作用的追求和把握。筆者認為,如果僅局限于對目前高校或者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涉法行為的實然認識,缺乏對造成這些問題背后管理的失誤、學生自我修養的缺失等方面問題的深究,就會窄化和矮化法治素養的實質,無益于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健康發展。
3.現實需要之急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的案件偶有發生,無論是大學生自身的違法案件,還是他人針對大學生實施的諸如欺騙、傷害案件等,都反映出加強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已迫在眉睫。但是,一方面由于以往的一些教育方法與措施并沒有使大學生法治素養欠缺的問題獲得很好的解決,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國特色法治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沖突不可避免,也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使大學生陷入如何客觀地、理性地解讀“公平、公正”的困惑。正是出于對大學生法治素養教育問題之急的認識,學術界近年來從不同的側面加強了對法治素養培育素養的探討,以期從中尋找到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有效方法。筆者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認為將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置于時代的框架下,就不難發現,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不僅要考慮目的與目標,更要緊扣“時代”這個主題,并以新時代法治思想為遵循,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獲得有效的成果。
二、新時代“法治思想”的價值內涵
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我黨對構建當代中國法治思想體系的思路更為明晰,會上所正式確立的“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展戰略新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也深刻闡釋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的核心要義。新時代法治思想,作為我國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強大的思想武器,所蘊含著的思想理論、建設實踐、思維方法等是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出發,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逐漸凝練而成的當代中國法治思想的精華,其源頭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所確立的“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宗旨,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用新的觀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成功實踐,是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法治作為實現社會善治目標的方式,是與我國總體社會發展理念相符合、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新時代法治思想立足于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確立了新形勢下以法治國的頂層設計、戰略方向,為新時代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人民群眾社會主體地位的法律確認。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教師只有牢固樹立新時代法治思想,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和清醒頭腦,牢牢把握大學生法治素養培養的主導權,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主動支持國家法律體系建設,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三、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路徑
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是針對廣泛意義上的大學生群體,因此,所確定的內容應具有廣泛的意義,而不是局限于具體的法律條款內容?;诖?,筆者將從公平與正義、中國特色、生活教育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路徑進行探討。
1.基于公平、正義的法治素養培育
在人類浩瀚的思想寶庫中,有一個法則歷久彌新,始終散發著人性的光輝,猶如燈塔一樣引領著人類不斷從蒙昧走向文明,這個法則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梭倫最初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學說直至今天,法律已成為人類社會管理法則的共識,并成為維護社會文明的中流砥柱?!肮?、正義”作為法律法則的精華,維護著公民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并對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在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上存在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毫無疑問,作為一種普適性價值,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律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牢不可破的重要基石。法治制度發展到現在,翻檢一下世界各國的法律條款,都是社會管理的標準件,目標明確,規定清晰,不缺少內容和管理的約束,但為何有的西方國家的人民缺少幸福感,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律基本原則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在法治體系中,無論是法律條款、管理制度,還是刑事手段,歸納起來都是“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一些國家的管理經驗告訴我們,有社會就需要有管理,有人類就會有人權,而世上好的法治意識只有一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最基本的法則如若深入到每個大學生的意識當中,將有助于構建以人為本的充滿正義與關切的社會,社會管理的運行成本也會大大降低。由此可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律意識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具有全局性的奠基作用。
一些企業為什么會出現不公平,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平等”意識的失衡,在于部分人的“權威”,不愿受到法律的約束。教師對于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不能局限于讓大學生學會用法律條款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要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滲透到大學生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行為規范之中。要在大學生公共性社會空間,培育大學生洞察世事、明曉事理、學會并敢于向肆意踐踏法律尊嚴的行為說“不”,在構建“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中有擔當、有作為;要在大學生個體性自我空間,培養大學生自省、自我規范的法律意識。這樣的日積月累,能達到使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區域再大到一個社會知曉法律之道、人權之重的目的,進而使“公平、正義”的司法主旨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基于中國特色的法治素養培育
如果說人才培養的視角已經喚起人們對高校教育全方位的重視,那么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也以更為強勁的態式超越著以前的格局。
客觀地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教育,而每一個時代的特色,也是同時代大學生思想意識培育的根本所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唯一的正確選擇,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必由之路。構建什么樣的法律體系,是由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把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邏輯中,就應與中國國情密切聯系,突出中國特色,符合社會實際,使嚴謹的、規范的法律條款能夠有效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達到使大學生“知法、懂法,以法維權”的目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展開的一系列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不是一種“時髦”,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是走過場,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當然,這里面有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在法治建設的大格局中,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是繼續故步自封,還是迎接挑戰、開拓進取,不僅僅是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自身改革的問題,更關乎教育大業。因此,只有切實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才能響應社會的呼喚,順應現實的需要。
3.基于“生活教育”的法治素養培育
隨著人們對“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的提升,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生活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陀^來看,在單純以“高考”為中心的教育培訓體系中,一些學生淪為了“學蟲”,還有部分看似風光無限的“學霸”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社會常識。個別學校、少數家長在充當“考試尖子”引導者的同時,并沒有很好地培養起學生相應的風險意識,學生的成長過程更多的是面對“我要是考不好怎么辦”的擔心,卻很少進行“我會不會被欺騙或者被傷害”的質疑。在培育者看來,以學習為主業的學生,關注成績即可,至于來自社會上的風險“等他們長大了就自然會懂”。但恰恰是這種防范意識教育的缺失,給居心不良的“校園貸”“高薪兼職”等提供了可乘之機,使一些大學生陷入“高利貸”騙局而無法自拔,還未走上社會開啟自己的就業之路就已經成為負債累累的“負人”,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因此而成為灰色職業的犧牲品。當很多人對這些現象痛心疾首的時候,也是需要他們對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反思的時候。從目前披露出來的一些大學生涉及司法方面的問題來看,表面上是由大學生個人因素造成的,但由個人原因到深層問題,存在一個從原因到結果、又從結果到原因的辯證關系,這其中反映出一些人在教育取向上的偏差。所以,高校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要把“生活教育”作為對“物化教育”的糾偏,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眼光,把教育“參與現代之生活的權利”運用于改善和完善大學生的人格上來,進而實現一個起始于關心自己,進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培養完善的人”的教育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教師以及學生社團的共同努力、協調推進。高校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到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之中,通過專業授課、舉辦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法律條款的積極性;教師要發揮與學生密切聯系的優勢,了解和關心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學生社團要利用法律援助,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總之,高校應從關心大學生成長的角度,重視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這有助于大學生群體形成更合理、更公正、更理性和更文明的交往方式與生活方式。教師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過程中,要克服以往法治教育中空泛的理論說教,這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起崇高的法治信仰、堅定的法治信念、飽滿的法治信心、良好的法治風范,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參考文獻:
[1]曹前.梭倫最早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J].法學,1983(08).
[2]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楊忠明,何曾艷.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
[4]萬冠羽.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養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22).
[5]董禮芬.著力加強法治教育 提高大學生法治素養[J].黨建研究,2019(02).
[6]楊忠明,劉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7]余洪福.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素養教育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09).
作者簡介:段鈺蓉(1998-),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Law Competence in the New Era
Duan Yurong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with "knowing the law", "understanding the law" and "safeguarding rights according to law" as the core content is an essential bas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not only for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and based on the era topic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difficulty and urg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competence, discusses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ought" in the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e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competence in the new era: the cultivation of rule of law competence based on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ule of law competence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of law competence based on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aw competence; the thought of rule of law; law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