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斌 謝安華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近年來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許多專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如教育、新課程開展、學校改革及辦學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選此課題,對南京市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總結了影響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為今后體育校本課程發展提供可行性策略。
研究對象主要是南京市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對南京市民辦學校目前校本課程的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筆者選取了三所學校作為調查點,采用了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
1.文獻資料法
筆者根據研究主題,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相關體育校本課程的文獻資料,了解研究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現狀和已有成果,為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2.問卷調查法
根據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相關理論成果,從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程度和開發狀況兩個角度設計問卷。問卷效度及信度范圍合理。問卷計算兩次測量的Kappa 系數分別為k=0.87 和k=0.83。對南京市民辦學校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48 份、學生問卷90 份、家長問卷60 份,有效率分別為100 %、93.33%、90%。
3.訪談法
根據研究需要,列出相關的訪談提綱與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主動獲取研究所需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資料。
4.數理統計法
采用相關數理統計方法,對問卷進行數理統計,反復運算,并驗證計算結果,保證數據結果的可靠性,為后面的研究分析提供技術指標[1]。
本研究對體育教師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認識程度及課程開發理解程度等統計處理結果顯示,仍有高達37.5%的體育教師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理解有誤,對課程開發目的是促進學生自身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的發展,抑或面對上級檢查,仍然存在較大異議。(見表1至表5)

表1 體育教師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認識

表2 體育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解程度

表3 體育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活動方式的認識(多選)

表4 體育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參與主體的認識(多選)

表5 體育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目的的認識
通過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狀況,不同教師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同時也顯現出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體系、評價、目的等存在著一定的偏差與異議。
總體來講,廣大體育教師對目前所進行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態度是積極的。調查數據表明(見表6),有87.5%的教師愿意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活動,有 91.6%的教師認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重要的,部分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

表6 體育教師愿意參與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認識態度統計表
這一結果表明,體育教師盡管有較好的愿望,但對如何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體育校本課程的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7),87.5%的體育教師具有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適合參加校本課程開發;12.5%的教師認為自身各種能力一般。從時間方面來看,75%的教師參與校本開發時間充裕。從專業知識方面看,75%的體育教師具有較強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同時,調查結果也能反映出部分體育教師雖然綜合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強,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認可度高,能積極參與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但存在著不同的客觀因素影響,如學校教學事務性任務繁重,各項檢查性工作較多,個人時間、精力不足等。

表7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能力統計表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8),14.6%的學校是根據本校體育教師的特長和專業知識能力來確定課程內容,選擇符合學生發展的選修課程。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制訂校本課程的占16.6%。依據學生的體育需求確定課程內容的比例為 27.1%。少數學校將圍繞體測項目作為選擇依據。

表8 體育校本課程內容選擇依據
另外,調查結果顯示,綜合考慮所有因素才確定課程內容的占比為37.5%。同時調查發現,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內容進行練習存在較大難度,可行性不高。
很多教師長期以來受國家統一的課程管理體制的影響,形成了思維定式[2]。大部分體育工作者已經習慣于按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被動地執行由課程專家編寫的統一教材,因而自主開發編寫體育校本課程意愿不高。
盡管《課程標準》在教學內容上留給學校和體育教師較大的選擇空間,但部分教師認為如何選擇課程內容及方式是既模糊又煩瑣,存在風險性,不如簡單套用體育教學大綱方便易行。出于多方面因素考慮,大部分體育教師不愿意主動參與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過程中,喜歡按照傳統體育課程模式進行教學,不愿意成為體育課堂的主導者。因此,改變體育教師傳統的思維定式勢在必行,否則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推進與落實是很難進行的。
第一,體育課程在學校中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常常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第二,教育主管部門對體育重視程度不高,監督檢查寬松。另外,對體育課程專家骨干的培養不夠系統化、專業化,導致人才斷層,從而引發長期不良連鎖反應。諸多問題導致學校、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從而直接阻礙了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起步較晚,到21世紀初,體育校本課程的理論開發和實踐等才逐漸被關注。體育課程教學受之前的國外教學模式的影響,多以傳授技術為本,導致理論學習不夠普及,教師主體理論和人文知識等儲備不足。體育教師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含義、理念、體系及評價措施等認識程度不夠,存在概念模糊、偏差等。在新課程教育體制下,體育教師如何有效地構建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地選擇教學方式和有效評價方式,都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來支撐。這對體育教師自身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體育教師工作量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新的理論和觀念,從而導致他們在課程開發能力上的欠缺。
我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起步晚,起點低,缺少必要的沉淀過程。雖然部分學校已經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但基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總體情況不理想。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部分學校片面追求“特色化”,不結合實際盲目模仿其他學校的特色項目,為了校本而校本。部分學校項目選擇不合理,雖然已經編寫了體育項目的校本教材,但是體育課程開發內容的選擇深受主觀因素影響,如體育教師本人的喜好,導致體育項目特色不明顯、可持續發展性不強。因此,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應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根據本校實情,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學校項目優勢等,開發出適合本校發展、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體育特色項目,使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通過對南京市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各校可充分利用基礎項目優勢及師資優勢,對課程資源優化重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發、改編、整合引進綜合效果高的體育活動課程;成立以學生為主的各項運動的俱樂部和協會,建立健全有效的體育活動課程實施方案與綜合評價制度。各校應以“一校一品,體教結合”為工作思路,整合優化特色區域結構,努力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意識,努力實現“人人有體育項目,班班有體育活動,校校有體育特色”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