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百年學術之變與發展

2022-01-18 02:10:36金耀基
書屋 2022年1期
關鍵詞:科學大學

金耀基

一、中國三千年思想之兩次巨變

中國的學術思想自春秋到漢朝武帝時代,景觀一變。從春秋到漢之初葉,是中國歷史上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獨立自高的學者,從孔子到淮南王(劉安)紛紛以著作濟世,出現了一個諸子爭鳴、百花齊放的“子學時代”。到了漢武帝,因用董仲舒之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兩千年來中國之思想雖不必統一于儒學,但卻再無足以與儒家分庭抗禮者,而儒家之學則取得了經學的地位。馮友蘭說:“董仲舒之主張行,而子學時代終;董仲舒之學說立,而經學時代始。”自漢武一直到清末,從董仲舒到康有為,凡兩千年,經學成為中國人的“思想的君主”(馮友蘭語),故這一段歷史,在中國學術思想上,被稱為“經學時代”是十分確切的。

中國的學術思想,到清末民初,景觀又一變。這一變,開啟了中國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此一變到底是什么?簡言之,從經學轉向科學是也,即經學自中國學術思想之王座退位,科學取經學之地位而代之,成為中國現代學術之顯學。兩千年之經學為傳統中國構建了一個具有儒家文化特質的農業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科學則使中國進入現代,使中國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開啟了中國科學文明之新紀元。我此文的重點,在敘述經學在什么情況下退出歷史舞臺,而科學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又有如何的發展。

二、兩千年的“制度化儒學”

漢武帝獨尊儒學,儒學是指在教授六藝的基礎上,由孔子等學者整理而成的六部典籍。漢代獨尊儒學之后,因《樂》已佚失,故《詩》《書》《禮》《易》《春秋》被尊稱為儒家“五經”。也因董仲舒之策,漢武帝于公元前124年創立太學,并設五經博士,“以養天下之士”。太學是中國帝國體系中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太學與經學于是結為一體。兩千年來,歷代有太學、國子學、國子監不同名稱,其實質為講授經學的教育機構。宋代,私人興學,書院之地位重要,經學權威由太學轉到書院。宋末年書院達三百到六百所,朱熹主持的白鹿洞書院,聲名最盛。而朱熹訂正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也成為儒家之經典。其地位且超過“六經”。錢穆說:“(朱熹)退‘六經于‘四書之后,必使學者先‘四書后‘六經,更為中國學術史上有旋乾轉坤之大力。”宋之后,“四書”與“五經”同為國家教育之核心,也成為隋代之后科舉取士的考試內容。自漢到清末,科舉制度與太學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合一,成為帝國體系的核心組成。這是中國的政、教(育)合一,我曾稱這種儒學(經學)為“制度化儒學”(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儒學與皇權綰結不可分割(“三綱”思想最體現“制度化儒家”之性格)。正因儒者為國家治理體系(文官制度)的中堅,故稱傳統中國為“儒者之國”(Confucian State)非不可也。

三、經學為傳統中國最重要的“知識資本”

經學(“四書五經”為核心)之內涵與教育之功能,在《大學》一書中所講的“八條目”,說得很清楚,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這是儒家的“內圣外王”之學,其終極愿景是《大學》開卷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企求在人間建立道德、倫理的文化秩序。此折射到政治上,便是儒家所推崇的“德治”。但我們必須指出,宋代“經學即理學”(顧炎武語),宋儒對于“內圣”之學講得淵淵入微,精深透剔,實有勝于先秦儒學之論述。但不論程、朱之“道問學”或陸、王之“尊德性”,對于“外王”之學(治國、平天下)的闡述實無多所措心。唯千百年來,儒生通過科舉入仕,便自然而然走上“通經致用”之路,以所得之于經學者,用之于“治國、平天下”了。康熙論“四書”說“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并于1678年設“博學鴻詞科”,“廣攬天下學子”。宋趙普為相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語,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通經”或真可“致用”。故經學在傳統中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被讀書人看作是安身立命、修己立業的最大資源。古諺“遺子一經,勝過黃金一籝”,的確,兩千年來,經學的“神圣性”與“實用性”是很少受到懷疑的。儒家經學所建構的“經學文明”長期以來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它是一自足的政、教(育)合一的帝國體系。

