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潔,湯文蘊,李碑文,馬德亮,王雯敏,周 誠
(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在城市機動化發展的過程中,非機動車同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非機動車數量急劇上升的情況下,各種安全隱患及停放問題也隨之而來。高校作為特殊的公共場所之一,學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非機動車,會引起自行車、電動車、共享單車在校內的一系列停放問題。全國多數大學校園內的主要建筑前非機動車停放混亂,“僵尸車”占地過大而且數量日益增加。自行車作為便捷而又相對實惠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在大學校園內選擇騎自行車出行,但是當車輛所有者畢業以后車輛無人處理,長期占據停放位置,造成“僵尸車”的現象出現。
王念念等分析城市型景區非機動車的停車特性,對景區分區塊、分路段進行停車規劃。陳陽等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自行車交通體系進行評價,有利于針對性優化自行車體系。雷雪琪等解析城市道路上非機動車運行特征,探討電動自行車對非機動車交通帶來的影響。潘艷秋等通過對滁州三所高校進行調查,當前大學校園非機動車興起的現狀以及背后的內在原因。關宏志提出從政策法規到公民征信系統全流程治理“僵尸車”難題。
以上研究主要針對于城市非機動車停放特征和問題治理,針對高校內部非機動車出行特征與停放問題涉及較少。本文基于大學校園內部的非機動車出行特征,探討解決校園非機動車停放與管理難題的對策,保障師生校內出行安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校校園環境。
本文以南京林業大學校內非機動車分布與出行特征為研究,調查學校內部非機動車在不同時間段的分布狀況,以及不同環境下校內人員出行工具選擇情況,分析各區域停放數量的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通過研究校內非機動車的出行特性,為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支撐。
(1) 不同功能區非機動車停放調查與分析
根據學校學生的作息時間安排,調查一天中七個關鍵時間點,分別為8:00,10:00,12:00,14:00,17:00,18:30,22:00。結合學校內各個地塊的功能,將校園分為教學區、飲食區、運動區、宿舍區以及圖書館等五個區域,在2019 年10 月28 日對不同區域內的非機動車數量進行調查,計算得到平均數與標準差,發現非機動車的停放主要集中在教學區與宿舍區,且這兩個區域的標準差最大,說明流動性也最大。具體數值如表1 所示。

表1 各區域平均數及標準差單位:輛
通過調查連續七天各個時間點在各區域的非機動車停放數量,計算每天各區域停放數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及p 值,分析各區域間非機動車停放數量變化相關性。運用SPSS 相關性分析計算,可以得出不同區域間在不同時間段的相關性系數及p 值,表示各數據間存在的相關關系,當相關指數為正則為正相關,為負則為負相關,p 值反映了相關性的顯著性,當p<0.05 時為顯著,p<0.01 為非常顯著。具體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各區域間相關系數及p 值
由表2 可知,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的非機動車出行呈顯著負相關性,且p 值小于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其他區域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非機動車出行起訖點主要為教學區與宿舍區。繼續深入調查一周內教學區與宿舍區相關系數與p 值,反映出一周內所有時間兩者之間的停放數量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具體數值如表3 所示。

表3 一周內教學區與宿舍區停放數量相關系數及p 值
(2) 不同時間各類非機動車停放調查與分析
調查中將非機動車分為電動車、自行車與公共自行車三種類型,將一周各區域相同時間點各類非機動車停車分布量取均值,分別對教學區、宿舍區和圖書館三個區域的停放數量進行分析。
圖1 顯示了教學區各類非機動車的停車數量變化,教學區內非機動車停放分布與課程上課時間十分吻合,車輛集聚與消減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主要表現為上課時間停放多,下課快速消減。同時,也可以發現騎電動去上課的學生占了較大比例,騎自行車與共享單車的學生數量較接近。

圖1 教學區各類非機動車停車數量變化
圖2 展示了宿舍區各類非機動車的停車數量變化,可以發現自行車與電動車基數最大,但變化幅度仍在200 輛以上,這是因為校園宿舍是校園“僵尸車”主要停放場所,可以看出校園“僵尸車”已經占據了極大的公共停車空間,應當給予重視,尤其是在宿舍區。從圖2 中可以發現,在晚上六點半到十點這段時間,宿舍區各類非機動車均上升到一天最大值,夜間對宿舍區的非機動車管理需要加強。

