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眾所周知,記者要廣交朋友,除了和人交朋友,還應該和時間交朋友。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的深度報道《上山第一步 世界一大步》就是和時間交朋友的饋贈。
時間像飛鳥,不知不覺,我寫“萬年上山”竟已20年。
2001年2月15日,浙江省考古隊駐村發掘,2月21日我就在《金華日報》刊發了全國第一篇上山文化深度報道《浦江遠古遺址發掘現場初探》。此后,一直跟蹤報道到現在。
2001年是我當記者第八年,也是從《金華晚報》轉崗至《金華日報》第五年,當時主要負責《浙中周末》的采編工作。《浙中周末》創刊于1996年11月6日,當時,紙媒出周末正盛。《南方日報》有《南方周末》,《浙江日報》有《錢塘周末》,現在被叫得滿大街都是的“浙中”,緣起就在《金華日報》的《浙中周末》。
“新聞立版,民眾視點,文化厚度,人文精神”,《浙中周末》以敏銳的視角、鮮明的觀點、快速的反應,關注社會大事,聚焦新聞熱點,成為《金華日報》最受歡迎的版面之一,受到省內外同行的關注。浙中周末的“雜文漫畫”更是名盛一時,聚集了馮英子、何滿子、牧惠、邵燕祥等全國名家、大家,源源不斷給《金華日報》供稿,對《浙中周末》贊譽有加。
報道上山,正緣于《金華日報》一以貫之對熱點的關注。持續20年的上山報道,大多也刊發于《浙中周末》(《浙中特刊》)版面。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點贊,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題詞“遠古中華第一村”,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我從沒有想過“萬年上山”有如今這么大的影響。事實上,剛開始報道的時候,上山并沒有萬年的測年定論,從當時出土的文物看,推測僅為距今四千五六百年的良渚文化中期;我也從沒有設計過上山報道要寫幾年,只不過就像泛舟江河,上山不斷讓人眼睛一亮的新發現,如強勁的水流,推動著我,欲罷不能。
2006 年11 月,“上山文化”命名。同年11 月22 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批示:要加強對“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這之后,“上山文化”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2007—2010年永康廟山遺址、庵山遺址、太婆山遺址、長田遺址、長城田、湖西遺址,金華市區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武義大公山遺址等差不多同一時期接二連三被發現,分屬上山文化早、中、晚三個階段。
上山由小到多、遍布全省的驚喜,出乎考古專家的意外,也讓我始料不及,倒逼我持續跟蹤報道至今,不斷跳出浦江上山寫萬年上山,樹立大上山的格局和視野,以手中的筆報道豐富的上山成果,彰顯萬年中國、萬年浙江、萬年金華的深厚文化底蘊。
2020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年,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在浦江舉行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專家聯合公布最新研究結果:一萬年前,上山遺址的稻谷遺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馴化初始證據。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展的證據,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遠古中華第一村!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為萬年上山題詞》《撒花!萬年上山20歲生日,袁隆平發來賀信》《萬年上山亮點來了!大咖論“稻” 頭頭是“稻”》……在第一時間對活動進行圖文+視頻全方位、立體呈現后,我心想:20年是個很好的新聞節點,應該做梳理總結,既是萬年上山發現20年的精彩回眸,更是全新出發。
《上山第一步 世界一大步》經過反復修改,應運而生。報道充分發揮自己20年持續跟蹤報道的豐厚積淀,完整展現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的始末,以及對世界稻作文化、農業文化和農業文明的重大意義。
怎么將枯燥的考古新聞寫鮮活,娓娓道來;怎樣將20年的紛繁復雜的素材條分縷析,拎出一條主線,我頗動了一番腦子。“我從哪里來?浙江的史前文明足足向前推了三四千年”“我到哪里去?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我來干什么?‘遠古中華第一村’標志著一個歷史階段的開端”,三個小標題緊扣主題,循序遞進,有問有答,生動展現了萬年美好生活的瑰麗畫卷。
報道刊發后,受到讀者和專家好評。有專家點評:“報道內容豐富、翔實,謀篇布局很巧妙,從三個問題入手,綜合闡述了上山文化的發展歷程,單單看這一篇報道就明白萬年上山是怎么回事了。”
“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浙江歷史的起點。
從“上山文化”發現之初,到此后每一處遺址的發現,我盯緊每一個重要節點,記錄和呈現“上山文化”開枝散葉的全過程。《上山第一步 世界一大步》仿佛一部完整紀錄片,濃縮了持續20年跟蹤報道的點滴瞬間。
2007年4月8日,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浦江上山遺址未能上榜。從新華社看到這一消息后,我馬上想辦法聯系上主辦單位之一、《中國文物報》資深編輯李政,并多方采訪了北京、杭州、浦江的專家,《浦江上山遺址緣何惜落“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答疑解惑,也是學習和反思。當時,正值金華兩會期間,我至今仍記得,自己沖到時任浦江縣博物館館長盛丹平入住的金華國貿賓館,聊上山至深夜,展望上山的明天。當年還躺在設計圖紙上的上山遺址陳列館,很快就成為現實,并不斷提檔升級。
2020年5月,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考古公開課》,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開講《尋根中華文明》,開頭說的就是“萬年上山”。無意中看到這新聞,我想著這是一個很好的上山報道切入點,從蔣樂平處要來王巍的手機號碼,忐忑撥通了他的電話。沒想到,正參加全國兩會的王巍愉快接受記者的采訪。正由于王巍的平易近人,才有《萬年上山登上央視“考古公開課”》一文,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史實。
一樁樁、一件件,上山的故事濃縮在這篇特別報道中,我非常慶幸自己能作為一名親歷者、記錄者,記錄萬年上山從籍籍無名到名震中外,從單打獨斗到開枝散葉的全過程。
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人民日報》原社長、中國記協原主席邵華澤親筆題詞“萬年上山跟蹤報道20年”,現任金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呂偉強更是批示肯定:“跟蹤報道‘上山文化’20年,體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對‘上山文化’的‘認知’,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值得敬佩。”
這是鼓勵,更是激勵,在新聞路上,和時間交朋友,永遠做個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