四、科舉制度,經學脫魅

中國的政、教(育)合一的帝國體系是被英國帝國主義發動的鴉片戰爭(1840—1842)打破的。之后,有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及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清朝不但榮光盡失,且瀕于亡國的邊緣。當時,朝野唯一像樣的回應是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自強運動,唯洋務自強運動的作為也只限于“開鐵礦、制船炮”的初級的軍事現代化。不錯,在自強運動中,設立“同文館”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同文館”除講授外文外,亦設立有西學、西藝的課程,但根本上還未觸及制度、學術文化層面的革新。及至甲午戰爭,清廷敗于鄰邦日本,朝野震動,乃有康(有為)、梁(啟超)之維新變法(最重要的是君主立憲)及之后的“晚清新政”。維新的立憲變法雖失敗,但對學術思想、教育制度等改革,并沒有停止。

在這里,我要指出,作為中國的“思想之君主”的經學,在鴉片戰爭后已日漸暴露不足以應付“秦漢以來未有之世變”或“三千年未見之大變局”(李鴻章、嚴復語),經學所培育的人才已無法適應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紛至沓來的問題與局面。簡言之,“通經”已未必能“致用”了。經學的“神圣性”已隨世局之變而一層層剝落了。應該一提的是,經學在清中葉時已受到學者的質疑與批判。戴震指宋之“經學”(即理學)講“去人欲,存天理”是“以理殺人”實是對經學的批判。而章學誠更提出了“六經皆史”之說,實在是對“經”即是“道”(近乎今日所謂之真理)的思想的一大挑戰。他一方面破除“道在六經”(韓愈語)的說法,一方面更主張三代以下之道必在于史中求之。余英時認為“六經皆史”這個命題實帶有尊史抑經的意味。“六經皆史”之說對經學之“神圣性”是有脫魅作用的,但經學之地位直至清末仍未真正動搖(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章學誠之說曰:“視凡古書悉為史材則通,謂六經皆史則非”)。真正使經學失去神圣光環的是清末的世局。事實上,經學地位之下降幾乎與西學(主要是科學)之日漸受到重視是同時發生的。康、梁百日維新失敗后,影響不減,“晚清新政”是接著百日維新展開的,晚清新政中最主要的是教育的改革,改革的口號是“遠法三代,近取泰西”,但實際上只能“近取泰西”。1898年,清政府設立了“京師大學堂”等數所大學(在此順便一提,日本明治維新在1886年建立了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九所西式大學),京師大學堂引進了科學的課目,但經學仍有突出的地位。寫到這里,我特別要說一說戊戌維新之前之后,一代儒臣張之洞因世變而生思想之變。張之洞一生以“通經為世用,明道守儒珍”為行事指南,他以“三綱五常”為儒學的核心價值。但甲午戰爭后,他已覺得“外洋之強在于學”,“立國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學”,更深感不仿西法,已難圖全。戊戌維新前夕,張之洞著《勸學篇》,指出科舉選士“無能為國家扶危御侮者”。此時他對中西學術有“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想法,此即日后百口傳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他此時更有“變法必自變科舉始”之念。1905年,張之洞與袁世凱、趙爾巽等聯名上書請廢科舉,清廷接納所奏,下詔:

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行用一千四百年的科舉制從此走進歷史,而新式學堂由此變為養士取才的渠道。1905年清廷頒布的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之詔令中說:“總之學堂本古學校之制,其獎勵出身亦與科舉無異”,在新式學堂中,大量引進以科學為主的西學西藝,唯如前所述,經學仍保有一席地位。但對學堂的教育,章太炎曾有嚴厲批評。唐文權、羅福惠合著《章太炎思想研究》中指出,章太炎認為“官辦新式學堂雖然也能給學生傳播近代科學知識,但在政治上無疑是想造就維護封建王朝的奴才,向學生灌輸忠君敬長、追名逐利等陳腐觀念”。

