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小蘭

我園一直秉持“童心向陽,塑本向新”的辦園理念,堅守“快樂給幼兒,放心給家長”的辦園宗旨,打造“實·真·愛”的團隊精神,傾力營造尚自然、重實踐的育人環境,讓幼兒倘佯于鄉土自然間,快樂成長。
我園是一所農村“微小園”,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推進,我園曾迷失方向。
我園通過再次品讀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的《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理念和思路》和《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不斷自省梳理:我園在哪里?我園要去哪里?
我園是一所“家門口的農村幼兒園”,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豐富的鄉土資源為幼兒園帶來了鄉土活力。“生活即教育”,農村“微小園”就是縮影。幼兒置身于綠水田園間,可以自由呼吸新鮮空氣、享受田野芬芳、探訪自然奧秘、感受鄉土氣息。這樣的生活環境為幼兒園發展提供了最直觀、最真切、最生動的詮釋。如何挖掘現有資源滿足幼兒學習發展的需要?如何在現有資源上認識幼兒、追隨幼兒?如何借助開展課程游戲化項目,提升園所內涵?是我園急于解決的問題。
且思再且行,“大步快走”不如“小步穩走”。我園關注自然資源、關注經驗、關注興趣需求,讓教育觀和課程觀落地有聲。
四季的流轉中,生命是如詩歌般動人的存在。我園發揮本土優勢,融自然、融本土、融特色,用“加法”和“減法”打造屬于幼兒的環境。“減去”過多修飾,“增加”自然元素和材料。
蓮藕缸、蘆葦蕩、芝麻地、蕎麥地、水稻田的自然造化,欒樹花、絲瓜莖、玉米苞葉、枝葉、稻草等自然材料,孕育著推進課程游戲化行進的美好環境;用自然原木搭建的“向陽亭”,用鍋碗瓢盆等廢舊材料開辟的“田園音樂場”,用自然農作物為游戲材料開辟的“戶外娃娃家”,以小山坡為媒介的“田園野戰區”等地,成為幼兒創造游戲的主陣地;玩泥區、玩水區、種植區的有機結合,成為幼兒的“創意樂園”;草窩、草圈、草球、草馬、草人等資源,滿足了幼兒打地鼠、跳房子、運輸隊、打保齡、躲避戰的游戲等需求。
野餐、尋寶、過障礙、捕小鳥、闖關陣,都是園所里的亮點。每個幼兒都能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直接與自然環境對話與聯結,充分探究、自主體驗、收獲快樂,成為發展的主人。
“世界,是需要幼兒自己去發現。幼兒習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幼兒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我園跟隨幼兒的腳步,不斷優化“向陽·自然”課程。
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一種體驗,是幼兒教育生發的場所和根基,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出發點。
以《稻草樂》課程為例。稻草系列游戲是秋天主題課程的延伸,且稻草是我園這所村園周邊隨處可得的資源,我園的《稻草樂》課程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親子作品擺設——是展示還是互動?
我園借助家長資源,制作了親子稻草作品,有小推車、掃帚、稻草馬、稻草槍、草籃子等,陳列在各班活動室門前的走廊里,散步時,有的幼兒好奇討論,有的幼兒駐足觀賞,有的幼兒用手碰觸,但散步時間短,這些稻草制品未能與幼兒發生更多互動。
在業務學習時間,教師提出問題:親子作品很精細但作品展示顯得單調。怎樣投放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玩稻草作品?
第二階段:單一游戲玩法——是固定還是組合?
