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慧
(中山市人民醫院產科,廣東 中山 528403)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屬于婦產科常見的綜合征,以子癇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等疾病為主要病理類型,發病時產婦多伴有血壓升高、蛋白尿等癥狀。若產婦血壓長期未得以控制所致剖宮產術后出血是導致產婦與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產婦血壓有助于降低其術后出血風險[1]。鑒于妊娠期高血壓產婦剖宮產術后子宮出血的發病機制較復雜,臨床針對該病的多種病理機制均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包括宮腔填充、 B-Lynch縫合、促宮縮藥物治療等,其中促宮縮藥物治療能夠兼顧改善宮縮功能、凝血功能減退等多個方面的治療要求。傳統縮宮素藥物能夠引起子宮平滑肌興奮,使子宮節律性收縮,并可增加宮縮的頻率和強度,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但大劑量使用時,可能會引起子宮收縮過強,造成病理性宮縮或高血壓的發生[2]。卡貝縮宮素在藥物起效時間、藥物半衰期等方面與傳統縮宮素相比優勢較為顯著,該藥物可在保證長效止血作用的同時與縮宮素受體形成良好融合,對于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有積極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卡貝縮宮素在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產婦剖宮產產后出血方面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醫院完成分娩的68例妊娠期高血壓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2歲,平均(24.71±2.57)歲;孕周為36~39周,平均(37.46±1.06)周;產前心率(HR)為77~96次/min,平均(86.13±6.81)次/min。觀察組產婦年齡21~32歲,平均(25.06±2.49)歲;孕周為35~39周,平均(36.86±1.71)周;產前HR為76~94次/min,平均(85.70±6.25)次/min。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5)》[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至少2次血壓測量結果顯示其收縮壓≥ 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 90 mmHg者;伴蛋白尿、局部水腫等病理表現者等。排除標準:具有子宮手術史、異常分娩史者;合并慢性疾病、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產婦均在醫護人員協助下完成剖宮產分娩。對照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立即采用縮宮素注射液(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50,規格:1 mL∶10 U)10 U宮底肌肉注射,同時予以20 U縮宮素注射液靜脈滴注,滴速維持在0.02~0.04 U/min。觀察組產婦于胎兒娩出后采用卡貝縮宮素注射液[輝凌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500,規格:1 mL∶100 μg]100 μg靜脈推注,同時予以20 U縮宮素注射液靜脈滴注,滴速維持在0.02~0.04 U/min。
1.3 觀察指標 ①出血量。使用容積法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術中及產后2、24 h出血量。②新生兒情況。測量并記錄新生兒的體質量,新生兒身體狀況根據新生兒阿氏(Apgar)評分[5]標準于胎兒娩出后1 min進行測定。 Apgar評分評估內容包括新生兒脈搏、肌張力、呼吸、皮膚顏色及刺激反應,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新生兒身體狀況越佳。③血常規相關指標。分別于產前、產后24 h采集產婦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全血分析儀測定產婦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水平。④不良反應。比較兩組產婦心律失常、面色潮紅、消化道反應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出血量 觀察組產婦術中及產后2、24 h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出血量比較(?±s?, mL)
表1 兩組產婦出血量比較(?±s?, mL)
組別 例數 術中 產后2 h 產后24 h對照組 34 297.07±37.69 347.81±34.90 406.42±37.68觀察組 34 235.75±35.16 284.07±38.46 338.69±41.73 t值 6.937 7.156 7.024 P值 <0.05 <0.05 <0.05
2.2 新生兒體質情況 兩組新生兒體質量及其娩出后1 min Apgar評分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體質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新生兒體質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體質量(g) 娩出后1 min Apgar評分( 分 )對照組 34 2 908.53±416.72 9.37±0.29觀察組 34 3 032.09±403.89 9.36±0.25 t值 1.241 0.152 P值 >0.05 >0.05
2.3 血常規相關指標 與產前比,產后24 h兩組產婦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及對照組產婦血紅蛋白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產后24 h觀察組產婦血紅蛋白與產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血常規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產婦血常規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 紅細胞比容(%) 紅細胞計數(×1012/L)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對照組 34 138.64±27.48 114.09±12.82* 40.76±3.24 31.02±3.31* 4.27±0.56 3.02±0.41*觀察組 34 137.93±28.41 134.67±13.08 40.59±3.26 36.25±3.14* 4.22±0.56 3.85±0.47*t值 0.105 6.552 0.216 6.684 0.368 7.7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9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的產婦受自身病理特點的影響,其剖宮產術后發生異常出血的可能性較大,該類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不僅與產程內軟產道撕裂、產程過短、胎盤因素等有關,還與高血壓所致的子宮肌層水腫而影響產后宮縮有關,這些情況不僅會對產婦本身血液循環產生影響,還可能限制胎兒生長發育,誘發胎盤循環障礙。由此可見,在對產婦術后出血情況進行預防的同時,需避免藥物作用對產婦血液循環穩定性的影響[6]。傳統縮宮素大量用藥會加重產婦機體藥物代謝負擔,或導致藥物成分大量殘留于宮腔組織,若藥物成分長期滯留于宮腔,則可能引發水中毒或其他不良反應[7]。
與傳統縮宮素相比,卡貝縮宮素在恢復產后子宮收縮功能方面的作用較顯著,該藥物能夠與子宮表面平滑肌催產素受體相結合,刺激子宮收縮因子活性,從而維持子宮內外應力平衡,促使宮腔內血竇在持續收縮、舒張運動下得以迅速閉合。卡貝縮宮素藥物半衰期較長,經靜脈滴注用藥即可在劑量較小的基礎上達到與傳統縮宮素相當的止血效果,有效促進子宮產生節律性收縮,通過減少血液流失來改善產婦凝血功能,恢復正常血供,進而減輕血液轉運負荷,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8]。本研究中,觀察組產婦術中及產后2、24 h各時間點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妊娠期高血壓產婦于剖宮術中應用卡貝縮宮素可有效減少出血量,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應用安全有效。
妊娠期婦女受到妊娠反應、胎兒生長需求的影響,會出現血容量驟增、血紅蛋白消耗增加的情況,然而此時紅細胞并未隨血容量的擴充而增加,同時其胎盤能量代謝受到血液供氧不足的影響而持續減弱,因此產婦術后血液大量流失會加重胎盤血氧供應失常與紅細胞流失,導致產婦血紅蛋白水平持續下降[9];紅細胞比容與紅細胞計數水平均為機體血液循環穩定性的重要體現,其中紅細胞比容能夠反映產婦血液黏度,產后出血所導致的大量血液成分流失會加劇血液稀釋,表現為紅細胞比容下降;紅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水平存在緊密聯系,產后出血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能力減退,進而影響到紅細胞計數水平[10-11]。卡貝縮宮素本身化學結構較特殊,其能夠免受二硫化合物對藥物穩定性的影響,可利用自身高分子親和力發揮長效促宮縮作用,有效閉合多處開放血竇,達到減少出血的目的,阻止宮腔內紅細胞流失,維持血紅蛋白正常水平[12]。本研究中,產后24 h兩組產婦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及對照組產婦血紅蛋白較產前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剖宮產術后應用卡貝縮宮素可起到較好的預防與治療產后出血的作用,有助于維持術后產婦體內血液循環狀態。
綜上,妊娠期高血壓產婦于剖宮產后應用卡貝縮宮素可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維持血液循環狀態,且對新生兒無顯著影響,安全性較高,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