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夢杰,戴 鋒,王 斌,王曉維,沈建東,丁 葦,付守忠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介入血管科,江蘇 南通 226000)
原發性肝癌起源于肝上皮或間葉的惡性腫瘤,多由脂肪肝、乙醇、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血吸蟲、遺傳、情緒、環境等原因引起,其具有起病隱匿、發展迅速的特點。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常用方法為肝動脈化療栓塞,該治療方法是將導管插入到腫瘤供血靶動脈后,以適當的速度注入適量的栓塞劑,使靶動脈閉塞,引起腫瘤組織的缺血壞死,但同時受腫瘤供血動脈來源、腫瘤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發生在特殊部位的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單純采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往往難以實現使腫瘤細胞的完全壞死的效果,所以聯合其他治療方法是臨床研究的熱點[1]。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是在超聲引導下將微波消融電極植入靶組織中,向目標區域發送微波,使靶組織在短時間內溫度上升,促使組織壞死,實現病灶的局部滅活,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等優勢[2]。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8、10例;年齡33~67歲,平均(46.76±3.03)歲;腫瘤直徑1.7~13 cm,平均(7.94±1.62) cm;腫瘤分型[3]:巨塊型23例,結節型13例,彌漫型1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7、11例;年齡34~66歲,平均(47.21±2.97)歲;腫瘤直徑1.5~13 cm,平均(7.56±1.13) cm;腫瘤分型:巨塊型21例,結節型14例,彌漫型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肝癌的治療與康復》[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血常規、凝血功能、腎功能正常者;入院前未接受過其他抗腫瘤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肝臟疾病者;有肝內轉移或遠處轉移者;合并有其他腫瘤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在血管造影機的監視下,經股動脈穿刺將RH-5F導管插入肝總動脈,注入對比劑行動脈造影,對病灶位置、數量、血液供應情況進行觀察,灌注100 mg奧沙利鉑甘露醇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531,規格:100 mL∶奧沙利鉑50 mg與甘露醇5.1 g);于肝左、右動脈腫瘤供血分支,將20~40 mg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05,規格:10 mg/支)與8~20 mL碘化油混合配制成乳劑緩慢注入,碘化油總量可根據患者肝腫瘤體積、血供情況及肝功能情況調整;拔除動脈導管,壓迫止血穿刺點。觀察組患者在肝動脈化療栓塞后1~2周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治療,患者左側位或仰臥位,經超聲掃描確定穿刺位置并將穿刺針刺入病灶,設置微波消融治療儀(南京維京九洲醫療器械研發中心,型號:MTC-3 C)功率為60 W,根據腫瘤位置和大小設置治療時間為120~300 s,病灶直徑≥ 3 cm時進行由深至淺、多點疊加分段消融,病灶直徑<3 cm時從中心穿刺一次并進行整體消融,消融期間經超聲監測患者病灶變化情況,消融完成后24 h內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無新病灶出現,原病灶縮小≥ 30%;病情穩定:介于部分緩解和病情進展之間;病情進展:病灶增大>20%,或出現新病灶[5]??偩徑饴?= 完全緩解率 + 部分緩解率。②肝功能。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采集兩組患者早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檢測血清AST、ALB、ALT、TBiL水平。③腫瘤標記物。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檢測血清糖類抗原50(CA50)、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724(CA724)、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 -Ag(SCC-Ag)水平。④T淋巴細胞亞群。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χ2、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肝功能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AST、ALT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ALB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B:白蛋白;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
AST(U/L) ALB(g/L) ALT(U/L) TBiL(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48 50.64±2.64 46.85±3.64* 37.22±2.27 40.75±2.64* 52.23±4.27 42.28±3.75* 21.72±3.71 20.64±4.64觀察組 48 51.22±2.52 41.28±2.27* 37.53±2.52 44.23±1.78* 53.22±4.77 35.78±3.27* 20.68±3.77 20.51±4.27 t值 1.101 8.996 0.633 7.572 1.071 9.051 1.362 0.14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腫瘤標記物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CA50、CA19-9、CA724、SCC-Ag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CA50:糖類抗原50;CA19-9:糖類抗原19-9;CA724:糖類抗原724;SCC-Ag:鱗狀細胞癌抗原-Ag。
CA50(kU/L) CA19-9(kU/L) CA724(kU/L) SCC-Ag(μg/L)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48 71.68±8.22 52.28±5.25* 73.26±8.81 62.31±7.76* 24.64±3.25 21.78±3.73* 7.28±0.82 5.53±0.82*觀察組 48 70.27±8.72 41.28±5.33* 72.23±9.23 51.21±6.22* 25.28±2.88 16.22±2.21* 7.31±0.84 3.74±0.68*t值 0.815 10.187 0.559 7.733 1.021 8.885 0.177 11.6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T淋巴細胞亞群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CD8+百分比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48 56.22±4.72 58.22±3.85* 28.78±3.65 32.64±2.27* 25.28±3.32 23.39±1.36* 1.14±0.13 1.40±0.23*觀察組 48 54.85±4.26 60.68±6.68* 28.64±3.64 38.23±2.78* 24.23±3.29 20.67±0.63* 1.18±0.15 1.85±0.43*t值 1.493 2.211 0.188 10.791 1.556 12.573 1.396 6.39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惡性腫瘤疾病,由于肝癌腫瘤細胞的供血來自肝動脈,而經肝動脈化療栓塞可通過導管向患者肝動脈注入化療藥物,使得腫瘤細胞局部化療藥物濃度遠高于周圍正常組織的濃度,有效提高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阻斷腫瘤供血,使腫瘤細胞缺血壞死,但單純使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會使腫瘤血管新生,進而增加患者后期復發的風險[6]。
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是在實時超聲的引導下進行穿刺并將微波消融電極插入原發性肝癌患者病灶中,在目標區域內發射微波信號,使得病灶局部溫度在短時間內即升溫至60~100 ℃,促進腫瘤細胞壞死,使病灶中的腫瘤細胞全部滅活,還可增強病灶組織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促進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攝取,起到增強化療藥物作用的效果,且電極只涉及直徑5 cm范圍,對其余的肝組織影響不大[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血清AST、AL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原發性肝癌患者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可有效降低肝功能損傷,且療效顯著。
CA50、CA19-9、CA724、SCC-Ag是原發性肝癌患者重要的腫瘤標記物,其主要由肝癌細胞合成分泌,其水平升高說明患者病情加重[8]。在進行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之前先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可促進病灶體積縮小,同時阻斷病灶供血的血管,降低病灶部位血液的運行效果,加強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的治療效果,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的熱效應可使得腫瘤細胞壞死,組織凝固,有效預防病灶中血管新生而降低肝癌復發的風險,還可促進病灶局部溫度升高,使腫瘤與肝臟周圍免疫細胞的數量增加,增強肝臟局部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血清CA50、CA19-9、CA724、SCC-Ag水平及CD8+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原發性肝癌患者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可有效降低腫瘤標記物水平,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可有效降低患者腫瘤標記物水平,減輕肝功能損傷,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且療效顯著,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