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璇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2019 年6 月,《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快遞物流園區發展,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政府各部門積極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加速推動了農產品持續熱銷,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2020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 萬億元,同比增長8.9%。電商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然而物流配送成為農村地區發展網購消費的一大瓶頸,由于需求分散且波動性較大,非平原地區運輸難度大,車輛返程空駛率高、物流信息技術落后等因素阻礙農村物流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斬斷了農村消費者的網購熱情,嚴重阻礙了農村電商產業的進一步提升。
1.1 閩北地區農村物流發展態勢。2020 年,閩北地區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7 億元,同比增長22.51%,2020 年,郵政行業業務總量累計完成16.21 億元,同比增長22.22%,其中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 648.27 萬件,同比增長20.41%。閩北地區郵政服務業高速的發展態勢為當地物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2019 年和2020 年閩北地區快遞業務量如圖1 所示。

圖1 2019 年和2020 年閩北地區快遞業務量情況
1.2 閩北地區農村物流配送現狀。根據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首先共同商討設計了一份“閩北地區農村物流配送現狀的調查問卷”,然后挑選來自閩北各縣市的10 位同學利用寒假回到家鄉所在地進行問卷調查,保證收集到的數據覆蓋到閩北地區各縣市,然后再由這些調查人員對所在市縣區內的常住居民進行典型隨機抽樣調查。此次調查共回收166 份有效問卷,對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閩北農村物流現狀存在較多薄弱環節,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閩北地區農村物流配送情況調查統計表
本次回收的166 份問卷,71%的被調查者常住地在閩北農村,說明此次調查能夠比較真實的展現該地區物流配送的現狀。
(1) 此次調查有約76%的農村消費者每個月有過3 次以上的網購體驗,同時大家普遍認為自家附近的網絡覆蓋狀況不錯,說明當前的網購已經滲透農村老百姓的生活中,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需求迫切,71.18%的消費者平均收貨時間在4 天或以上,說明閩北地區的物流配送時效不高,8.47%左右的人認為所在地的物流配送服務不能滿足需求,66.1%的消費者認為只能基本滿足需求。鄉村振興雖然已經完成了鄉村公路建設,消費者普遍認為道路質量好,能滿足出行需求,但由于閩北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并未完善,只有37.29%的消費者滿意家鄉的物流配送服務。
(2) 只有不到51%的消費者在附近1 公里范圍內有快遞點,不少消費者需要自己跑幾公里外的鎮上配送點去取收件,需要花費更多的出行成本,約78%的消費者需要自己去寄或者收快遞,沒有享受到快遞員門到門的服務。
(3) 此次調查中亂收費現象比較嚴重,23.73%的消費者遇到過二次收費,據調查此類鄉村配送點經常額外收取每件0.5~2元的“帶貨費”,收件人即便知道是亂收費,鑒于對方的“壟斷地位”也不得不支付,此種現象大大影響農村消費者的網購熱情。44%的消費者曾經都遇到過快遞破損并且未和快遞點反映,此次調查中約60%的消費者認為家鄉的物流配送服務有待進一步提高,很不滿意的消費者占3.39%。
2.1.1 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雖然近幾年農村電商的發展勢頭很猛,但配送站點數量不足的問題比較普遍,閩北地區山路較多,特產以農副產品為主,這些農產品在沒有冷藏條件的物流網點存放,在天氣較差的情況下,如不能及時轉運,這些農產品就容易變質導致物流成本增加。農村的物流需求分布比較散,需求量少,從縣到鄉,屬于干線運輸可以實現規模化配送,但是鄉鎮到村,運輸距離遠、時間長,收派量少空載率高,形成了“長物流鏈”與“高空載”現象。
2.1.2 缺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目前的配送站點信息化水平比較低,運作方式依然比較傳統、粗放,雖然閩北地區近幾年網絡覆蓋狀況得到很大的提高,依然還是缺少高效率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參與者能夠借此精準獲取所需信息,減少搜尋和交易成本,因信息資源交換和共享而增值,高效的信息平臺將物流公司與上游的貨主數據鏈打通,使得物流公司能得到穩定的貨源,提高運營效力,貨主可以享受到更快速、更便宜的物流服務。
2.1.3 市場不規范,亂收費現象偶有發生。閩北地區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初步建立,但還不完善。村級的快遞量比較小,尤其是農閑時收件量更少而配送距離長,末端的配送網點為了彌補日常運營而額外收費,影響行業整體的顧客滿意度。末端的物流配送點大多是小農戶經營并且都是代理性質,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缺少物流企業管理意識,有些配送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好,積極性不高,給消費者帶來不滿意的物流體驗。
2.1.4 農產品具有季節性、易腐性,物流經營難度大。閩北地區上行的農產品主要是以筍、桔、茶葉、菌類為主,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而該地區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就容易出現旺季不堪重負淡季無奈虧損,影響物流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同時閩北地區農村物流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市場發育有限,大多數網點只能提供裝卸搬運、儲存、包裝等服務,物流增值服務欠缺使得整體的收益率不高。
