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 彎,張東蕾,盧 山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何氏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3;3.沈陽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4000)
國際干眼協會2017年發布的第2版干眼專家共識(以下簡稱DEWSⅡ)將干眼癥定義為以淚膜穩態失衡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適癥狀的多因素眼表疾病,淚膜不穩定、淚液滲透壓升高、眼表炎性反應和損傷及神經異常是其主要病理機制[1]。臨床常見癥狀有眼睛干澀、畏光,嚴重者視力下降明顯。干眼癥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西醫主要采用局部用藥和手術治療且治療需不間斷。近年來中醫藥在干眼癥治療中的優勢被逐漸發現并證實,本文分析統計2015—2020年中藥治療干眼癥的用藥規律,以促進中醫藥治療干眼癥的應用。
1.1 文獻來源及檢索 計算機檢索2015—2020年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Pub Med等數據庫,關鍵詞為“中醫治療”或“干眼癥”或“中醫藥”或“中醫干眼”或“Dry Eyes of TCM”篩選文獻。
1.2 納入標準 臨床研究、個案報道、名醫經驗類文獻;應用中藥方劑口服治療的文獻;有詳細方劑組方的文獻;臨床療效明顯(80%以上)的文獻;文獻治療的干眼癥無其他并發癥。
1.3 排除標準 綜述類文獻;動物、細胞等實驗類文獻;組方不詳的文獻;重復文獻。
1.4 藥物錄入規范 依據?中藥學?[2]統一規范中藥名稱、中藥別名,炮制加工的藥材及道地藥材等統一名稱,如淮山藥統一為山藥,蜀棗、山萸肉統一為山茱萸,草決明統一為決明子,醋柴胡統一為柴胡,炒酸棗仁、棗仁統一為酸棗仁等。
1.5 數據分析和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19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方劑錄入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其單藥使用頻率、功效、性味及歸經等用藥規律。
2.1 藥物使用頻率統計結果 共檢索文獻253篇,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文獻復方111劑,藥物135味,使用頻率共計915次。其中單味藥使用頻率較多,10次以上的有25味,排名前10位的藥物順序為麥冬(4.48%)、枸杞子(4.26%)、生地黃(4.26%)、當歸(4.15%)、菊 花 (3.93%)、白 芍 (3.83%)、茯 苓(3.83%)、熟 地 黃 (3.72%)、山 藥 (3.61%)、甘 草(3.17%)。見表1。

表1 使用頻率在1%以上的單味藥
2.2 藥物功效分類統計結果 根據中藥學功效分類,111首復方中135味中藥分為17個類別。藥味數前5位依次是補虛藥(21.48%)、清熱藥(18.52%)、解表藥(12.59%)、化濕藥(9.63%)、化痰止咳平喘藥(7.41%)。見表2。其中補虛藥以補陰藥為主,11味藥占總藥味數的8.15%,清熱藥以清熱瀉火為主共10味藥,占比7.41%。見表3、4。

表2 中藥功效分類統計結果

表3 補虛藥占總藥味數頻次分析統計表

表4 清熱藥占總藥味數頻次分析統計表
2.3 藥物性味統計結果 135味中藥中,寒性藥(45.68%)和甘味藥(67.76%)使用頻次最多。見表5、6。

表5 135味藥物藥性統計表

表6 135味藥物藥味統計表
2.4 藥物歸經分類統計 根據藥物歸經結果,干眼癥與五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藥物歸經頻率最高的是肝(50.49%),其次分別為腎(43.39%)、脾(40.44%)、肺(39.23%)、心(34.43%)、胃(26.23%)。見表7。

表7 135味藥物歸經統計表
干眼癥屬中醫“白澀癥”范疇(?審視瑤函?),又名“干澀昏花癥”(?證治準繩?)。?諸病源候論?曰:“若悲哀內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于肝,而沖發于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又曰:“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為淚。”古代醫家認為,干眼癥的發病主要與津液不足和五臟六腑失調有關。藍肖瀟[3]認為,干眼癥的主要病機是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導致陰血虧虛,淚液生化乏源。鄭露[4]從津液論治干眼癥,認為津液不足、目失濡養是干眼癥的主要病機。李青青等[5]認為,干眼癥是由陰液虧損、燥邪傷津所致。綜合而言,干眼癥的發病與津液和五臟六腑有密切關系。
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單味藥使用頻率前10位為麥冬、枸杞子、生地黃、當歸、菊花、白芍、茯苓、熟地黃、山藥、甘草。由此可見,治療干眼癥的主要為養陰生津、滋補肝腎的中藥。研究顯示,上述中藥多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如枸杞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枸杞多糖能抑制NF-κ B的表達和核移位,下調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起抗炎作用[6]。藥物功效分類結果顯示,排名前5位的中藥類別是補虛藥、清熱藥、解表藥、化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其中補虛藥以補陰藥為主,臨床研究也顯示諸多醫家應用養陰生津法治療干眼癥[7-10]。中藥歸經結果顯示,五臟與干眼癥有較密切關系,且與肝、腎關系較為密切。肝主疏泄,可調控淚液,?素問·宣明五氣?曰:“五臟化液……肝為淚。”藥物入肝經可調節淚液,淚液的潤澤可防控干眼癥的發生。?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腎主津液,上潤目珠。心主血脈,脾主統血,肺調控氣機,血液生津,氣機推動可使津液上輸于目,氣血充和,津液可輸布于眼,起到濡養的作用,從而防止干眼癥。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干眼癥的中藥藥性以寒性為主。目竅多含陰液,易被燥邪所傷[11]。六淫致病中燥邪干燥,火邪炎上極易耗傷津液,使眼部干澀,導致干眼癥的發生。寒性收引,使火熱之邪下降,減少津液流失,從而濡養眼睛。藥味中甘味藥占比67.76%,應用最多。甘味有調節緩和諸藥的作用,而甘寒可以養陰,津液上輸于眼,維持眼部濕潤。
綜上所述,近年臨床治療干眼癥的中藥藥效主要為養陰生津、滋補肝腎,藥物分類多為補陰藥,藥性甘寒,歸經為肝、腎經。由此可見,中醫治療干眼癥應以養陰生津、滋補肝腎為首要治療原則,再根據患者不同癥狀辨證論治。目前干眼癥暫無統一診斷標準,因此臨床用藥也不能統一。關于其治療的文獻也集中于臨床觀察,機制和遠期療效的研究較少,還需加強。西醫治療干眼癥以局部用藥和手術截流為主,但僅可改善干眼癥的局部癥狀,還需不間斷治療,而中醫藥具有整體治療、辨證論治的優勢,可為干眼癥的治療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