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釗 王箏
崴腳,醫學上稱為“踝關節扭傷”,在生活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對于平衡能力逐漸退化的老年人而言,崴腳更是常見,特別在冬季,天氣寒冷,四肢關節欠靈活,運動前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動作,關節肌肉僵硬,在運動時很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發生崴腳。
扭傷后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再次發生扭傷,多次如此反復,會引發骨關節炎,嚴重影響行走能力。臨床統計發現,接近20%的踝關節扭傷會發展成為慢性踝關節不穩,也就是“習慣性崴腳”;也有數據顯示,踝關節扭傷后,再次受傷的可能性比未曾受傷的踝關節可高出40%~70%。另外,扭傷后如果沒有充分康復,會形成錯誤的走路姿勢,影響其他關節的功能,增加跌倒風險。所以,正確處理以及預防性治療崴腳非常重要。
當我們腳踩在一個不平整的平面上或者跳起落地的瞬間,如果踝關節超出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或者周圍的肌肉沒有做出恰當的反應來穩定住踝關節,就會發生崴腳。除了老人,平時經常穿高跟鞋的人,其踝關節穩定性較差,也是崴腳的高危人群。
崴腳之所以叫“踝關節扭傷”,是因為該損傷主要以踝關節周圍軟組織被拉長或撕裂為特征。崴腳后最直觀的癥狀是“紅、腫、熱(局部皮膚溫度增高)、痛”,具體嚴重程度取決于損傷的嚴重程度。僅有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一般分為Ⅰ~Ⅲ級,另外還有骨折的情況。
Ⅰ級損傷 韌帶輕度拉傷,存在微觀撕裂,無關節不穩,可以下地負重行走,略有疼痛和腫脹。
Ⅱ級損傷 韌帶不完全撕裂,會有中度疼痛、腫脹、淤斑,關節存在不穩,踝關節活動受限,在負重行走時會有疼痛。
Ⅲ級損傷 韌帶完全撕裂,受傷時可能聽到“啪”的一聲,繼而出現嚴重的疼痛、腫脹、淤斑,關節嚴重不穩,踝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僵硬,不能負重行走,甚至會感覺足部發涼、麻木。
骨折 劇烈的腫脹疼痛,關節完全不能負重,出現關節畸形、反常活動甚至開放性骨折。
通常情況下,軟組織損傷容易愈合,且愈合后不遺留功能障礙,但是起到連接骨并且穩定踝關節作用的韌帶如果被嚴重拉傷,則會遺留一系列問題。
崴腳后如果出現很嚴重的癥狀,如Ⅲ級損傷、難以忍受的疼痛或骨折畸形等情況,應當立即停止活動,簡單固定后馬上就醫,由急診科醫師妥善處理。如果排除上述嚴重的情況,在崴腳后的急性期(受傷后1~3 天),就要采取下列方法來控制疼痛和腫脹,維持關節活動范圍。
注意休息 崴腳后患者要及時休息,將受傷的一側墊高,高度要高于心臟,促進消腫。日常活動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或避免受傷側負重。
間隔性冰敷 受傷后48小時內,每2~3小時冰敷1次,每次15~20分鐘。
加壓包扎 使用彈性繃帶沿踝關節進行“8”字纏繞,注意不要纏繞得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佩戴護具/支具 崴腳后患者可以佩戴護踝或夾板支具,這樣有助于保護關節韌帶及周圍軟組織,減輕疼痛,并可以促進損傷的愈合。在佩戴護具的情況下,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適應性下地行走。
藥物止痛 如果疼痛難以忍受,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服用止痛藥。
你能想到崴腳甚至會致命嗎?2018年的一則報道就曾讓大家唏噓不已:一名年輕姑娘崴傷腳后沒幾天,突然陷入昏迷,12天后就離開了人世。死因最終被確定為肺栓塞。
所謂肺栓塞,是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系統導致的一組疾病和臨床綜合征的總稱,包括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綜合征、羊水栓塞、空氣栓塞、腫瘤栓子栓塞等。新聞中的這位姑娘僅是腳崴傷,并沒有發現骨折,造成她死亡的,很可能是因為她崴腳后長時間沒有下地活動,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最后栓子隨血液循環卡在某處,就形成肺栓塞,誘發猝死。所以,我們也要提醒大家,對于崴腳、骨折等下肢受傷情況,即使行動困難,也要動動腳、勾勾腳尖,或讓家人幫忙按摩下肢,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
在過了急性期后,崴腳帶來的疼痛會逐漸減輕,但這并不代表關節功能可以重新保證活動的安全與穩定。一般來說,疼痛逐漸減輕就進入亞急性期,這時,開始進行功能鍛煉才是正確的康復方式。如果條件允許,康復鍛煉最好在醫院進行。因為醫院提供的康復方案一般是由專業的康復醫師制定的、具有針對性和適應個體化的詳細訓練方案,訓練過程中還會有康復治療師監督,并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隨時調整方案。
當然,也有一些患者因為想省錢或者圖方便,希望在家里自行進行鍛煉。那么,我們這里推薦幾種在崴腳后可以居家嘗試的康復鍛煉方式:
腳踝自主活動訓練 坐在床上,把腿伸直,移動腳踝完成整個范圍內的運動(上下,前后,繞環),整個過程中保證腿部不動,可以想象成在用腳踝寫字。
踝關節力量訓練 坐在床上,膝關節盡量伸直,盡可能把腳尖勾起,然后腳尖向下踩。如果做這個動作時沒有明顯疼痛,那么可以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面上,將腳跟慢慢抬離地面,腳尖踩在地面上,然后慢慢將腳跟放回地面;當力量逐漸增強后,就可以在站立時進行該動作。
側抬腿訓練 在床上側躺,身體與床面垂直,受傷側腿在上面,髖關節和膝關節伸直,將受傷一側腿垂直向上抬起,抬離下面的腿,同時避免大腿向前上方抬起。該動作可以鍛煉臀中肌,臀中肌是髖關節的主要穩定肌。
適當負重訓練 站立位,先將身體重心放在健側,在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將身體重心移向受傷側。
單腿站立訓練 能夠完成全負重站立后,可以嘗試單腿站立,這樣可以很好地練習本體感覺,提高平衡能力。訓練過程中最好在身旁放一把椅子,預防摔倒。
功能性活動訓練 走路是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的活動,所以在肢體功能有所恢復后,可先從慢走切入。走路時盡量雙腳對稱發力,以不引起踝關節明顯不適為度,逐漸提高步速及行走距離。之后可過渡到快走,同時也可以進行上下樓梯練習,上下樓梯時適當增加健側“懸空”時間,以達到鍛煉受傷側的目的。
積極情緒訓練 上述訓練主要是針對肢體功能的,但我們還要強調,保持樂觀的情緒也很重要。患者如果能保持樂觀,給予自己“扭傷能夠恢復”的積極心理暗示,那對于肢體功能訓練也能起到助力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患者在崴腳后的康復訓練中一定要做到“適度”——關注自身的疲勞感和肌肉的酸脹感,保證每天的活動量讓自己覺得“有點累,微微有些出汗”就可以了,沒必要鍛煉到“大汗淋漓”。同時,還應當在鍛煉前后監測血壓、血糖,避免空腹鍛煉。一旦鍛煉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的情況,應當立即停止鍛煉,及時就醫,排除危險因素,避免其他意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