五、“經學時代”結束,科學成為大學的知識核心

科舉之廢止,即宣示經學再非儒生進入帝國體系的入門券,可說是中國政、教(育)合一的“制度化儒學”的結束。科舉廢后六年,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年的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成為亞洲第一個以“共和民主”為名的國家。

1912年蔡元培被孫中山任命為教育總長,蔡元培在任內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由他主持制定,并由他的繼任者頒布執行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問,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廢去了“忠君”“尊孔”等封建信條,確定大學分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以文、理為主,取消經學科。蔡元培之取消經學科,不能說不是旋乾轉坤的大舉措,意義重大,實千古之一變。但我必須指出,經學科被取消了,但儒學并非從此絕滅,只是儒學作為“經學”的神圣光環沒有了。儒學變成了知識的一部分,也可說回復到先秦子學的地位。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國立北京大學,嚴復為第一任北大校長,他就是依《大學令》的旨意,把“經學”劃歸到文科中去,如《易》以及《論語》《孟子》歸入哲學門,《尚書》《春秋》歸入史學門,《詩》《爾雅》歸入文學門。蔡先生于1917年接任北大校長時說,取消經學科,“與德國新大學不設神學科相類”。

蔡元培先生的大學教育的理念是受德國新大學影響的。十九世紀的德國新大學是把有八百年歷史的歐洲“中古大學”的核心《圣經》請出了大學之門,德國新大學的新核心是“科學”。

蔡先生在任北大校長時說:“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他強調大學的“研究”,實預示了二戰后出現的“研究型大學”。蔡先生之取消了經學科,是真正宣告“經學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中國進入“科學時代”之始。蔡先生說“教育的方面雖也很多,它的內容不外乎科學與美術”,顯然,科學在他心目中是學問的核心。他大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所說的“各種科學”,是指自然科學之外,有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他認為“科學的研究,固是本校的主旨:而美術的陶養,也是不可少的”。又說:“合乎于世界主義者,其惟科學與美術乎?”蔡先生說的“世界主義”實指有“普世性”而言,蔡先生甚至認為我們所處的是“科學萬能時代”。如果說董仲舒是第一個“獨尊儒學”者,那么,蔡元培先生應該是第一個“獨尊科學”者。當然,蔡先生不像董仲舒是要罷黜百家的,反之,他是極力倡導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校原則的。事實上,在他手上,中西、新舊學說繽紛并陳,出現了一個“新子學時代”。

六、科學為現代中國的“知識資本”

科學在蔡元培手上登上了大學這個世俗化殿堂的中心位置,但科學成為一種文化意識,乃至形成“科學文化”,則有賴于民初的科學界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與推動,蔚成時代的風尚。二十世紀初葉以來,中國學術思想界出現了多個“科學社群”,其中最主要的是1914年成立的“中國科學社”,主事者有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等,參與的特別社員有蔡元培、馬君武等,名譽社員包括美國的發明家愛迪生等。這是一群新型學者,有類似的身份意識,相互支持呼應的結社,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存在感、共同的強國與創建新文明的愿望。自1900年到1919年,“科學社群”先后創立了一百多種科技期刊,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科學社的《科學月刊》,他們倡導、推揚科學的言論,影響深遠,而五四新文化運動標舉“科學”(賽先生)與“民主”(德先生),因之成為“科學社群”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自然盟友。汪暉很敏銳地指出,科學社群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人物構成了“科學話語共同體”。我試舉幾位有代表性的言論如下。

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說:

現在觀察一國文明程度的高低,不是拿廣土眾民、堅甲利兵作標準,而是用人民知識的高明、社會組織的完備和一般生活的進化來做衡量標準的……一國之內,若無科學研究,可算是知識不完全;若無科學的組織,可算是社會組織不完全。

王本祥在《科學世界》中說:

是故,理科者(指科學),實無形之軍隊,安全之爆彈也……生存競爭將于斯卜之,優勝劣敗將于斯觀之。

五四新文化領袖陳獨秀說:

今欲學術興、真理明,歸納論理之術、科學實證之法,其必代圣教而興歟?!

