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雁斌,張 宇
(1.鞍山衛生學校內科教研室,遼寧 鞍山 114001;2.鞍山市中心醫院內科,遼寧 鞍山 114005)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其主要特征是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苯磺酸左氨氯地平作為一種鈣通道阻滯藥,可抑制鈣離子吸收,防止血管痙攣,其主要作用是擴張血管而降低血壓[1]。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謝紊亂,血脂異常者也常伴有高血壓,兩者相互并存,均可引起心腦血管病,嚴重者會導致猝死。辛伐他汀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高血脂的藥物,其屬于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可以阻斷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水平[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鞍山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4例高血壓患者,采取辛伐他汀聯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療,探討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鞍山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4例高血壓患者分為對照組(47例,給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療)和觀察組(47例,給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與辛伐他汀治療)。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25例;年齡47~75歲,平均(56.47±5.30)歲;病程2~8年,平均(5.81±1.05)年;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分別為33、14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4、23例;年齡45~77歲,平均(55.78±5.44)歲;病程2~7年,平均(5.53±1.12)年;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分別為30、17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診斷與治療》[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收縮壓(SBP) ≥ 140 mmHg/舒張壓(DBP) ≥ 90 mmHg(1 mmHg=0.133 kPa)者;近6個月未服用降壓類與他汀類藥物者等。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者;3個月內有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史者;6個月內有心肌梗死發病史者等。本研究經鞍山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低脂、低鹽飲食。對照組患者晨起口服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浙江昂利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60,規格:2.5 mg/片)治療,5 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氨氯地平與睡前口服辛伐他汀片(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74,規格:5 mg/片)治療,20 mg/次,1次/d。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癥狀消失,血壓已達到正常水平;有效: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癥狀改善,血壓有所改善;無效: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血壓未恢復至正常水平[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壓水平。采用電子血壓儀檢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BP、DBP水平:靜坐10 min后,將左側手臂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間隔5 min,連續檢測2次,取平均值。③血脂水平。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后,將血清分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水平。④炎性因子。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8(IL-8)、白細胞介素 -6(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血壓、血脂、炎性因子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74%,對照組為70.21%,觀察組與對照組比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壓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與治療前比均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BP、DBP水平比較( ?±s?, mmHg)
表2 兩組患者SBP、DBP水平比較( ?±s?, mmHg)
注:與治療前比,*P<0.05。SBP:收縮壓;DBP:舒張壓。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SBP D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157.22±13.63 136.74±10.83*98.74±7.75 83.74±6.43*觀察組 47 156.33±14.22 127.25±11.84*99.32±8.84 74.55±7.22*t值 0.310 4.055 0.338 6.51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脂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脂水平與治療前比均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 ?±s?, mmol/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 ?±s?, mmol/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組別 例數 TC TG LDL-C H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7.11±0.64 5.25±0.58* 2.86±0.34 1.61±0.19* 4.56±0.54 2.66±0.72* 1.20±0.19 1.34±0.30*觀察組 47 6.91±0.38 3.70±0.27* 2.85±0.23 1.22±0.21* 4.67±0.36 2.13±0.49* 1.12±0.23 1.53±0.43*t值 1.842 16.610 0.167 9.441 1.162 4.172 1.838 2.48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均下降,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 TNF-α、IL-8、IL-6 水平比較 ( ?±s?, pg/mL)
表4 兩組患者血清 TNF-α、IL-8、IL-6 水平比較 ( ?±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8:白細胞介素 -8;IL-6:白細胞介素 -6。
組別 例數 TNF-α IL-8 IL-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53.36±8.00 43.67±5.76* 17.67±3.22 11.73±1.84* 10.58±1.62 6.03±1.04*觀察組 47 51.85±7.97 35.41±5.65* 18.14±3.11 9.80±1.75* 10.17±1.74 5.32±0.80*t值 0.917 7.018 0.720 5.211 1.182 3.71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多發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心律失常、疲倦或不安等癥狀。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可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改善血管內皮功能,調節動脈順應性,從而達到降壓效果。體內血液中血脂增高,就會引起脂肪細胞含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液在血管中流動速度減慢,致使血管內壓力升高,就會引起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抗血脂藥物尤為重要[4]。
作為一種還原酶抑制劑,辛伐他汀口服吸收后的水解產物可抑制TC的合成,TC合成減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增加,從而達到降脂的作用[5-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升高;觀察組患者血壓、血脂水平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辛伐他汀聯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療可有效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降低血脂含量,且臨床效果顯著。
長期的高血壓狀態可損傷動脈血管壁,引起一氧化氮、局部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過度激活,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功能。辛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清血脂和膽固醇水平,還可有效減輕動脈血管的硬化程度,穩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以還有一定的抗血管炎癥的作用,長期使用會改善血管內皮的功能,對血管的舒張和收縮有一定的好處[7]。上述數據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較對照組下降,提示高血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聯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療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對心肌細胞的損傷,有效促進患者血壓的恢復。氨氯地平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較高,且半衰期長,可有效阻止鈣離子流入血管內平滑肌細胞,而不會增加血漿鈣離子濃度;辛伐他汀可發揮促進血管內皮釋放一氧化氮而增強LDL-C代謝的作用,從而達到抗氧化和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作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高血壓,可更有效調節患者血壓和血脂,還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利于患者預后[8]。
綜上,高血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聯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療可降低血壓、血脂以及炎性因子水平,減少對心肌細胞的損傷,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