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暉 陶欣雅
(1.江西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2.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0029)
在快速實施城鎮化的今天,鄉村振興與農業空間的重構已經成為了國際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持續發展和遍及,為我們農村經濟和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農村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動力。在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最集中的地區是“淘寶村”。這是該領域現代化進程的直觀表現。它已成為農村和縣經濟增長的匯合點,成為城鄉結構的匯合點,成為數字領域,成為新時期發展模式的微引擎。鄉村重構是隨著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戰略下的多部門間綜合協同的系統工程。在鄉村內部動能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優化鄉村資源配置,結構調整與優化、功能互補與提升。鄉村重構的驅動力既有政策動力,又有產業動力;既有自發動力,又有文化動力;既有創新動力,又有傳統動力。
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的產業組織存在形式,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在特定空間地域內大量聚集,產生規模效應增加其競爭優勢,形成“集聚-網絡”的集群模式,對產業資源配置及優化,得以到充分利用,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在鄉村以傳統農戶為主體,農戶的企業化轉變是集群形成至關重要的一步;交互關聯性的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的空間集聚是集群形成的空間表現形式,農戶、企業和相關機構的聯系網絡是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
“淘寶村”是電商商家較為聚集的村莊,根據信息網絡需求進行區位選擇,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要交易平臺,以電商生態系統為基礎,綜合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的網絡商務集群現象。鄉村系統各要素的變化和重組是鄉村重建的直接原因?!疤詫毚濉钡闹貥嬤^程可以概括為電子商務推動下城鄉顯性和隱性流動共同作用下農村區域空間和社會經濟系統區域功能的變化過程。鄉村發展的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
圖1 鄉村發展的影響因素
互聯網技術將閉塞的鄉村與外部市場契合,電子商務技術革新了鄉村地區傳統商品的流通方式,產業集群的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側重于空間、政治和工業層面,用文化和一些創造性手段改造傳統農業,引導“生活、生產、生態”的有機結合,不斷拓展農村農業的功能,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轉型升級。從而引發商業空間結構、就業和治理結構、產業結構的重構,進而帶動創新設計產業鏈條的完善和農業品牌凝聚力提升。鄉村地域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如圖2所示。
圖2 鄉村地域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分析
以信息流為前提,“淘寶村”在資本、技術等“隱性流”和物流、人員流等“顯性流”的共同作用下,各要素的調整發生“要素-結構-功能”發生變化,有序構建特定空間的聯系網絡和區域發展空間,共同助推鄉村地域的經濟發展。通過“隱性流”和“顯性流”空間上的方式承載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傳遞,各要素本身及其物理流動過程在物化的空間支持下,實現鄉村社會經濟形態可觀的實體空間的重塑;鄉村勞動力轉移,包括返鄉人員和科技人才引進形成了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傳統村落基于農耕文化的生活空間和消費空間,在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治理下與網絡空間相互契合衍生出新型空間;不同鄉村擁有自身獨特的產業生態優勢,如氣候條件、產品品質、種植養殖技術、人力資源等,為全域電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同時高速有序的物流與當地資源商品的融合成為“淘寶村”產業發展的關鍵。
(1)生活空間重構。首先,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終端”布局與下沉應用的技術創新;其次,物流在城鎮中快速延伸;再次,返鄉創業、大學生基層服務、科技人才下鄉等造成鄉村人口回流,在這三方面空間需求變化下,鄉村生活空間發生巨大變化??臻g重構的主要特征體現在生產和生活空間的一體化,土地利用的集約化。
(2) 生產空間重構。生產空間重構從多元農業經營主體出發,構建“點-線-面”農業生產體系、改善和營建新的鄉村人居環境,以農業生產空間向非農生產空間大幅度轉移為主要特征。
(3) 生態空間重構。生態提升方面,包括源地、高質量農田水體生態系統;區域尺度方面,持續的人為活動投入能夠促使農田水體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生態緩沖方面,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底線思維,規避禁止開發區內較高功能水平生態緩沖用地,有利于與城市規劃相適應,保護主要生態廊道。
(1)就業非農化。在鄉村意見領袖的帶動下,農村地區的創業動力被激活,市場需求被打開,許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或就業,同時吸引大學生基層服務團隊、科技人才下鄉。村民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在規劃與建設團隊的統領下形成“農戶-網商”的新模式。在這種“本地非農就業”新模式下農民被賦予了多元異質的職業角色,成為了“新農人”,如網絡客服、物流配送人員、產品和品牌推廣人員和網絡技術人員等。
(2)鄉村治理結構的轉變。電子商務的發展介入改變了傳統市場的利益格局,造成農村治理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為應對滿足村民多樣化的需求和應對復雜的利益關系,主張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推動農村治理的轉型。鄉村治理“淘寶村”的轉型與發展,如圖3所示。
圖3 鄉村治理“淘寶村”的轉型與發展
(3)改變生活方式。利用虛擬空間和無限時間打破傳統的信息運動劃分,通過一系列空間決策的變化來回應農村行動者的需求。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村民不再被幫派成員整合,古老的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新的網絡系統的壓力釋放了人們的長輩和親密群體,傳統村落產生了新的消費空間。日益發達的物流使村民的消費需求多樣化,“網購”成為他們首選的消費方式。受電子商務獨特的生產方式的影響,非農生活方式與傳統農村生活方式的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