凡此無常識之思維、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維科學……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土內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廣闊。

科學至上、科學萬能的觀念在“科學話語共同體”的張揚、推廣下成為時代的一個強音,科學不止在知識人,也在一般人的眼中具有了特有的知識的權威性。胡適在1923年11月的《科學與人生觀·序》中表示:

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

誠然,二十世紀初以來,科學已取代經學,成為新時代最重要的“知識資本”。年輕一代中的流行語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們知道,科學絕非萬能,“科學等于知識”的科學主義也是一種迷思,但美國哲人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有了科學,人類才進入現代,確是不易之論。五十多年前,我讀到英哲羅素(Bertrand Russell)《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一書,至今我還記得他的兩句話:“科學使我們能理解世界,科技使我們能改變世界。”

七、大學與科學的共生體

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是與大學不能分開的,大學與科學是一共生體。中國的大學不是縱向地從漢代太學承繼過來的,而是由歐洲橫向地移植過來的。同樣的,近代科學也是從西方引入中土的。有意思的是,科學這種知識與大學這個教育制度是清末民初同時來到中國的。

我們知道,科學革命是十七世紀在歐洲發生的,1687年牛頓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及1689年洛克(John Locke)出版的《政府論次講》,是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的立基之作。值得注意的是,1662年與1666年英國的“皇家學會”與法國的科學院是歐洲先后成立的“科學社群”,它們是促進科學研究與發展的新動力,也因此之后英國有了世界范圍內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是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業生產,可稱之為現代首次出現的“科技革命”。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卻是與歐洲的大學無關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是在牛(津)劍(橋)大學的門外發生的。科學之進入大學、大學之成為科學發展的重地是源于十九世紀德國的大學改革。

德國大學的改革,重中之重,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取消了歐洲的“中古大學”的核心《圣經》,另一方面,則以科學作為新大學的新核心。這是歐洲的“中古大學”走向“現代大學”的先聲,德國大學也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模仿的對象。蔡元培留學德國,適逢德國大學改革的盛事,他帶回中國的正是他建構中國現代大學的思想資源。經學與科學并存的京師大學堂在蔡先生制定的《大學令》下改變為“研究高尚學問”的現代型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之取消經學科與德國大學之取消《圣經》是同一精神的,這是蔡先生親任北大校長時特別提及的。而在蔡先生手上,科學成為大學的知識核心,正是大學走上現代,成為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知識的重要能源。應該強調的是,西方的科學革命早于中國近四百年,但西方大學之以科學為教研中心,則與中國的現代大學幾乎是同步并進的。中國的大學一開始就具有世界化的性格,因為大學中的科學是具有“普世性”的(蔡先生稱之為世界主義),所以中國大學的學科設計與世界先進大學是接軌的,也可說是同一的(科學如物理、數學、化學等是沒有國籍的,不分國界的)。這也是中國的大學與海外的大學可以有交流、可以有合作的基礎;這也是世界的大學之間為什么會有評比,為什么會有競爭。大學已成為國力(硬實力、軟實力)的一個反映。

八、科學的發展與中國的崛起

經濟學(哲學)家鮑丁(Kenneth E.Boulding)指出,二十世紀之有特殊意義,在于它在人類史上發生了第二次文明的大轉型,而這次大轉型的基礎動力則是科學(科技)的大發展。鮑丁認為過去科學大都是業余者的工作成果,只有到了二十世紀,科學才變為全天候的專業化的工作,且構成社會有機組成的一部分。無疑地,二十世紀的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正是在制度上使科學成為全天候專業化研究的重地。二戰后,大學在科學的教學與研究上獲得集中性的支持,研究型大學的知識結構已成為社會學家柏森斯(Talcott Parsons)所說的“認知性的知識業”(cognitive complex)。我曾指出,古代的“大學之道”以求“善”為最高旨歸,今日的大學之道已變為以求“真”為最高旨歸了。無疑地,科學知識的創新在大學中已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加大柏克萊校區校長寇爾(Clark Kerr)極有洞見地指出,大學已是“知識工業”(knowledge industry)的中心。

