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波
時政新聞是新聞報道類型中最重要的一種,擔負著社會政治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是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大政方針與地方發展政策,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向千家萬戶傳遞的重要途徑。時政新聞記者是對時事政治信息進行加工形成時政新聞的重要主體,確保時政新聞采訪報道質量,就必須保障時政新聞記者具有良好的采訪素養。
新時期,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入,為確保時政新聞價值,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采訪素質,堅持正確性,在堅定政治立場正確的同時,保證時政新聞內容的正確性,充分維護時政新聞報道的嚴謹與權威;要保持敏感性,深入挖掘時政新聞背后的深刻內涵;要適應融合性,加強對融媒體發展趨勢的適應性,創新采訪方式,使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契合大眾需求。
時政新聞是新聞記者對時事政治領域信息進行的新聞報道,時政新聞記者采訪內容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領導的日常時政活動,因此必須要確保新聞的正確性。尤其是當前媒體傳播渠道廣泛、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政新聞采訪報道的正確性直接關系到其對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在此背景之下,時政新聞記者必須要堅守正確性,不斷提升新聞采訪報道質量,確保時政新聞報道權威、嚴謹、規范。[1]
時政記者要堅守的正確性是什么?筆者認為,時政記者所應當堅守的正確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治方向正確性,這是最基礎、最根本的要求;二是基本常識正確性;三是內容正確性。其中,前兩方面不必過多贅述,而內容正確性則需要記者在采訪階段就全面正確獲取信息。一方面,記者在采訪中應當積極實施上下相結合的策略,在采訪前,加強學習上層相關政策及資料信息,并將其與基層具體信息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進行基層采訪報道中,進行上層與下層信息的對比核查,既可以挖掘新聞關鍵點,又能夠確保新聞合理性、真實性、嚴謹性,使新聞報道能夠有效反饋政策法令的實施。另一方面,重視采訪過程中的點線面串聯。時政新聞大到關系國計民生,小到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生活。因此,記者在采訪工作中,必須樹立全局意識,全面分析采訪問題,確保其能夠以小見大、以一代全,從而能夠使受眾充分了解明白時政新聞所要表達的精華內容,發揮時政新聞社會引導作用。
在對本地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中,筆者曾在2017 年和2020年兩次對同一貧困戶進行了采訪報道。2017年報道中,是跟隨當時市委書記下基層視察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時,所到的一戶貧困戶家中進行的采訪。當時采訪重點報道了貧困戶的實際貧困情況。2020年,在我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筆者又將采訪目光放在這戶貧困戶身上,對其進行回訪。在采訪中,貧困戶戶主激動地說:“我真想親口告訴書記,我家去年已經住進了新樓房,申請了脫貧,我已經不是貧困戶了!”筆者將這富有感情的畫面記錄了下來,并同時調出之前的新聞報道,進行了采訪報道。這一報道不僅能夠以小見大,同時通過強烈的對比,生動展示本地脫貧攻堅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使得脫貧攻堅系列報道具有聯系性和真實性。
新聞學中,新聞敏感性就是記者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的能力。保持敏感性也是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重要素養。時政新聞往往關系到每個人的社會生活,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時政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要求更高。始終保持較高的新聞敏感性,挖掘時政活動背后所蘊藏的新聞價值點,是其應當必備的采訪素養。[2]
具體來說,時政記者應當善于捕捉新聞采訪內容中的細節,形成時政新聞亮點。在對時政活動的新聞報道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程序化、套路化的模式,這導致時政新聞在大眾印象中就是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表述。時政記者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用敏銳的眼光發現新聞采訪中的細節。而對新聞采訪中有生命力的細節提取往往需要記者抓住一瞬間的靈感并在腦海中進行分析加工,因此在時政活動中通常難以把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養成了每次參加會議活動時,都會對領導的講話進行全程錄音,并關注領導在脫離材料后的即興發言,然后在采訪結束后,對錄音進行仔細的梳理與提煉,挖掘講話、即興發言背后所蘊含的新聞點,延伸時政新聞報道內涵。[3]
此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應當學會從側面信息中進行時政采訪。時政活動的發生具有周期性和相對性特點,記者有效推動時政新聞采訪,可以采取從已經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時政活動中側面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將其與正在進行的時政事件進行對比,從而加強時政新聞的深度。但需要注意,記者在選取事件信息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確保側面信息對時政新聞具有烘托與推動的作用。例如,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相關報道中,筆者并沒有直接將新聞采訪報道放在十九大開幕會中。這是因為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社會大眾通過網絡直播就能夠直接觀看十九大開幕現場直播,如果一味進行開幕會的報道講解,則會使新聞價值大打折扣。因此,筆者對本縣著名的殘疾人電商團隊收看十九大開幕式時的場景進行了采訪報道。這一電商團隊全部由殘疾人組成,他們自立自強,通過電商經營,不僅實現了自力更生,過上了好生活,同時還幫助當地農民實現了發家致富。在十九大盛會召開之時,筆者對他們進行了采訪,通過描繪普通人的奮斗歷程,講述平凡人物順勢而上、立志成事的感人故事,用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的報道,增強了十九大主題報道的親和力。
媒體融合是互聯網發展下的必然趨勢,同時對新聞記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時政新聞記者提高采訪報道質量,則必須適應這種媒體融合性,不斷提高自身對信息化采訪報道方式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采訪工作中,面臨的受眾需求與采訪途徑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從而對新聞嚴肅性、權威性的要求更高;同時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對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時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還受到了技術壁壘的束縛。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固有形式,記者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及智能產品的應用,提高采編技能,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4]

新聞漫畫《補短板》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時政新聞記者開始從幕后走向臺前,開始向全媒體記者轉型發展。例如深圳衛視與壹深圳客戶端進行了聯合制作,向大眾推出《晚間報道》欄目。這是一檔全媒體時政觀察類節目,節目對新聞采訪報道形式進行了全面創新,記者不僅僅在幕后深入到現場進行采訪,同時也是節目的主持人,走向臺前,負責播報新聞、與嘉賓進行連線。又如,在2019年的兩會報道中,安徽省、江蘇省等地方廣播電視臺記者都以vlog視頻的形式出現在畫面當中,將采訪畫面制作成新聞視頻進行報道。這種形式將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工作有效整合,創新了時政新聞呈現方式,讓受眾跟隨記者的第一視角,深入了解時政新聞內容。
在此背景之下,筆者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能力,不斷向全媒體記者轉型發展,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發展需要。在2020年“新春走基層”中,筆者戴上口罩走進了社區防疫一線,對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進行了采訪,捕捉一線工作者全力以赴、抗擊疫情的感人瞬間,并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向受眾傳遞基層疫情防控舉措和進展,傳遞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展現了媒體人應有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