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鄉村行為主體的行為決策對鄉村經濟重構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鄉村行為主體對經濟價值的追求使得農耕用地屬性發生改變,例如:通過糧食作物轉入果園,如農業、畜牧業等產業直接調整為制造業、加工制造業、服務業等,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轉移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拓寬農村居民就業渠道,提升鄉村經濟活力,緩解鄉村空間壓力。依托于互聯網對農村本地特色產品進行推廣和銷售,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流動,包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大學生基層服務團隊和科技人才下鄉,形成了資源、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有機生態體,其特有的地理區位、農業資源、農業技術等,都是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因素,隨之發展成為一種產品或產業的生產體系,企業數量增加、內部關聯不斷強化,最終形成了縣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下網絡系統。通過對鄉村的空間重構、社會重構以及經濟重構分析,可以得出電子商務驅動下的鄉村重構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依托于鄉村特色資源而發展起來的“淘寶村”,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礎。例如:曹縣演出服和木制品、鄄城人發制品、單縣漁具、昌邑柳疃家紡、楊家埠風箏……傳統農特產品轉型及樹立品牌價值的資源支撐。
隨著網絡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農村信息技術普及率逐步提高,農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盡最大可能消弭城鄉數字鴻溝,衍生出來的互聯網平臺為創業者提供了創業契機和低成本、低風險的創業環境,將農村網商與城市龐大的消費群體聯系起來,推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促進社會經濟全面融合發展。
鄉村意見領袖作為農村社會一員,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與村民的關系更加密切。鄉村意見領袖在日常生活事務、集體利益和服務、表達村民的利益訴求、外出務工與返鄉創業等具有一定功能。在有些情況下,一位村民的領袖通過個人行為引導村民保持思維清醒,在個人認同、地區領導和資源方面有著獨特的特征。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消費市場的活力正在不斷地被激發,其產業發展是在不斷由農產品的粗放生產加工,逐步實現深加工,轉型升級帶動農業附加值快速增長,促進包裝、倉儲、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使農村物流與特色產業、電子商務發展不斷融合,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農村電商轉型升級過程中,農村電商也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戶網商產銷聯動的發展新模式,例如:“農戶-網商”的成縣模式、“協會-網商”的遂昌模式、“電商企業-農村代理點”的趕集模式、原產地直供的通榆模式、“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的清河模式、“農戶-網絡平臺-公司”的沙集模式、“農產品供應商-平臺聯盟-采購商”的貨通天下模式、“園區-零頭-人才-政策-集散地-網商”的武功模式等。
政府對基礎設施改造、生產加工轉型、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公共服務完善、經營主體培育、數字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用地配套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
現在的“淘寶村”大多是由原來以種植、加工、制造或服務業為主的普通村轉變而來的特殊專業村?!疤詫毚濉迸c普通村的主要區別在于,電子商務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發展現狀,改變了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生產經營模式、供應模式和銷售模式。
(1)市場范圍。打破空間位置與距離障礙,特別是以種植業和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的普通鄉村,極大地擴大了產品銷售范圍;依托物流系統將產品輸出至全國乃至全球。
(2)交易成本。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的在一定程度在脫離,盡最大可能縮短供應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中間成本,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生產和銷售的一體化減少了流動成本。
(3)生產模式。部分以加工制造業主導的普通鄉村,很大程度解決了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按用戶需求進行定制生產;電子商務的應用,解決了因時間序列產生的業務節點,生產和銷售時間差縮短,減少了倉儲成本。
(4)產業結構。以往的普通鄉村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現如今普通鄉村除了種植業和加工制造業進行農產品和特色產口銷售以外,還衍生出多元的業態,例如以鄉村旅游為主導商業服務業,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1)非農就業。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意愿減弱,外出務工人數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普通鄉村村民,就業呈現出高度的非農化特征。
(2)鄉村治理。除了鄉鎮政府和鄉村自治組織外,鄉村人才回歸、大學生基層服務團隊和科技人才下鄉以及鄉村意見領袖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凝聚鄉村共識,形成多元治理、合作共治的鄉村治理的新模式。
(3)社會活動及日常生活。大部分地區村民對網絡的使用主要由娛樂活動和即時通訊拓展為獨特的“淘寶作息”,“真實交往空間”得到鞏固,“虛擬交往空間”得到拓展。
(1)生產空間。鄉村建設用地方面,種植業和服務業生產空間需求明顯,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加工制造業以農用地的高效集約利用和家庭作坊式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趨于立體化。
(2)生活空間。從多角度利用生活空間,高度融合空間的生活和生產功能。例如在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主的電子商務專業村,農地的利用效率很高。
(3)生態空間。通過電商與鄉村服務業的結合,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的培育生產加工,實現生態空間與生產空間的高度結合。在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的前提下,農村用地轉型對生態空間的布局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基于縣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背景下對農業要素結構優化配置,不僅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對農業生產投入要素的結構優化配置和轉型升級。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物質與非物質要素的快速交互,重塑普通鄉村社會經濟形態。
鄉村行為主體的年輕化、受教育水平整體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加,且實現了高度的非農化就業。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開辟了就地城鎮化的新途徑。生產空間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生活空間提供公共服務、生態空間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等,生產和生態空間功能趨向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