中國的大學誕生于二十世紀初葉,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就已有一百二十三所不同類型的大學,但在二十世紀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因為軍事、政治、經濟等因素,大學的發展明顯地是滯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的。在中國與歐美國家處于隔絕狀態的期間,中國的大學與歐美、日本等大學也是脫節的。“文革”十年中,大學甚至面臨存亡續絕之境。1978年,改革開放才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大學的命運。在“科教興國”的政策下,中國的大學獲得了發展的新機。四十年來,環顧神州大地,大學林立。大學在量和質上都有顯著的擴增與進步,不少新、老大學在世界約二萬五千所大學中已位居三百、二百,甚或百間之列。這可說是亞洲升起、中國升起的大風景中閃閃亮點。的確,大學地位之上升,正顯示科研素質之上升,也反映了國力之上升。著名史學家弗格遜(Niall Ferguson)在他一本講文明興衰、競賽的書中說:“自1995年以來,中國(大陸)發明家獲得的新專利數量已成長為原來的二十九倍,這是東方崛起的一項表征。”又說:“西方衰退而東方崛起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是教育。”

九、科學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

百年前,中國的學術之變,由經學轉向科學。自此,經學時代結束,科學世紀于焉開啟。科學因而取代經學,登上大學知識殿堂的主位。百年以來,科學的發展雖歷經坎坷起伏,但在近半個世紀里,大學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交相輝映,出現了中國現代化前未之見的新貌,而科學亦隨大學之上升而上升。時至今天,大學與科學這個共生體已是中國崛起的象征,也是構建中國的現代文明的根本能源。

附:

??“美學的純金度”

“游藝堂”得香港嘉德的合作,近有將多年珍藏的書畫公開展覽、出版專集之舉,誠香港藝界之一盛事。

“游藝堂”主人唐楚男、蔡克昭二先生,早歲留學英倫,攻研法學,是香港法界資深律師,1989年起涉身藝術收藏。自此一發不得而上,迄今已逾三十年。楚男、克昭對藝術收藏用心之專一,毫不少于律師專業之竭志盡力。“游藝堂”之取名從“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夫子之語而來。分析言之,志于道,求真也;據于德,依于仁,求善也;游于藝,求美也。真、善、美是三個獨立而又通貫之范疇,而此真、善、美三合一的想象,實是“游藝堂”主人信守、向往的人生觀與美學觀也。香港嘉德所編的《百川匯海——游藝堂珍藏書畫集》所收中國近現代書畫逾百件,可謂萬紫千紅、光景無邊,我對其中數數幅之畫與書,也真有“驚艷”之感。

