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紅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為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培養高素質職業教育人才,職業院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軟硬件建設,提升師資隊伍素質,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面對“崗課賽證融通”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不斷推進內涵建設。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來自企業一線的數量有限,通過各類參賽活動來提升教師的能力也不乏一種渠道,但是參與大賽或指導大賽人數有限,指導大賽出成績必須要相對穩定、且不斷歷練的團隊。而職業教育的最終歸宿是對接崗位,所以“崗課賽證融通”中首先實施“崗課融通”至關重要。在以崗位培訓基礎上,開展大賽培訓、證書培訓,這樣就能將“崗課賽證融通”的橋梁全部貫通,最終實現教師熟悉崗位工作、參與大賽與指導大賽、開展認證工作的三管齊下,使“崗課賽證融通”順利推進。
教師已經有了一定專業理論基礎,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直接的就是赴企業一線,去看、去干、去積累,特別將自己親自實踐過的作為教學案例更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在充分調查省內某機床有限公司生產一線的崗位,有工藝、車、銑、加工中心、磨削、鉆、熱處理、裝配、電氣、調試等崗位,根據教師課程與所需技能,利用現代學徒制理念,確定師傅(企業技術人員)與徒弟(學院教師),企業與學院簽訂《師徒培養協議》,教師在學校的教學任務是不單一的,所以教師采取輪崗制。根據生產任務,師徒之間自行約定實訓時間,師傅直接對教師進行監管與培訓,制定針對性實踐技能訓練任務,并評定學習效果。通過實踐,收效確實很大[1]。
對于機電類專業,機床往往是專業課程中的教學案例,親臨生產一線,就可以對每一零件的結構與功能、部件的組裝過程(如圖1主軸箱裝配)、總裝過程得到全面了解,特別是能詳細分析其內部傳動原理、控制方法(如圖2車床電控箱組裝)及各功能的實現途徑,抽象變形象;對車、鉗、刨、磨、銑等加工及裝配工藝親身體驗很重要。現場實踐刮研操作方法、機床調試過程,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實踐、開展理實一體教學。如機床床身,是機床整個安裝的基準,其部分生產過程如圖3所示;對于機床電控箱的接線及組裝過程,這些實訓學校無法滿足,沒有實踐經歷的教師是虛擬加理論,但是親自在現場實踐,就可以將體驗的感覺、素材靈活地融進教學過程中,而且是開展模塊化、項目化教學的基礎。

圖1 主軸箱裝配圖

圖2 車床電控柜電子元連接

圖3 車床床身部分生產過程
生產中所加工的零件形狀多樣、材質要求各異、功能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為保證各個零件的加工質量、成本、效率和所采用的設備條件,必須合理安排工藝,實踐中參與了設計夾具,在機床上加工工件時,為使工件的表面能達到圖紙規定的尺寸、幾何形狀以及與其他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等技術要求,加工前必須將工件裝好(定位)、夾牢(夾緊)。學校實訓中由于所加工零件形狀單一,但是實際生產中由于零件形狀多變,甚至不規則,無法利用常規夾具裝夾,這就需要制作工裝,有些夾具并不是學完理論就能解決的,需要設計一些專用的特殊夾具,特別在加工中心上,不同的夾具直接關系到加工程序。如圖4所示,對車床用的凸輪板加工時制作了專用夾具,一次裝夾3個零件,提高了加工效率,所以夾具設計靈活度很大。企業上保證的是加工質量、加工效率和批量生產,而教學中往往主要關心的是加工出零件,所以了解了現場實際,為創新題目設計提供了思路。
以機床零件為主體,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零件,用這些零件的圖為案例,根據企業對工件的要求,編寫加工工藝卡片、校企合作編寫的參考程序,編寫成冊,用作數控教學實訓項目。錄制、拍攝了有利于教學的好多現場數字化資源;搜集整理機床典型零部件安裝工藝過程卡片;根據機床傳動原理制作教學案例,如根據磨床的工作過程,將磨床的工作過程錄制成視頻,在附加上磨床液壓回路,在教學中作為實訓案例,加強崗位與課程的融合[2]。
企業文化、企業人員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怕苦、不怕累的工匠精神,值得教師和學生學習,在完成高質量產品的過程中真實體現了德技并修的深刻含義。作為新時期培養技能型職業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自己要體驗“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才能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時代價值與培育策略,以此為基礎,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積累課程思政素材,引領、教育、培養學生掌握技能、精益求精、打造“工匠精神”,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鉗工,對于床頭箱、大小托板、尾座、刀架的安裝精度要求極為嚴格,也是保證車床精度的重要關口,所以在處理這些部件的接合面時,師傅們不斷地在刮與研之間交替,反反復復,不斷地觀察研磨結果,汗流浹背,直到滿足技術要求,這道工序是技術與體力的雙重考驗,沒有捷徑。將這些場景錄制下來,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中,是最鮮活的對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2]。
技能大賽的指導難度大,但是對于教師和學生能力的提升不可否認,所以一定要正確認識技能大賽的意義。所以,構建課程團隊,熟悉大賽項目中所包含的職業標準、技術前沿、評價標準,崗位任務、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3],以及關聯到的課程、實訓項目等,進行模塊化劃分,教師與學生一起訓練,學習新技能,指導課程改革,提升師生能力,加速課程模塊的重組,實現“賽課融通”。
通過參與1+X 證書培訓,熟悉行業要求、崗位要求,對企業需求及崗位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化,參與編寫1+X認證教材,加速“課證融通”[4],為“崗課賽證融通”的實施與開展奠定基礎。
基于“崗課賽證融合”,不斷加強機電類師資培養,有力促進了“崗課融通”“賽課融通”“證課融通”。
近兩年來,在“崗課賽證融通”導向的專業標準修訂、課程設計、教材編寫中教師的參與度明顯提升,校企合作進行了課程“模塊化”的重新劃分,優化了課程體系,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不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