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合理的指法安排不僅能有效地訓練每根手指的靈敏度與力度,還能提升練習的效率。音樂如同一種特殊的語言,要讓音樂說話,對于發聲的直接工具——手指的訓練必不可少。手指的靈活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音的清晰度,但塑造動聽的聲音還需結合相關發力部位來幫助能量進行均衡地轉移。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指法安排來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及改善五指觸鍵的平衡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探討在科學的指法安排基礎上如何與觸鍵相關部位配合來實現良好的演奏效果。
關鍵詞:指法 藝術性 發力部位 觸鍵方式
1 手指訓練的必要性
1.1 指法的重要性
克萊門蒂提及:“產生良好的演奏效果的最容易的方法是基于指法的藝術性?!盵1]實現良好的演奏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而合理地選擇指法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
1.2 指法與發力部位的綜合并用
實際上,良好的演奏效果需要只考慮合理的指法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在合理的指法安排的基礎上去探討手部相關部位如何幫助手指觸鍵也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地安排指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一些技術性層面上的難題,力量的傳達更與相關的發力部位的彈奏技巧緊密相連。二者的結合是幫助演奏得以順利進行的手段。
2 基于特定指法要求的手指訓練
2.1 大拇指的針對性練習
2.1.1 先天性觸鍵“重”的大拇指
大拇指的觸鍵部位與其余四根手指的不同使其帶著某種天生的“傾向性”,在觸鍵時相比其他手指來說容易產生偏重的音響。實現五根手指力度的平衡,大拇指的針對性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2.1.2 訓練方法
1)音階模型
在上述譜例中,“+”指的是用大拇指彈奏。在這條音階序列中出現了上行或下行連續的大拇指行進的組合方式,同時大拇指訓練的次數明顯增加。為了使每根手指達到同等的觸鍵力度,克萊門蒂要求以“均力”(equal strength)練習每一個音。
現階段的音階練習在上行過程中穿指常用的指法組合是3-1/4-1,下行音階穿指以1-3/1-4的組合完成穿指。有趣的是,克萊門蒂把大拇指作為主要的練習對象貫穿音階練習的始終。在上述的譜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音階的上行與下行的行進中出現了1-1、1-2的指法組合。與此同時,將大調音階與對應的關系小調音階結合在一起練習也是克萊門蒂所倡導的。由于大調音階與小調音階在音與音之間的距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上述譜例中對大拇指移動的幅度也有了更加精細的練習。
2)半音階模型
在這條半音階的練習中,大拇指可謂占據了半壁江山,出現的頻率極高。上行以1-1/2-1行進的指法為主,下行出現1-1的指法組合。用大拇指連續彈奏小二度的旋律音程——白鍵至白鍵或黑白鍵的交替意味著大拇指要進行高頻率且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抬指。這對于大拇指靈活性的訓練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2.2 每根手指的練習
五根手指的練習需要在不同音程的基礎上展開。最近的音符距離可以從純一度說起。而同音的演奏又可以分為同音同指與同音換指兩個部分。
2.2.1 同音
1)同音同指
在大多數的樂曲中,較少出現同音同指的指法安排。但在練習當中,連續用相同的手指彈奏同一個音或不同的音,不失為一種有效提升手指靈活度的練習方法。
2)同音換指
① 演奏速度
對于演奏速度有一定要求的樂曲,如需要用較快的速度演奏,那么可以將同音同指改用同音換指的方式來演奏。這樣的指法安排可以幫助加快手指觸鍵的頻率。
② 連慣的聲音
上述譜例為我們提供了在連續的八度音程行進中如何采用同音換指奏的方法來提升連奏的效果。既在低聲部保持大拇指演奏的狀態下,快速通過相鄰手指的交替來縮小高聲部音與音連接的無聲距離。
2.2.2 非同音
在二度以上的和聲或旋律音程的手指訓練中,可以采取級進和跳進的模式來練習。在音符跳進的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和弦及七和弦的分解。
1)級進
2)跳進
3)斷奏
為了產生斷奏的效果,在這一練習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指法來練習。
3 建立在科學指法安排上的觸鍵
3.1 手腕之于力量轉移
3.1.1 連奏(半音階模型)
