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年底,少數民族導演德格娜在一個綜藝上說自己好幾年都沒看過電影了。她哭著說:“我拍電影,但我不看電影。我就看生活不行嗎?”
演員吳鎮宇幫她解圍:“那電影拍的是什么呢?”電影拍的正是生活。
但電影又不僅僅是生活。電影與我們的生活之間有著多重的關系。電影是生活之外的一架造夢機,人們逃出生活、逃進光影;電影又是通向生活的一座橋梁,觀眾通過電影走入更廣闊、真實的生活;電影總想超出生活,卻又受到生活的約束。
每一年播出的電影,因電影激起的討論和共情,都是回望當年國人生活最好的素材。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們是如何觀看電影的呢?
我們發現去年院線票房一些奇特的現象。在票房排行榜上前三名《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分走了全年總票房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典型的虹吸效應。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小電影”失去了被觀看的份額。
但同時,全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兩部國產片,都是“小電影”?!缎郦{少年》是一部講述留守兒童的動畫電影,《愛情神話》則是一部滬語電影,講述了嶄新的都市女性情感狀態。兩部電影的導演都算是新人,題材也是新的,卻展現了一種貼近現實的真實,從而受到了稱贊。
真實,是2021年國產電影的一個關鍵詞。
由于追求真實,一些主旋律的影視作品在去年找到了一種有血有肉的狀態,從而改頭換面地“好看了”。由于敢于展現真實,一些新導演在2021年表現得尤其亮眼,除了《雄獅少年》《愛情神話》之外,還有《吉祥如意》和《第十一回》。由于觀眾的真實需求,去年的國產電影里有了更多樣的女性,媽媽、姐姐、女兒、失婚女性、都市女性,許多不同身份的女性,甚至是只作為“自我”的女性,成為電影的主角。
也因為真實性的不足,比如某些無法令觀眾共情的懸浮情節,一些電影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評。
真實,甚至成為了我們審視電影的一道門檻。說來有趣,我們經常因為想要逃離真實,而坐進電影院大夢一場。但我們又總希望,在電影里尋找到哪怕一點點真實。
這種對于真實的渴求,讓觀眾天然地打開了淘汰閥門,淘汰那些落后于時代心理現實的電影,捧高那些講述真實的作品。但真實又不僅僅是電影的全部,真實與電影之間也有著多重的關系。
所以我們繼續問詢:在2021年,一部電影是如何產生的?主旋律作品為什么變得好看了?女性主義是否給國產電影帶來了新的世界?以及電影為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在這一期封面報道中,導演、影展創辦人、編劇、學者、影迷、一個個的普通人會來共同解讀這些問題,通過電影,贈送給剛剛過去的2021年一個切面,作為標本般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