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肖 燕
1.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江蘇蘇州 215101;2.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江蘇蘇州 215009
針灸聯合抗生素等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雖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1-4]。有研究[5-6]指出,當CAG發生時,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異常升高。寒熱錯雜型CAG 多因寒熱濕邪侵襲胃部而發病,應以補脾健胃、寒熱平調為治則[7]。半夏瀉心湯具有辛開苦降、平調寒熱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8]。半夏瀉心湯配合針刺治療寒熱錯雜型CAG 的效果尚不清楚,鑒于此,選取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蘇州市中醫醫院的寒熱錯雜型CAG 患者進行研究。
選擇2020 年7 月至2021 年3 月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蘇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78 例寒熱錯雜型CAG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 例)與觀察組(39 例)。其中對照組男25 例,女14 例;年齡34~69 歲,平均(52.31±8.23)歲;病程7 個月~13 年,平均(6.87±2.14)年;合并癥:4 例不典型增生、4 例腸上皮化生、11 例糜爛。觀察組男28 例,女11 例;年齡35~69 歲,平均(52.43±8.29)歲;病程7 個月~13 年,平均(6.61±2.02)年;合并癥:3 例腸上皮化生、5 例不典型增生、13 例糜爛。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獲取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 年,上海)》[9]制訂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制訂符合寒熱錯雜型的中醫診斷標準:主癥,肢冷便溏、口干苦、胃脘痛或脹滿、嘈雜反酸;次癥,噯氣、乏力、小便短赤、燒心、口臭、納呆、惡心口臭。
①符合上述中醫和西醫診斷標準;②停用非甾體抗炎藥及抗生素時間≥1 周;③病理活檢結果顯示固有層腺體萎縮;④幽門螺桿菌感染;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伴有風濕免疫性疾病;②合并消化道息肉、潰瘍、出血或穿孔;③伴有惡性腫瘤;④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⑤近30 d 內使用糖皮質激素;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⑦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聯合針刺治療。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克拉霉素(開封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10710,規格:0.125 g/粒),4 粒/次,2 次/d;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萬邦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0524,規格:20 mg/片),1 片/次,2 次/d;口服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批號:170303,規格:0.3 g/粒),2 粒/次,2 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中美合資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11007,規格:0.25 g/粒),2 粒/次,3 次/d。針刺治療:針刺前常規消毒皮膚,取雙側脾俞穴、足三里穴、內關穴、胃俞穴、中脘穴及曲澤穴實施針刺,將30 號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批號:122270864,規格:0.25×25 mm)刺入上述穴位,得氣后實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 min 后將毫針取出,并給予常規消毒。每間隔1 d 針刺1 次,持續治療4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方劑:黨參12 g、黃芩12 g、黃連6 g、半夏15 g、干姜6 g、大棗15 g、炙甘草12 g。水煎煮取汁300 ml,每天1 劑,每次150 ml,早晚飯后口服各1 次,持續治療4 周。
①血清指標水平:治療前1 d、治療4 周后分別采集兩組4 ml 空腹靜脈血,通過美國貝克曼Allegra X-5 醫用離心機分離血清(離心時間為15 min,離心轉速為35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11]檢測血清PGⅠ、PGⅡ,并計算出PGⅠ/PGⅡ結果;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②中醫證候評分:次癥分值0~3 分,主癥分值0~6 分,癥狀累積分值(最高45 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10]。③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頭痛等。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年)》[12]制訂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活檢結果顯示固有層腺形態無異常,無不典型增生或腸化,胃黏膜平整光滑,無水腫及充血;顯效,活檢結果顯示固有層腺形態輕度萎縮,無不典型增生或明顯腸化,胃黏膜形態基本正常,與治療前相比,胃黏膜蒼白面積減少>2/3;有效,與治療前相比,胃黏膜蒼白面積減少>1/2~2/3,胃黏膜呈紅白間隔分布,與治療前相比,活檢結果顯示固有層腺形態萎縮程度有所改善,不典型增生及腸化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活檢結果顯示固有層腺形態萎縮程度及胃黏膜形態基本上無變化甚至加重。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PGⅠ/PG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PGⅠ/PGⅡ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
治療前,兩組血清IL-17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17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7 水平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7 水平比較(ng/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IL-17:白細胞介素-17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2 例惡心嘔吐、1 例頭痛、1 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6%;對照組1 例惡心嘔吐、1 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治療期間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2,P=0.675)。
中醫學中CAG 屬于“痞滿”“胃痛”等范疇,多表現為寒熱錯雜型,熱寒相對并且能夠相互轉化,陽勝則熱、陰盛則寒,應以寒熱平調、升降氣機、補脾健胃通絡為治則[13-18]。
本研究中,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更低,臨床療效更優,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7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PGⅠ/PGⅡ高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瀉心湯配合針刺可改善寒熱錯雜型CAG 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顯著,能夠減輕機體的炎癥狀態,可調節PGⅠ/PGⅡ的水平。半夏瀉心湯由大棗、半夏、黃芩、干姜等多種中藥組成,其中大棗有補中益氣之功,半夏有消痞散結、燥濕化痰之功;黃芩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功;干姜有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之功,諸藥聯用共奏平調寒熱、健脾和胃之功[19]。現代藥理研究表明[20],半夏瀉心湯中含有大量生物堿成分,具有抗炎、殺菌作用,并且部分中藥能夠調節胃腸功能,保護胃黏膜受損,緩急止痛。CAG 患者胃黏膜細胞受損,導致血清中IL-17 異常升高,IL-17 具有促炎的作用[21-22]。PGⅠ主要來源于胃黏膜主細胞,PGⅡ主要來源于前列腺、十二指腸等,PGⅠ、PGⅡ兩者在正常機體中處于平衡狀態,當機體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時,PGⅠ發生合成障礙,而PGⅡ基本上無任何變化,因此CAG 患者表現為PGⅠ/PGⅡ降低[23-2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提示半夏瀉心湯配合針刺并不會顯著增加寒熱錯雜型CAG 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
綜上,半夏瀉心湯配合針刺可改善寒熱錯雜型CAG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確切,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調節PGⅠ/PGⅡ的平衡,安全可靠,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