上述的指法練習能夠有效地平衡五根手指觸鍵的靈活程度。音階或半音階的行進是許多作品常見的音符組織方式。在韋伯《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中音階式的行進尤為明顯。以上述半音階的譜例為例,在半音階的演奏中大拇指的觸鍵要特別引起重視,大拇指是推進半音階行進的動力,對于加快演奏的速度以及平衡音色是一個關鍵因素。上述基于大拇指的指法練習為我們提供了預見性的準備練習。
無論是音階或是半音階的練習中,采取訓練大拇指的針對性指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5根手指彈奏音符的均勻程度,但僅依靠指法是無法全面實現的。談及聲音是否均勻也可以認為是在討論觸鍵時力量是如何輸送的。手腕作為傳輸力量的中轉站,可以在彈奏時幫助重量轉移及實現力量的協調與疏導。
3.1.2 連奏(多聲部)
上述譜例來源于克萊門蒂《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Playing The Pianoforte Op.42》一書中。當遇到右手需要同時負責超過八度的兩個聲部的演奏,同音換指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演奏指示。上述的指法設計不但縮短了兩個聲部的距離,也使兩個聲部交替時的指法連接也有了合理的安排。
指法的選擇固然十分重要,但脫離了與觸鍵發力部位的幫助也是難以實現的。連奏意味著構建音與音之間無聲的距離。手腕可以把手指送到最有利的位置上去彈奏,將重心進行轉移。合理的指法結合手腕的運用才能更好的實現“legato”。
3.2 手腕支撐與手指貼鍵
在實際的演奏中,音程的行進更加地富于變化。以上述譜例中的左手部分為例說明在選擇了合適的指法后如何實現斷奏的效果。首先,手腕需要建立好支撐。同時,手指處于貼鍵的狀態以配合手腕的顫動。在這個過程中手腕用力的多與少是需要根據旋律音來改變的。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斷奏效果可以使旋律的行進處于張弛有度的狀態。既能保護旋律的線條感,還能產生音符向前推進的張力。
3.3 特殊的手指觸鍵
在快速演奏同音反復的段落中,指法安排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用同一根手指來演奏這些音符較難實現快速且均勻的演奏。這種演奏方式對于手指的靈活性與功力有一定的要求??巳R門蒂對于快速演奏同音時提及同音換指的理念可以很好的運用于上述譜例的練習。同音換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手指觸鍵的頻率,同時也較好地避免了同音同指觸鍵下產生的音色笨重的效果。
實現快速的演奏的效果除了改變指法的安排,同樣離不開手指的特殊觸鍵。進行快速同音反復的彈奏時手指可以用一種模仿撥吉他琴弦的動作來接觸琴鍵。這一動作的要領在于觸鍵后迅速收起那根即將伸直的手指,用抓撓的動作擦過琴鍵表面。同時,音符的強弱可以根據抓撓式動作的不同“按鍵深度”來改變。顯然地,這一抓撓式的觸鍵為實現音符強弱的可變性創造了條件。
4 小結
指法和觸鍵部位如何發力看似是兩個層面的事情,但只有把二者巧妙的聯系在一起才能實現良好的演奏效果。不同的指法與不同的觸鍵方式對于音色的塑造有著直接的關系。指法的多變性也是指法的獨特魅力所在。一首作品中的指法并非是固定不變的。指法設計的多樣性從生理層面來說與演奏者的手部生理構造有關,同時更基于音樂的表達。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同一個樂句可以改變樂句中的強弱出現的位置,甚至可以改變樂句中的斷與連,進而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
就如同我們計劃一次旅行,旅行的路線(軌跡)的規劃可以看成是指法的安排,旅途中的交通工具的選用可以看成是觸鍵相關部位的運用。合理的路線規劃與合適的交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順利的到達終點。同樣地,合理的指法安排與觸鍵相關部位的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Bach J S . Clementi :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Piano Forte, Op. 42.
[2] 顧家慰. 現代鋼琴教學法[M].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7.
[3] 李哲. 鋼琴音樂發展與文獻[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
[4] 趙健. 鋼琴筆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5] 謝承峯. 《漫游黑白鍵——西方鋼琴作品解析與詮釋》[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8.
作者簡介:
葉思琦:(1997—),女,漢族,福建省南平市人,碩士在讀,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