中國的近現代是中國文化三千年來未有之巨變的年代,西方文化排圍進入中土,其影響面之廣深,遠逾漢代之佛學東來,而中國更從一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大轉型。作為中國美學代表的書畫藝術群體,大都居于沿海大城市,正處于文明轉型、文化碰撞的風口浪尖,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交錯存在的古、今、中、西四維向的挑戰。他們所感知的不只是古、今之異,亦且是中、西之別。這是中國清末之前的畫家所未嘗一遇的機緣與挑戰。任何有歷史感與時代感的畫家,便不能不對此一機緣與挑戰作出群體性或個體性的回應。而在回應中,就出現了中國畫學史上空前的眾聲喧嘩的種種畫學主張。驚新而西化者有之,好古而固守傳統者有之;有的主張國畫革命;有的主張傳統維新;藝壇絕大多數對于中、西、古、今四維度的挑戰,則傾向于兩個方面的探索,即:如何采取西方的美學觀而消融之,如何挖掘古代美學資源而開新之,此即梁啟超所說:“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百五十年來,中國近現代藝術園地所展現的是繁花開放、大師輩出、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景象。“游藝堂”所藏京津畫派、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的畫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畫學光譜的面貌。從這些作品中很可欣賞到三個地區畫派(此集中,嶺南畫派有較多代表性作品)的風格與趣致。但在這里,我想說,一幅畫之有價值或能使我有“驚艷”之感的,主要還是看畫作本身具有的“美學的純金度”。這與畫之派性或畫作所“宣示”的思想性關系不大。同一畫派中,有的畫家的畫不凡,有的畫家的畫一般。講到底,繪畫藝術是個人的,是純個人的美學創造。大畫家且往往超越畫派之門域,高標獨舉。當然,大畫家所作之畫,也并非幅幅都具有“美學的純金度”,一生中畫出有代表性的杰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建議大家從這個觀點(如你同意)去觀賞“游藝堂”的書畫,看看哪些幅令你喜愛,哪些幅更令你感到驚艷?!

寫到這里,我必須說明,我上面所談的是近現代的中國繪畫,現在我要談談中國近現代的書法。書法亦是“游藝堂”珍藏的一個重點。最主要的是,中國書家不像畫家,他們所面對的只有古、今兩維,而沒有中、西兩維的問題。在西潮東來的藝術文化中,沒有中國書法的參照物,中國書法不像中國繪畫,完全沒有受到歐風美雨的影響,此所以書法是中國最純粹的藝術形式。

當然,中國書法是有變的,那是因近現代的中國正逢從農業向工業(以科技為主)的文明轉型,兩千年來與書寫相依共生的毛筆逐次被鋼筆、圓珠筆、電腦取代;不過,這一書寫工具的轉變,所取代的只是毛筆書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中的傳意、溝通之功能),而毛筆書寫的“藝術性”則不但不減反而更專一了。毛筆長在,書法永存。

百余年來,中國書法無古、今之爭,亦無中、西之爭,唯一之爭是所謂的碑、帖之爭。其實無論康有為之尊碑,或沈尹默之尊帖,在中國書學史中,恐不過是“茶杯里的風波”。中國書體多樣,寫篆、隸,碑學為勝;寫行、草,則帖學為勝。不同書體,宜有不同的美學表現。其實,真正的書家,使筆運心,必不受碑、帖論爭所拘牽牢樊。默讀“游藝堂”珍藏書法之余,讀者當有會心。

論書法,不可不說,中國書法可能是唯一的藝術,其價值與書寫者的身份如影隨形,不可分離。因書法之精卓而使書寫者成名的是書法家的書法,這在書學史上是百不一遇的。而世上所見到(也是難得一見)的書法常多是名人的書法。書法未必特別出色,卻給人有別樣的吸睛魅力。書因人而美,愛屋及烏,此是世人所說的“名人效應”。言書法之獨立自有的藝術價值,講到底,書畫同源,還是要看一幅書法之是否具有“美學的純金度”。當然,我必須強調,百千年來,名留千古的書法,常出于千古留名的名士之手。人因書而名,書因人而名,人書俱美矣。王羲之與《蘭亭序》、顏魯公與《祭侄文稿》及蘇東坡與《寒食詩帖》都可作如是觀。“游藝堂”展示的中國近現代書法,雖非盡收精華,堪稱大有可觀,讀者不妨于其中自己尋判,人之美者,書之美者,更或人、書俱美者,這應是一次書法美學的探勝。

猜你喜歡
科學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影院| 欧美五月婷婷| 久久青草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日韩色图区|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新AV天堂|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va|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91福利片|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二级毛片| 看看一级毛片|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五月天在线网站|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91偷拍一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久久夜色精品|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一级福利视频| 性视频一区| 国产情侣一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a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久久a毛片|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欧类av怡春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亚洲一区色|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