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直受到教師的關注。新課程背景下,要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課堂教學,采取有效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其閱讀興趣與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傳統教學方式并不能滿足以上要求,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降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正視現階段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優化措施加以應對,以此不斷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4-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66
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優化,理想結果便是用盡可能少的人力、時間、資金投入獲取最優教學成果,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整合各種資源,合理應用教材,在較短時間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探索切實可行的優化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重知識輕能力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優化設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將其作為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樞紐,促使整個教學活動可以沿著教學目標指引的方向有序運作,保障課堂教學更具科學性。優化設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是引導教師有效教學和學生靈活學習的基本前提[1]。但是,現階段有很多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將側重點放在工具性知識上,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提升審美意識及感受良好文化的熏陶。
(二)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學生與教師、作者、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感受,及時給予學生閱讀指導,幫助其加深理解,切忌以籠統的闡述代替學生思考、以教師解讀代替學生閱讀實踐、以集體探討代替主體閱讀。新課程背景下,對于思想保守的教師來說,傳統教育理念給其帶來的影響根深蒂固,導致他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習慣以自身為主體,將學生置于客體,教師掌握話語權,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各主體之間的“對話”,師生之間沒有雙向交流和溝通。這種教學模式看似熱鬧,實則教學質量并不高,教學流于形式,難免顯得膚淺與貧乏。
(三)教學評價存在問題
新課標倡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意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扮演好從屬和引導的角色。但是很多教師會在課堂提問后給予學生大量自主閱讀與探討的時間,卻忽視給予其全面指導與有效評價,教師太過刻意地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反而會使學生難以適應,導致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教師采取批評的方式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忽視給予學生鼓勵、安慰,導致學生害怕犯錯,積極性、主動性不斷下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舊存在諸多不合理的教學方法,成了優化教育效果的“絆腳石”[2]。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優化教學目標設置
新課標是指導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目標,也是優化教學的依據。新課程背景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達成以下三個培養目標:即“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也就是說學生要形成良好的語文知識、實際應用、創新思維及獨立思考能力,在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的同時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閱讀教學蘊含豐富價值,閱讀文本中的插圖、文字等同樣具有情感、知識及審美價值。優化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學會遣詞造句,還要引導其深入感悟文本的創作意圖與情感,除了要教會學生閱讀,還要培養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
(二)組織閱讀交流,豐富閱讀內容
閱讀教學的最高追求在于達成個性化閱讀,若想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要支持其閱讀喜好和抽象思維,在閱讀教學課堂上將主動權交予學生,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深入閱讀文本的時間,深化其閱讀感悟。在此基礎上,還需注重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可以采取課堂提問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閱讀心得交流的形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保護其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語文閱讀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教師指定書籍展開交流,二是學生自備課外書籍展開交流。教師指定閱讀材料的益處在于可以使閱讀文本的質量得到有效保障,增強與課內知識的關聯性,通過閱讀同一書籍給學生帶來不同理解和感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4];學生自備閱讀書籍的益處則在于可以使其接觸更為廣泛的閱讀內容,有利于豐富其閱讀量。
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還要注重合理選取閱讀材料或書籍。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意見,傾聽其想法,積極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從而掌握學生的具體閱讀情況,了解其喜歡閱讀的書籍類型,進而開展針對性教學。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同學和教師推薦自己讀過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書籍,介紹書籍的主要內容、精彩片段,還可采取多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呈現。如此不僅可以使閱讀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其思維。此外,學生出于向同學推薦好書籍的目的,會更加細致地研究書籍,閱讀時也會更加仔細、認真,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學習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也充分激發了閱讀熱情,培養了求知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三)有效指導,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其創新能力,使其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需求。面對這一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首先,應放棄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的禁錮,指導學生結合閱讀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促使學生在多個空間和維度的思考中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其次,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還應圍繞閱讀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續寫文章故事,聯想故事結局等,促使學生在自由發揮的空間中逐漸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最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品味文本語言,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和表現效果,感受文本的情感,深入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理解,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小組合作,突出學生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己輔助與引導的作用,不可向學生硬性灌輸知識,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采用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單個學生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有時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探究才能得到相應結果。對此,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閱讀,并組織小組成員通過合作討論、分享成果及思路等方式,實現學生潛能與智慧的有效激發,進而有效解決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同時創設共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產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大大增強學生閱讀的效率。優化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可使閱讀教學更具開放性。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存在差異性,若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必然會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教師從旁啟發、引導與鼓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使小組閱讀合作的過程更順暢,營造開放、輕松的課堂氛圍,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合理優化、設計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問題,保證提問的價值與討論的必要性,讓小組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思考、討論與表達,提升教學有效性。
(五)優化閱讀教學評價
想要實現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不斷優化,教師還要注重給予學生合理的教學評價,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改善閱讀教學效果。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與認可,教師的鼓勵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閱讀學習的信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展開閱讀學習與探究。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對學生給予科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使學生能夠積極自主投入閱讀學習。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多采取委婉的語言引導學生的閱讀學習,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主體作用,進而更愿意在課堂上發表自身對相應閱讀內容的看法和感悟,此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反饋,在此基礎上更具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閱讀技巧和水平不斷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是重點內容之一,是能夠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徑。然而,現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給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從研究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進一步探究能夠對其進行優化的有效策略,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全面提高其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 周菊霞.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6):63.
[2] ? 劉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分析[J].學周刊,2021(14):161.
[3] ? 王東洲.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參花(下),2021(4):73.
[4] ? 李耀柏.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