圖2 宿舍區各類非機動車停車數量變化
從圖3 可以看出,在圖書館區域各類非機動車分布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型曲線,在下午兩點時停放數最大,反映出中午與下午是學生使用非機動車前往圖書館的主要時間段,需要在該時間段內加強非機動車管理。

圖3 圖書館各類非機動車停車數量變化
進一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對非機動車使用的主觀意愿與偏好,共發放3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87 份,其中19.2%的受調查者擁有私人電動車或自行車,57.1%的受調查者認為其自行車或電動車是出門必備的交通工具。在使用頻率方面,31%的受調查者每周使用3 次以上,54.4%的偶爾使用或基本不用,并且均考慮過將自行車或電動車出租、售賣或者共享。在使用時間方面,被調查者中騎車的主要時間段就是8:00 左右(58.2%) 和14:00 左右(35.5%) 以及18:30 左右(28.9%)。
在共享單車的使用方面,在每周都使用共享單車的人群中(共185 人),使用共享單車時最主要的騎車時間段也是8:00 左右和14:00 左右以及18:30 左右,使用目的主要用于去上課(41.1%) 或出校門活動(35.1%)。
在共享單車的使用體驗影響因素方面,大多數人(66.9%) 認為校內共享單車需要專門下載APP 影響了自己對共享單車的使用體驗,共享單車的收費不合理(18.1%),質量差體驗差(10.8%) 也阻礙了一部分人群對共享單車的接受程度。
影響學生使用非機動車的因素有多種,主要是出行距離的長短(70.4%),其次是天氣是否惡劣(52.3%),交通工具是否易獲得(36.2%),出行目的(30.3%) 也有較大影響。
在總體印象方面,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自行車擺放、共享單車投放數量及地點等問題的關注度最高,對校園內非機動車停放點的管理負面評價最多,說明校園管理需要更關注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
本文以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非機動車停放問題為研究對象,將學校分為教學區、宿舍區、飲食區、運動區、圖書館等5 個區域,通過調查獲取每個功能區在各個時間段內非機動車停放的變化量,分析非機動車停放的分布特性及其影響因素。
通過分析發現,運動區的停放量相對較少,其他功能區的電動車、自行車以及共享單車停放量和變化量均較大。教學區在上課時間段,非機動車停放數增加,中午和傍晚下課時間段,停放數減少;宿舍區與教學區的停放數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宿舍區的停放數上課時間車輛減少,下課時間車輛增加;飲食區在中午和傍晚時刻停放數增加。在調查中發現,每個功能區內電動車和共享單車流動量較大,僅少數私有自行車每天被使用,可見大多數非機動車出行都選擇電動車或共享單車,私有自行車廢棄比例較大,主要集中在宿舍區。此外,在調查中結合天氣分析了不同氣候環境下的非機動車使用情況,發現雨天對出行影響最大,僅極少數人會在雨天使用非機動車出行。
結合以上調查與分析結果,對高校校園非機動車出行與停放存在的普遍問題,深入討論高校非機動車合理管理以及廢棄車處理辦法。首先,非機動車的停放數量分布呈現明顯的波動,需要根據不同時間段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及使用非機動車的意愿加強非機動車的停放管理,例如針對上課高峰期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問題,學校可以采取完善標志標線的設置、高峰期擴大停車區域等措施,而對教學區、宿舍區非機動車聚集、停放混亂問題,可將停車區域細分,并采取電動車和自行車分開停放措施。其次,許多高校校園內存在大量的僵尸車,即無主非機動車輛、報廢車輛等,占據著大量的校內公共資源,并不能對校內活動起到任何有益作用,并且影響校內的公共環境,需要大量的人力對僵尸車進行排放整齊,浪費了人力物力。對于校內非機動車廢棄問題,學校可以提前下發通知,確保通知到位一段時間之后,學校可以將仍然無人認領的廢棄車清除出校園。此外,由于共享單車的發展,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車輛停放地點,這也是導致校園內非機動車輛亂停亂放的原因,并且由于僵尸車占據了主要的停放空間導致其余非機動車無法停放,進而導致部分共享單車停放位置不合理,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進行專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