2.2.1 宏觀經濟基礎薄弱。已有大量的學者驗證了物流產業與經濟水平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經濟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同時物流的發展對經濟水平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由圖2 我們可以看出福建省四個地市的經濟發展現狀,其中南平近五年的GDP 是四個地市最低的,2019 年泉州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南平的5 倍,這樣的經濟差距直接決定了南平市與其他地區物流水平的差異。

圖2 2015~2019 年福州、廈門、泉州、南平的GDP 的比較
2.2.2 物流專業人才缺乏。2019 年閩北地區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僅19.88%,中小學學歷人口占比約68%,文化素質水平整體不高,據調查目前閩北地區物流配送人員大多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很多鄉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點不具備物流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由此帶來物流配送服務滿意度只有42.68%。截至2020 年閩北僅有兩所普通高等學校開設了物流專業,且該專業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不足200 人,選擇留在閩北地區就業的學生寥寥無幾,同時閩北地區開設物流崗前培訓的機構屈指可數,最終導致物流人才的緊缺。
2.2.3 雙向流通渠道流量不對稱。閩北地區產品上行主要是以農產品居多,其運輸需求不同于一般貨物運輸,需要有專門的冷鏈運輸工具,小型物流公司沒有實力設立冷鏈物流中心,導致閩北地區的農產品出運難。冷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備條件,閩北地區目前正在加快培育食品產業,對冷鏈基礎設施會有更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工業品下行大多數只能做到鄉鎮的物流配送,鄉鎮到農村的配送只能委托農戶代理或者自己到鎮上取件,想要足不出戶收取件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3.1 搭建農村智慧物流共享信息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農副產品運輸體系。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導致資源利用不充分,重復配送現象嚴重,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可以在目前現有的郵快企業網絡資源基礎上,共同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整合和調動農村物流資源,加強物流信息的有效應用與管理。因地制宜建設或完善村級物流服務點,實現農村各類物資“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有序集散。
3.2 夯實農村物流硬件設施,助力物流降本增效。閩北地區物流行業集約化經營程度低、經營粗放,且沒有區域性分撥中心,導致物流成本高、時效低,是制約閩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閩北地區正在抓緊布局建設物流園區,首個全國一站式物流平臺已經落戶建陽,當前“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正在不斷優化,政府部門應改造提升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著力解決農村物資集散通道和各種物流綜合配套設施的建設。
3.3 構建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助力鄉村振興。經濟發展,交通先行,農村公路對于改善投資環境,便利農村居民出行,增加就業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加快布局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覆蓋村莊的農村物流網絡。截至2019 年底,南平高速公路里程已達到1 045 公里,持續保持全省第一,接下來的幾年高速公路建設依然還是閩北地區的建設重點,高速公路與原有的省道和縣道相聯,輻射鄉鎮,形成城鄉物流配送網絡,為閩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3.4 加快農村物流人才培養,建設高素質農村物流隊伍。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想方設法增加物流人才的培養,加大對農戶的電商技能和物流技能的培訓,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給予相關人才優惠政策,同時對本地高校定向培養面向物流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注重農產品物流知識的培訓,提升冷鏈物流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同時通過人才紅利政策,提高高校學子回鄉創業的熱情,帶動農村物流發展。
3.5 構建高效、完善、合理的物流配送模式。配送模式的優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物流企業因地制宜規劃最佳配送路線,在地廣人稀的農村地區更需如此,物流管理人員事先規劃各個區域的運輸計劃,進行時效、頻次、目的地的歸類整合,制定合理運輸線路沿途取送。也可以通過共同配送來提升物流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郵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以共贏的形式來拓展鄉鎮網點,充分利用各物流企業現有資源提升利用效率,減少運營成本,提高整個農村的配送效率。
3.6 優化物流發展環境,加強市場監管。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強物流市場監管,重點整治違規收費的市場現象,營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農村物流市場進出機制和政策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和建設,制定物流發展及配套法規為農村物流業創建良好的制度環境,從物流條件的改善、物流網店的規劃布局,財稅獎補優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