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博聞強記是漢語的一個成語,與其相近意思的成語還有博聞強識等,它們的意思是指知識豐富,記憶力強。怎樣才能做到博聞強記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完全自學成才的,是博聞強記的杰出代表之一。因此,他最懂得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立學以讀書為本”。但是,讀書僅僅是學習間接的知識,而直接知識是要靠學習者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來獲得。北宋劉彝有一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歷代讀書人最高的理想,也是他們學而不倦的動力。
清代作家、畫家錢泳更具體地解釋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讀萬卷書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博覽群書,擁有豐富的書本知識,而行萬里路應當理解為是在實際中學習。一個讀書人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的知識,那才能夠稱得上是博聞強記。
人類積累的知識浩如煙海,遠非萬卷能夠概括的,一個人即使窮其一生,也只能閱讀其中的一丁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書呢?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阿克頓(Lord Acton)家中藏有七萬多冊書,他不僅逐一讀了一遍,而且還作了標記,他堪為世界讀書最多的人。但是,他只注意儲存知識,從不創造,所以終身一事無成,以至于學術界流傳著:“讀書莫學阿克頓。”
那么,讀書到底有沒有訣竅呢?客觀地說,既有又沒有,這是什么意思呢?所謂有,是因為古今許多學者確實摸索出不少有益的讀書方法;所謂沒有,那是因為沒有放之四海皆有用的方法。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曾經把看書與讀書加以區別,他說:“看書攻城略地,讀書深溝堅壘……二者不可偏廢。”我的理解是,所謂攻城略地,就是拓展知識,而深溝堅壘就是鞏固知識。怎么鞏固知識呢?這要靠記憶,而重復則是記憶之母,所以持之以恒地練習,就能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陳夢雷是清朝大臣,著名的文獻學家,他讀書五十載,涉獵萬余卷,是古代讀書最多的人之一。同時,他產出的成果也多,他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是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當代讀書多的人有陳寅恪、錢鍾書、李敖等,他們不僅讀書多,而且創作的成就也巨大,用李敖的話說:“我書讀得多,但并不是書呆子。”
我是學理科的,雖然算是一個讀書人,但書讀得不算很多,但我的記憶力卻很強,甚至到了近九十歲,我的記憶力仍然不減當年,思維清晰得如明鏡,這是我筆耕不輟的基礎。在學生時代,我是班長,每個同學的學號我都記得,在任校長時,學校領導人和各部門的電話號碼都記得,不需要看電話號碼簿,拿起電話機就撥號碼。我離職三十多年了,學校各部門科長以上的干部和全校副教授以上的教師,他們的名字我仍然記得一清二楚。
我的記憶力是怎么樣練就的呢?好的記憶力除了極個別的是天生的以外,幾乎都是后天鍛煉成的,它就像肌肉一樣,越練越強。即使是現在,我仍然采取一些方法加強記憶力:第一是類比法,把性質、形式或名字相同或相近的組合在一起,只要記住了一個,就能夠聯想起另一個。例如,我認識三個胡姓人的名字,一個女研究生胡引,我說你的名字可以叫胡引,但你作研究或寫論文,千萬不能胡引。另外兩個人分別叫胡贊、胡淦,我也都以諧音調侃他們。因此,他們的名字我都牢牢地記得。但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卻總是記不住,一個是布魯諾,他是意大利天文學家,自然科學先驅,我不止一次地反復記憶他的名字,但都記不住。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是我熟悉的,我把布魯諾與布魯姆聯系在一起,再也不會忘記了。又如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這個名字有點拗口,也很難記住。后來,我把赫胥黎與我國赫哲族的第一個字聯系在一起,一下就記住了赫胥黎的名字。第二,是回溯法(放電影法)。我經常用這個方法,把過去經歷的事情在頭腦中放映,一幕一幕地展現出來,反復地放,反復地記憶,這樣就練就了我很強的記憶力。
博聞與強記是辯證的關系,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天才是記憶遲鈍的人。因此,加強記憶力是達到博聞強記的前提,每一個生理發育正常的人,只要刻苦練習,都是能夠達到增強記憶力的目的。有些人把死記硬背與科學的加強記憶力混淆不清。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提倡科學地記憶。我衷心希望當今的年輕人,要有學而不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從你們之中涌現出大批博聞強記的杰出人才來。
(《書屋》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