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宏,孟全菊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〇五醫院康復科,上海 200050)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以突發性、急性發作及神經功能缺損為特征。腦卒中導致腦功能受損,大腦是身體的中樞,中樞神經受損后可導致肢體偏癱,并且長時間的臥床,喪失勞動能力且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對于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來說,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可恢復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且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單獨進行康復訓練患者恢復周期長,治療依從性差,影響康復的信心和預后[1]。中醫認為,腦卒中屬“中風”范疇,其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虛血瘀、肝腎虧虛為主要病因,對于偏癱患者應以疏通經絡為主,以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2]。針灸可利用針刺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機體陰陽、平肝熄風的作用;推拿是在針灸之后在人體上進行推拿按揉,以起到推行氣血運行的功效,從而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康復[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〇五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78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分為兩組,各8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36例;年齡50~78歲,平均(53.35±3.30)歲;病程 15~90 d,平均(41.43±8.01) d。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5例;年齡51~79歲,平均(54.25±3.15)歲;病程15~90 d,平均(42.03±7.38)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腦卒中》[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內科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腦卒中后確診為偏癱者,且單側肢體無法運動;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者等。排除標準:嗜睡、昏迷等意識障礙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既往有腦卒中病史者等。本研究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〇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①體位療法:健側臥位,肩關節在可承受的條件下,充分伸展,盡量彎曲90°,然后分別伸展肘關節、腕關節和手指關節。患側臥位,肩關節在可忍受的條件下充分向前伸展,然后分別伸展肘關節、背伸腕和手指關節。仰臥位,在疼痛或脹痛可以忍受的情況下,肩胛骨盡量向前伸展,然后伸展上肢、肘關節、腕關節和手指。可以在患側的肩胛骨下放置一個墊子,以幫助患者康復。坐姿,將患肢置于胸前的架子上,使肩胛骨保持向前伸展,防止患肢脫垂。②被動運動:對患肢的肩、肘、腕及手指關節進行被動運動,關節活動時注意靜脈回流,適當抬高患肢,避免充血。③主動運動:兩手掌相觸,十指相扣。患側肘關節積極伸展,早期未受傷的上肢可適當輔助患側完成肩關節的主動運動,后期在患者功能改善后盡量鼓勵患側主動活動。治療時間為45 min/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推拿治療。取頭部百會穴為主穴,患肢取陽明經、少陽經腧穴,上肢選取曲池、大陵、手三里、合谷、外關穴,下肢選取穴以環跳、太溪、陽陵泉、懸鐘、梁丘、三陰交、足三里穴為主,常規消毒后以0.4 mm×40 mm不銹鋼毫針刺入,待刺入阻力變小后開始運針捻轉,捻轉頻率為150~200 次/min,3~4 min/次,留針30 min,連接電針治療儀,20 min/次,1次/d。拔針后,頭面部與項部推拿采取揉法、拿法、點按法按摩,持續5 min;上肢推拿重點為偏癱側,持續10 min;下肢推拿手法同上肢,持續15 min。推拿時需指導患者盡最大努力做主動運動,指導患者呼吸需保持均勻,防止推拿時閉氣或用力,1次/d。兩組患者均以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愈: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日常生活可自行解決,勞動能力不受影響;顯效:患者肢體功能明顯恢復,日常獨立行走不受影響,生活基本獨立,勞動基本不受影響;有效: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改善,日常行走需要家人攙扶,勞動有所改善;無效:肢體功能未恢復或加重,日常生活與行走不可自理,無勞動能力,需要家人幫助[6]。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Fugl-Meyer量表(FMA)[8]、Barthel指數(BI)[9]。采用 NIHSS 評分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值范圍0~42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FMA評分評估肢體運動功能,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靈活;采用BI評分評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早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2 mL,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與血漿黏度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1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NIHSS、FMA、BI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FMA、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 NIHSS、FMA、BI評分比較 ( ?±s?, 分 )
表2 兩組患者 NIHSS、FMA、BI評分比較 (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FMA:Fugl-Meyer量表;BI:Barthel指數。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FMA評分 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9 17.42±1.88 12.42±3.45* 66.22±8.36 73.88±10.73* 55.07±7.45 62.26±12.39*觀察組 89 17.33±2.13 7.56±3.02* 67.04±9.53 86.62±11.94* 54.99±6.99 78.45±12.45*t值 0.299 10.000 0.610 7.487 0.074 8.6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觀察組患者血漿黏度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對照組患者血漿黏度低于治療前,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s?, mPa·s)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s?, mPa·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漿黏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9 5.38±0.45 4.87±0.89* 16.72±0.57 14.45±0.45* 1.90±0.69 1.75±0.45觀察組 89 5.44±0.45 4.11±0.51* 16.88±0.66 9.26±0.59* 1.88±0.72 1.16±0.39*t值 0.889 6.990 1.731 65.985 0.189 9.3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是臨床中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往往伴有以偏癱為主要表現的運動障礙,致使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還給社會與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壓力。大多數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缺乏科學且合理的康復訓練意識,導致其長期臥床產生體位性痙攣、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等嚴重癥狀,因此,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盡早的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可預防腦卒中后繼發性腦功能損傷,但單純康復訓練效果欠佳,需聯合治療[10]。
中醫認為,腦卒中患者腦竅失養,腦為元神之府,腦元神失用,五臟六腑的精氣充盈度也會受影響,中風偏癱是陰虧于下,陽亢于上,陽氣化風而動,血隨氣逆,橫竄筋脈,蒙蔽清竅,而出現肢體活動不靈,語言不利,以及偏癱的癥狀[11]。通過針灸可間接影響氣在氣道和器官中的運行,從而調節氣、血、臟腑、神經等功能,其中百會穴為諸陽之會,功可醒腦開竅;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是治療上肢痿痹的重要穴位;針灸大陵穴具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祛風止痹的功效;環跳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經穴,是治療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針刺之功可健脾益氣、舒筋止痛;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具有滋陰補髓之功效等,通過針刺以上各穴位可有效反射性刺激腦神經功能,將運動的下位控制轉化為上位控制,從而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FMA、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采用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增強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顯著。當腦卒中偏癱血液黏度變大時,流動性就會變差,堵塞毛細血管,很容易導致血栓的形成,不利于偏癱肢體的血液循環。針灸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治療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可使患者血液黏度下降,血液流速加快,使供應病變部位腦組織的血液充盈,進一步促使側支循環的建立,加快大腦皮層功能與患肢功能的恢復[13]。推拿治療腦卒中后偏癱主要原因在于手法作用力可對肌肉產生刺激,并傳導至脊髓運動后角,經過感覺區域傳輸至大腦中樞,從而調節作用部位肌肉和周圍血管的生理過程[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示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采用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而增強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顯著,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