基于觀察與思考,我園將稻草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巧精致型,被投放到各個區域內。
如草窩變成種植角的花盆,小推車變成美工區泥工作品的陳列車,稻草人變成圖書區的支撐架等;另一種為大型,被投放到戶外游戲中。如稻草馬加入了運輸隊,稻草槍加入了野戰游戲,草籃子加入了野餐游戲等。
一段時間后,教師發現,稻草作品相對固定,幼兒玩了一段時間后便不再感興趣。教師思考:要再投放新材料,提供每種材料的新玩法;要及時進行游戲評價,在業務學習時間統一反饋,把本班的玩法輻射到其他班級。
第三階段:深度互動游戲——是聯動也是創造。
在前期游戲基礎上,我園再次進行調整,開展戶外混齡聯動游戲。幼兒自主選擇,在更換游戲區域時,在自己的游戲記錄卡上的對應區域貼上標記,方便游戲評價時統計。戶外混齡聯動游戲讓幼兒擁有更多主動權,讓教師擁有更多觀察機會,將單一的游戲變得有深度。
在“稻草陣游戲”中,我園最先投放的游戲材料是草把,其結果是易彎曲、易倒、易掉草,教師為此開展實踐研討:教師跟著“稻草專家”(奶奶團)敲一敲、捋一捋、撞一撞,順利解決了掉草的問題。如何讓稻草站得更穩?我園通過改變稻草量、捆稻草的方法、稻草把的樣式,形成了各種形態的稻草陣游戲材料,使其穩固性進一步提升。
這次改變既滿足了稻草陣的需求,又滿足了幼兒走、跑、跨、跳、鉆、爬等方面的鍛煉需要。
一段時間后,我園又發現稻草材料不持久,草把太重。教師針對問題,再次開展實踐研討,通過家園配合,我園最終結合稻草與地板,加入編壓手藝,保證稻草陣具備持久性、穩固性。同時又方便幼兒移動取放,從而形成如今的稻草陣。
從游戲內容來說,不同階段投放的稻草陣,讓幼兒能夠自主設計、主動排列,創設出不同游戲,如稻草迷宮、稻草陣尋寶、稻草集市和稻草陣闖關。在跟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輔助材料也在不斷增加,如秋收資源庫素材、闖關任務卡等。
第四階段:實現游戲轉身——是自主也是自由。
繼上學期的“稻草陣”游戲,這學期游戲形式有了變化和調整。
由每天輪換變一周輪換,材料和內容由單一變多元,一個班玩變混齡玩等。
本學期開始,教師觀察發現,對于每天輪換的游戲,幼兒往往“玩不夠”,由于變更地點和材料,很多新玩法未來得及實踐,使游戲進入“高原期”。
這時,教師圍繞由誰來設計游戲,如何讓幼兒自主游戲等問題展開研討,在前期豐富的稻草游戲經驗上,教師決定將游戲決定權還給幼兒。于是,“稻草陣”里出現了絲巾、骰子、手環、沙包、撲克牌等材料,幼兒在“稻草陣”里玩起了蝴蝶找花、小碗秘密、翻山越嶺、花樣滑草、夾球過河等游戲。
幼兒充分探究材料,發掘材料功能,設計游戲,建構游戲,發現和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萌生了草球進洞、秘密基地、迷宮藏寶、動物投擲等游戲創意。幼兒在游戲中逐漸熟悉材料,游戲技能越來越熟練,游戲經驗和體驗過程也趨于成熟。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我園捕捉游戲中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通過引導和建構新游戲,生發自然游戲課程,讓幼兒不僅是游戲的創造者,還是課程的生發者和受益者。
例如,親近大自然是幼兒的一種本性,他們對泥土情有獨鐘,我園從關于“泥”的初體驗、“泥”的再升華等方面記錄了幼兒與泥的故事。課程《玩轉泥巴》由此生發。泥巴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也是生活中最常見、最原始的游戲材料。在與泥巴親密接觸時,幼兒通過交流、閱讀、動作模仿等多種途徑,逐步感知其特性。
“有根”“有形”“有神”“有情”,是我園在課程游戲化深入推進中的最美樣態。作為課程游戲化項目共建園,我園借助專家的專業引領、結對園幫扶,采擷自然密語、吐放微園精彩,為建設農村微小園摸索出一條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