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飛
(平涼市崆峒區中醫醫院中醫內一科,甘肅 平涼 744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骨科門診頸椎疾病的常見分型,其主要癥狀表現為上肢麻木或放射性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和周圍劇烈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臨床多采用非手術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牽引療法、理療手法等,如康復推拿手段屬于理療手法,可使患者頸椎部組織升溫,促進血液供應和淋巴回流,但遠期療效不佳[1]。中醫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歸于“痹癥”范疇,應予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2]。頸通顆粒屬于中成藥,可行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聯合康復推拿療法,可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應用頸通顆粒聯合康復推拿對患者骨關節功能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平涼市崆峒區中醫醫院收治的7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35~52歲,平均(45.32±3.52)歲;病程1~3年,平均(2.42±0.36)年。治療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36~51歲,平均(46.01±3.63)歲;病程1~4年,平均(2.59±0.5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西醫《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3]與中醫《中醫病證診療常規》[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頸椎部位肌肉緊張,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內及累及神經系統調控的肌肉有壓痛現象者;頸椎壓痛并有放射性上肢疼痛、麻木等情況者;患者溝通良好,且可配合完成此次臨床研究者等。排除標準:對頸通顆粒功效成分、輔料過敏者,或本身體質敏感者;患有肝、腎、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或老年體弱者;合并免疫系統性、炎癥性、創傷性疾病者;正在使用其他藥物或其他非手術療法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等。本研究經平涼市崆峒區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獨使用康復推拿療法,患者采用俯臥體位,露出頸椎部位,專業施術者對患者頸部進行放松推拿按揉,拇指按壓肩胛骨至風府穴、肩峰后緣到風池穴、肩峰前緣至乳突,按之以結節部位消失為主,推拿肩部肌群;患者再取坐姿,對頸椎關節活動能力進行訓練,每個方向緩慢運動并維持3~5 s,1次/3 d,2周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或者使用電子產品。治療組患者在康復推拿療法的基礎上口服頸通顆粒(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076,規格:10 g/袋)治療,20 g/次,3次/d,以開水沖服,治療后注意休息、保暖等。2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治療后均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6周后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相關標準判定,痊愈為頸椎疼痛消失,肩部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為頸椎疼痛和肩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有效為頸椎疼痛和肩部關節活動程度有所好轉;無效為臨床癥狀沒有改變或臨床癥狀更為惡化。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治療2、6周后及隨訪1個月后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6]:0分為無頸椎疼痛或肩部關節疼痛;1~3分為輕微的頸椎疼痛或肩部關節疼痛;4~6分為中度頸椎疼痛或肩部關節疼痛,休息充分可得到緩解;7~10分為較重頸椎疼痛或肩部關節疼痛,且可會有疼痛失眠情況。③治療前后骨關節體征評分[7]:主要包括關節活動度評分、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兩個方面,其中關節活動度評分0~3分:關節活動度前后側屈>40°且側轉>75°為3分;關節活動度前后側屈30°~40°且側轉60°~75°為2分;關節活動度前后側屈20°~29°且側轉45°~59°為1分;關節活動度前后側屈<20°且側轉<45°為0分。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0~3分:無棘突或橫突偏歪為3分;有棘突或橫突偏歪,且關節隆起無壓痛為2分;有棘突或橫突偏歪,且關節隆起輕微壓痛為1分;有棘突或橫突偏歪,且關節隆起重度壓痛為0分。關節活動度評分、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分數越高骨關節恢復越好。④治療前與治療6周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HT-100 C)檢測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水平。⑤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NRS評分、骨關節體征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6周后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22%,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與對照組比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NRS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2周后至隨訪1個月后兩組患者NRS評分均逐漸降低,且治療組各時間點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2周后比,#P<0.05;與治療6周后比,ΔP<0.05。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6周后 隨訪1個月后對照組 36 7.73±1.59 5.87±2.21* 4.16±1.47*# 3.89±1.32*#治療組 36 7.69±2.30 4.62±2.08* 2.76±1.34*# 2.17±0.87*#Δ t值 0.086 2.471 4.223 6.528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骨關節體征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均顯著升高,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骨關節體征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骨關節體征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關節活動度評分 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前 治療6周后對照組 36 0.87±0.21 1.30±0.36* 0.54±0.12 1.31±0.61*治療組 36 0.95±0.30 1.97±0.80* 0.59±0.18 1.99±0.72*t值 1.311 4.582 1.387 4.324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血液流變學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mPa·s)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mPa·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血漿黏度 全血黏度高切 全血黏度低切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前 治療6周后對照組 36 2.41±0.79 1.81±0.80* 5.65±0.43 4.89±0.44* 14.52±1.41 10.82±0.97*治療組 36 2.49±0.60 1.27±0.59* 5.51±0.71 3.13±0.50* 15.10±1.26 7.74±1.03*t值 0.484 3.259 1.012 15.855 1.840 13.0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不良反應 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00%,對照組患者出現眩暈2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56%(2/36),治療組與對照組比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514,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退化、神經組織刺激或壓迫等情況導致出現的一系列神經刺激或功能障礙疾病。作為一種多發性、常見性骨科類疾病,由于病程長,易于復發,故對患者的身體、心理和家庭均帶來了多重負擔。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多采用非手術西醫療法,其中手法治療,如康復推拿的應用最廣泛,患者接受度和依從性最高,可針對病因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快速糾正患者關節錯位和神經阻塞,但因對患者頸椎問題的根本病因并未進行治療,且對頸椎病引起的血液流變異常改善較小,即治標不治本,易導致疾病復發,且此方法對于老年體弱者或者病程長者患者療效不甚理想[8-9]。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醫病因病機為風寒濕侵襲、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瘀血痰濕痹癥從而導致肌體肩項臂部的疼痛麻木、功能障礙等一系列臨床病證[10]。使用頸通顆粒攻補兼備、升降雙調,其中藥方中的葛根、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為君藥;黃芪、桂枝、白芍、地黃、黨參等補益氣血、溫通經脈、養血榮筋為臣藥;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佐藥;甘草,理氣化濕,和中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可有效起到活血化瘀、通經舒痛、驅邪補正、補血益氣、祛風化濕的功效,可緩解患者的頸椎病證問題,聯合康復推拿療法可內外兼治,增強治療效果。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治療6周后,臨床總有效率、關節活動度、棘突或橫突偏歪評分等骨關節體征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2、6周后及隨訪1個月后治療組患者NR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頸通顆粒聯合康復推拿手法具有雙重疊加作用,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患者愈后恢復進程,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提高骨關節恢復能力。
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對頸椎的壓迫,常出現動脈供血不足情況,故觀察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改善情況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是評估患者血流流變學的重要指標,其水平升高表示患者處于血液阻塞或不通狀態[11]。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丹參、葛根、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強局部血流量,改善頸椎局部微循環的作用[12-13]。頸通顆粒可改善血液循環,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從而來調節神經根型頸椎病情況。本研究中,治療6周后治療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頸通顆粒聯合康復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降低其血液黏性,改善患者血液循環速率,從而對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另外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頸通顆粒用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綜上,頸通顆粒聯合康復推拿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提高其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度,恢復患者骨關節功能,改善血流流變學,且安全性良好,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